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杀肯尼迪

刺杀肯尼迪

美国1991年奥利佛·斯通执导的电影
《刺杀肯尼迪》是由奥利佛·斯通自编自导的悬疑片,1991年由华纳兄弟影业出品,影片改编自美国历史上的肯尼迪遇刺案,由演员乔·佩西、凯文·科斯特纳、茜茜·斯派塞克等主演。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1963年11月22日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肯尼迪在乘坐敞篷轿车驶过德克萨斯州达拉斯的迪利广场时遇刺身亡后警方破案等一系列过程的故事。影片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等两项大奖以及六项提名,电影于1991年12月20日在美国上映[1]。
    主标题:杰姆·加里森 副标题1:演员 凯文·科斯特纳 副标题2: 副标题3:新奥尔良检察官兼总统肯尼迪的律师,在总统据此三年后发现总统子弹是来自不同方向,拨开层层迷雾,破解总统遇刺的真正凶手。 主标题:伊尔·沃沦 副标题1:演员 杰伊·桑德斯 副标题2: 副标题3:约翰逊亲自任命首席法官伊尔·沃伦为彻查此案的特别委员会主席。长期取证后调查报告,又称《沃伦报告》认定,刺杀肯尼迪的凶手李·斯哈维罗·奥斯瓦尔德系“单独”行动,与其他人和任何组织无关。 主标题:李·哈维·奥斯瓦尔德 副标题1:演员 加里·奥德曼 副标题2: 副标题3:系刺杀总统约翰肯尼迪的嫌疑人,后在由沃伦伊尔领导的调查团的调查下,定位个人作案。 主标题:大卫·菲利 副标题1:演员 乔·佩西 副标题2: 副标题3:与嫌疑人李·哈维·奥斯瓦尔德在刺杀总统前有过密切接触的人,是美国东方航空公司顶级飞行员,被断定同性恋后被解雇曾经犯过案子。调查团通过调查他和李·哈维之间的事情从而寻找破案的线索。 中文名:刺杀肯尼迪 外文名:JFK 其他译名:惊天大刺杀、谁杀了肯尼迪 类型:惊悚、悬疑、剧情 出品公司: 制片地区:美国、法国 拍摄地点:美国 发行公司:华纳兄弟影片公司 导演:奥利佛·斯通 编剧:奥利佛·斯通 制片人: 主演:凯文·科斯特纳、茜茜·斯派塞克、汤米·李·琼斯、乔·佩西 片长: 票房: 对白语言:英语 色彩:彩色 电影分级:USA:R imdb编码:tt0102138 主要奖项: 在线播放平台: 拍摄日期:1991年4月15日至1991年7月31日 片长:206 分钟 出品时间:1991年 制片成本:40000000 美元 豆瓣评分:8.8

剧情简介

1963年11月22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得克萨斯州遇刺身亡。刺杀事件发生2小时内,官方逮捕了一个名叫李·哈维·奥斯瓦尔德的嫌疑犯,两天后,该嫌疑犯又被一名流氓谋杀,由伊尔·沃沦率领的官方调查团,经过数月的调查,确认里·哈威·奥斯瓦多为唯一的凶手。三年后,律师杰姆·加里森发现肯尼迪身中数弹,均来自不同的方向,而这一明显事实,却被当时的官方调查团忽视。

影片从新奥尔良检察官吉姆·加里森的角度,全面检讨肯尼迪谋杀案,得出的结论是:肯尼迪是被美国政府的高层人士联合了商人、黑社会分子、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司法局和执法单位等有计划地谋杀而死的

演职员表

演员

角色

凯文·科斯特纳 

吉姆·加里森

茜茜·斯派塞克 

 利兹·加里森

 汤米·李·琼斯 

 克雷·肖

 乔·佩西 

 大卫·菲利

 加里·奥德曼 

 李·哈维·奥斯瓦尔德

杰伊·桑德斯 

 伊尔·沃沦

 凯文·贝肯 

 威利奥基夫

 杰克·莱蒙 

 杰克·马丁

沃尔特·马修 

 朗参议员

迈克尔·鲁克 

 比尔·布萨

 Laurie Metcalf 

 苏珊考克斯

唐纳德·萨瑟兰 

 X

莎莉·柯克兰德 

 罗斯切米

演员表

制作人

阿诺恩·米尔坎、奥利佛·斯通、A. Kitman Ho、Joseph P. Reidy、克莱顿·汤森德

导演

奥利佛·斯通

编剧

奥利佛·斯通、Jim Marrs、Jim Garrison、Zachary Sklar

摄影

罗伯特·理查德森

配乐

约翰·威廉姆斯

剪辑

Joe Hutshing、Pietro Scalia

选角导演

丽莎·布赖莫·加西亚、比利·霍普金斯、Heidi Levitt

艺术指导

Victor Kempster

美术设计

Derek R. Hill、Alan Tomkins

服装设计

玛莉妮·斯图尔特

布景师

Crispian Sallis

职员表

角色介绍

(角色介绍资料来源

音乐原声

专辑信息

原声曲目

JFK

刺杀肯尼迪

专辑类型:原声带、影视音乐

艺人:Hans Zimmer

语言:纯音乐

唱片公司:Epic Records

发行日期:2017年10月6日[9]

