刘经南

刘经南

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经南,男,汉族,1943年生,湖南长沙人,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1]1982年9月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获硕士学位。曾任武汉大学校长、昆山杜克大学校长。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天文学会副理事长、《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主编、测绘学报编委、国际GPS地球动力学服务组织(IGS)协调成员、国际"GPSSolutions"杂志编委。2019年入选新中国70周年百名湖湘人物。
    中文名:刘经南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南省长沙市 毕业院校:武汉测绘学院 职业:校长,院士,科学家 主要成就: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任武汉大学校长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43年7月1日 信仰:中国共产党

人物经历

1962年09月至1967年07月,在武汉测绘学院(1985年10月更名为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天文大地测量专业本科学习;

1967年07月至1968年07月,留校待分配;

1968年07月至1979年09月,任湖南省煤田物测队技术员、助工;

1979年09月至1982年09月,在武汉测绘学院大地测量专业研究生学习;

1982年09月至1986年10月,任湘潭矿业学院教师;

1986年10月至1992年01月,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2000年8月并入新武汉大学,2001年9月更名为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教师;

1992年01月至1993年12月,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大地测量系副主任兼地学空间测量与地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1993年12月至1995年08月,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测量工程学院卫星测量所所长;

1995年09月至1997年02月,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地学测量工程学院院长;

1997年02月至2000年08月,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副厅局级);

2000年08月至2003年07月,任武汉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2003年07月至2008年11月3日,任武汉大学党委常委、校长(副部级);

2012年9月任昆山杜克大学校长。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刘经南院士负责完成了国家GPSA、B级网的设计方案和数据处理、深圳市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湖北清江隔河岩大坝GPS形变监测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和软件开发、中国广域差分GPS建设方案等多项科研项目,推动了省级及城市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在中国的建设。

先后获得三次国家科技进步奖,多次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一次国家教委教学成果一等奖。还曾获得中国科协“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代表著作为《GPS广域差分定位原理和方法》,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代表作有《精密全球定位系统多期复测研究青藏高原现今地壳运动与应变》等。指导完成了40余篇博士学位论文和70余篇硕士学位论文,指导的在读博士、硕士生有40多名。

人才培养

他善于将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之中,作为学院院长,参与、组织了“大地测量学专业改造工作”的教学改革项目研究,和项目组一道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专业和学科发展的战略思想和改革措施,专业改造的效果和效益显著。该项目分别获1997年湖北省教育成果特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他还坚持在教学的第一线给研究生甚至本科生讲课,指导了大批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同时也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GPS高级人才。

荣誉表彰

1986年获石油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2年获国家测绘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3年被评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1997年获国家教委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1998年获国家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国产卫星准实时厘米级精密定轨系统及其重大工程应用,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主要完成人

2019年12月26日,入选新中国70周年百名湖湘人物榜单

2020年6月,获得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社会任职

国际GPS地球动力学服务局协调成员

中国测绘学会常务理事

湖北省通信学会副理事长

主讲课程

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及其应用

已招研究生人数(硕、博):硕士生54人,博士生52名(包括已毕业研究生)

在研项目

1、卫星导航系统的精密定位定轨软件研究,自然基金项目

2、卫星导航增强系统广域差分GPS接收机,市科委项目

3、深圳市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横向项目

4、GPS实时高精度土石方碾压施工质量监测系统,横向项目

5、CH-01工程,军工项目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