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十八大提出的发展战略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出台文件,指导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份《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共分9个部分30条,包括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金融创新的功能,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创新培养、用好和吸引人才机制,推动形成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局面,加强创新政策统筹协调。
    中文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外文名: 别名: 英文名: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提出会议:党的十八大 提出时间:2012年底 地位:提高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意义

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把创新放在了五大新发展理念之首,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这个要求的本质就是让创新驱动发展成为时代前进的原动力。把创新放在国家发展如此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历史上还是首次。要想了解其背后的原因,我们还必须首先理解什么是创新的时代内涵。nn

经典的创新定义是指把包括新产品、新技术、新市场、新的组织方式等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今天的创新内涵则特指把科学、技术、管理等各类知识转化为经济价值的活动。创新与科学技术研究和市场经济密切相关。一方面,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在创新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给生产要素的新组合提供了方向。

另一方面,经济价值的实现又必须依靠市场经济的基本平台。当然,随着商业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观念文化创新等概念的融入,创新的范畴也在不断拓展,而社会价值的创造也成为创新活动的重要目标。但创新最本质的特征仍然是运用知识创造价值。nn

人类社会的演进本身就是创新发展的历史。按照著名创新经济学家熊彼特的分析,创新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性毁灭的过程,创新给我们带来了技术与产业的更替,电动机代替了蒸汽机,计算机淘汰了打字机,旧的技术与产业随着创新的大浪衰退并消失,新的技术和产业蓬勃发展成为时代的宠儿。创新改变了我们的工作与生活,给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带来动力。nn

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始终得到了历代领导人的关注。老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在20世纪50年代主持制定的《十二年科技规划》,为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发展和“两弹一星”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后,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科教兴国战略,自主创新引领跨越,到今天的创新驱动发展,无不体现了历届中国领导对科技创新重要作用的深刻认识和高度关注。而中国今天发展面临的历史机遇和挑战又使得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被推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新高度。nn

一方面,全球科技领域的最新进展孕育着新的重大产业革命,为中国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在人类近代史上,中国错失了世界前三次重大产业革命,令后人扼腕叹息。今天,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巨大进展使得中国第一次具备了参与和引领下一次产业革命的潜力,历史将不能容忍我们丧失这样的重大发展机遇。

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使得创新成为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求市场,产业结构,供给能力,国际贸易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中国过去多年发展过程中环境资源付出的代价也积累到了较高的程度,亟须得到解决。所有这些新的情况,都迫切需要依靠创新来推动供给侧改革,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模式,解决资源环境方面的问题。nn

正是在这样的重大发展历史关头,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审时度势,把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提升到了崭新的高度。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是更好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精辟地阐明了创新在中国当前历史发展阶段中的战略地位及核心作用。nn

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的创新理念就像一根红线一样,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个理念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创新与协调发展之间的关系方面,如何促进协调发展历来是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包括城乡发展之间的协调、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军用与民用发展的协调等。

认识和解决这些不协调既需要理论创新去分析和认识背后的体制机制障碍,也需要制度创新去消除这些长期存在的顽疾。在创新与绿色发展之间的关系方面,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发展的一个迫切呼声,但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解决受到经济发展粗放、技术手段落后,和生态文明建设滞后等因素的制约,如果不能从环境监管体系的制度创新入手,不能依靠技术创新的引导,不能运用创新的方式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绿色发展就无法真正在中华大地开花结果。

在创新与开放发展方面,二者的关系是彼此相连,唇齿相依。一方面,创新发展要求开放,在当今全球化的环境下,任何封闭式的创新无异于自娱自乐的闭门造车

另一方面,开放发展必须创新,没有创新的开放就等于激烈竞争中的拱手相让。最后,创新与共享发展关系也是非常密切,共享发展必须依靠创新发展的康庄大道,中国不但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劳动生产率,解决贫困问题,同时也需要依靠制度创新来提供更加有效的社会保障,使得全体人民能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综上所述,创新发展需要通过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综合实施来落实;同时,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也需要创新发展来高效推动。

重点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应抓住以下重点着力推进。

细化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一般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超过2%,技术对外依存度低于20%。目前,应将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进行分解和细化,建立完成目标的组织架构和任务体系,让各部门、各层面、各单位按照明确的目标任务推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国很多产业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消耗大、利润低,受制于人。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是要瞄准国际创新趋势、特点进行自主创新,使我国的自主创新站在国际技术发展前沿;二是要将优势资源整合聚集到战略目标上,力求在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三是进行多种模式的创新,既可以在优势领域进行原始创新,也可以对现有技术进行集成创新,还应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首先,进一步确立企业的主体地位,让企业成为技术需求选择、技术项目确定的主体,成为技术创新投入和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主体。其次,高校、研发机构、中介机构以及政府、金融机构等应与企业一起构建分工协作、有机结合的创新链,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协同创新体系。

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建立科技创新资源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建立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让市场充分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政府充分发挥引导、调控、支持等作用;建立科技创新的协同机制,以解决科技资源配置过度行政化、封闭低效、研发和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等问题;建立科学的创新评价机制,使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

2015年8月24日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进行二审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正案草案规定,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转化科技成果所获得的收入全部留归本单位,在对完成、转化职务科技成果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和报酬后,主要用于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工作。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谢经荣在作关于本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时说,按照中央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的要求,草案将对科研人员奖励和报酬的最低标准由不低于职务科技成果转让或者许可收入,或者作价投资形成的股份、出资比例的20%提高至50%,并明确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规定或者与科技人员约定的奖励、报酬的方式和数额应当符合上述标准。

我国现行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1996年起实施。本次修法旨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规范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加速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专家们认为,本次修法的亮点是科技成果转化处置权下放和科研人员奖励、报酬比例提高。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