原声套封n

1、Prologue

2、The Motorcade

3、Drummers' Salute

4、Theme From JFK

5、Eternal Father, Strong To Save

6、Garrison's Obsession

7、On The Sunny Side Of The Street

8、The Conspirators

9、The Death Of david Ferrie

10、Maybe September

11、Garrison Family Theme

12、Ode To Buckwheat

13、El Watusi

14、The Witnesses

15、Concerto #2 For Horn & Orchestra K.417:1 Allegro Maestoso

16、Arlington

17、Finale

18、Theme From JFK

音乐原声

幕后花絮

拍摄花絮

    根据肯尼迪时期档案的记载,总统办公室的每一个细节都被小心翼翼的重建。这一重建总共花费70000美元,然而,在电影中,它只出现了八秒。电影上映后引起巨大的争议,许多人指责斯通编造事实。斯通出版了一本详细的注解版剧本,在这个剧本中电影中的每一要求都被他证明是正当的。在读完吉姆·加里森的书后,斯通立即用自己的钱买下了电影改编权。斯通雇佣了刚刚从耶鲁毕业的简·罗西尼去研究和搜集关于肯尼迪被刺的素材。在他拍完《生于七月四日》后,简·罗西尼已经看完了200本关于肯尼迪遇刺的书。斯通和华纳达成一个限制性条款,如果电影拍摄超出两千万的预算,公司将保留电影的所有权益。这是因为不想剧本在电影公司间传来传去,造成泄漏。剧本第一稿有190页厚,为了便于拍摄,缩减至156页。为了重现当年肯尼迪在达拉斯遇刺的情景,制片方向当地政府支付了大笔金钱雇佣警察变更交通关闭街道。斯通仅有十天的时间去完成这些拍摄任务,为了能尽快拍摄完成,他的摄影师使用了两部35mm五部16mm的摄影机。拍摄时,斯通找不到一支能冒出那么多烟的枪,因为那时的枪已经几乎没什么烟了,他们只好借助别的办法获得了真实的效果。在新奥尔良,斯通借了编剧的一条狗用来充当加里森家的狗。影片表示奥斯瓦尔德在受审过程中没有得到任何法律援助。但实情是奥斯瓦尔德多次拒绝了为他聘请的律师,其中包括他兄弟罗伯特给他请的人。影片提出的奥斯瓦尔德不可能有闲情将发射的弹壳摆好,实际上现存照片上的弹壳是联邦探员立起来摆好的.在剧中大卫·菲利向吉姆·加里森和其调查组承认刺杀总统是一次有预谋的行为”的片段是完全虚构的。事实上,菲利从没有公开表示过自己曾参与策划或有任何刺杀总统组织的存在。奥利佛·斯通承认在影片中,刺杀行动前首都华盛顿特区,华盛顿的通讯中断事件为虚构。“谎言越大,相信的人就越多”,这句话在剧中被加里森所引用,并被错误地归于希特勒名下。实际上这句名言出自约瑟夫·戈培尔(纳粹德国宣传部长)。Vincent Bugliosi在他的书《重拾历史》中,用了一章来讨论该片和吉姆加里森本人,他举出:片中32处谎言和伪造,并声称此片是一个旷日持久的谎言,其中斯通找不到一处能用无心之失解释的发明和欺骗。Jack Valenti,当时的美国电影协会主席用了七页的声明谴责该片,他写道,同样地1941年的德国男孩女孩也为蕾妮-雷芬斯塔赫的《意志的胜利》而着迷,该片中希特勒被描写为神,JFK和意志的胜利都是宣传的经典而且同样是谎言,斯通先生和雷芬斯塔赫还有一个基因共通处,他们都没有在片中声明过其内容完全是虚构的

    穿帮镜头

      克莱·肖来两次站起听取审判。片中假定在刺杀之前使用的监视摄影器材直到1969年才制造出来。“路易斯安那,出租车免费”,这条标语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当菲利和加里森在旅馆中争论时,他在附近镜子中的映像似乎是在说话,但是实际上他并没有说话。加里·卡特,扮演比尔·威廉姆斯的演员,他的名字在结尾字幕中出现了两次。在加里森和威利开始讨论时,威利把一支烟放进嘴里两次。当加里森和朗议员坐在飞机上,出现了他们俯视下边的白宫的镜头。事实上,自从二战,白宫三英里内是不允许任何民航飞机经过的。当迪安·安德鲁从桌边站起时,他戴着太阳眼镜。在下一个镜头,他手拿帽子,但眼镜消失了。后来当他把帽子戴到头上时,眼镜又回来了。在电影结尾审判持续进行时,卢的衣服颜色发生了改变

      幕后制作

      故事背景

      导演讲述,美国,在肯尼迪总统被刺杀之前,是走向和平与荣誉的。1963年11月22日的下午,天气晴朗,神采奕奕的总统夫妇被三颗,四颗,或者六颗子弹射杀在血泊之中,于是,一个现代亚瑟王消逝了。无论证据多么的不足信,这部影片充满了斯通先生的热情,他用他惯常的手法做出了适度的表达。

      斯通还讲出了为什么和谁策划了这次谋杀,查明了谁是最大受益者,这时你会发现这不仅仅是关于谁和为什么的问题,还有,这次谋杀是如何完成的。斯通指出“战争是美国最大的生意”,并且,肯尼迪在美国这段历史上充当了一个试图停止这架战争机器的角色,于是,他的死亡,变成了政府一次阴险的谋杀

      故事创作

      凯文·科斯特纳在《刺杀肯尼迪》中扮演了试图寻求真相的加里森,他低调的表演风格很适合这部电影。但在该片拍摄之前,在看到奥利弗·斯通寄给他的剧本之后,他竟然拒绝了这位大导演的邀请。要知道,同时接到邀请的还有梅尔·吉布森和哈里森·福特。最后,还是在凯文·科斯特纳经纪人的帮助下才说服他参演这部电影。接受这一角色后,科斯特纳对加里森这一角色进行了细致研究,他拜访了加里森本人和他的朋友,还有,他的敌人。

      除了汤米·李·琼斯,加里·奥德曼和凯文·贝肯外,这部电影还吸引了许多其他愿意免费参与的志愿者,他们包括:真正的吉姆·加里森,他在电影中扮演了沃伦大法官;肖恩·斯通,奥利弗·斯通的儿子,他在电影中扮演了加里森的儿子

      制作发行

      公司类型

      公司名称

      制作公司

      华纳兄弟影片公司

      法国第4电视台

      Regency Enterprises

      Alcor Films

      Ixtlan Corporation

      Camelot

      发行公司

      华纳兄弟影片公司

      Argentina Video Home (AVH)

      Encore Avenue

      NBC电视台

      Warner Bros. GmbH

      Warner Bros. Española S.A.

      华纳家庭视频公司

      Warner Home Vídeo

      主创公司

      国家/地区

      上映/发行日期

      加拿大

      1991年12月20日

      美国

      1991年12月20日

      德国

      1992年1月23日

      澳大利亚

      1992年1月23日

      英国

      1992年1月24日

      丹麦

      1992年1月24日

      法国

      1992年1月29日

      阿根廷

      1992年1月30日

      瑞典

      1992年1月31日

      芬兰

      1992年1月31日

      西班牙

      1992年2月13日

      荷兰

      1992年2月28日

      上映信息

      影片评价

      影片最为人称道是凯文-科斯纳在最后法庭高潮戏中长达30多分钟的讲演。因为奥立弗-斯通大致用了三种机位给观众造成了三种不同的观看心理状态:在场者、判断者、共谋者。这其实是个美国精神的宣言。由凯文讲来尤其正气凛然,让听者热血沸腾。看此片是绝对震撼的,不仅因为是雅俗共赏之作,更因为影片传达的和揭露的值得所有中国人思考自身的环境(新浪娱乐评)

      不管你喜欢与否,《刺杀肯尼迪》都是一部引人注目的电影。半是悬疑半是纪录片的风格,在加上争议性的话题,造就了这部电影。那段让人惊愕的年代,被斯通用拼贴式的历史画面和假设鲜明的勾勒了出来。《刺杀肯尼迪》有可能是奥利弗·斯通最好的电影。他充满了激情,和《野战排》所展示的一样,是一部悲剧性的挽歌。他把美国人看了千千万万次的影像又摆在了他们面前--部分真实,部分虚幻,所有这一切,在斯通的影片中融合成一只光怪陆离的万花筒,再一次唤起了为美国人民所不忍的回忆(电影网评)

      影片争议

      负面

      这部电影从开拍之始就引起了很多争议。1991年5月14日,就在影片开拍后的一周,芝加哥论坛报的乔恩·玛葛里斯撰文说:“这部影片是对人类智商的侮辱。”五天之后,华盛顿邮报也刊登了一篇批评性文章,这篇文章称:“在加里森和斯通电影中充满了谬论和虚假。”随后,蜂拥而至的批评涌到了斯通面前。纽约时报称:“这部影片告诉我们,政府在总统遇刺案中的调查是不值得信任的。”华盛顿邮报的专栏记者乔治·威尔攻击斯通说:“这个人只是会耍花招的骗子,他缺少教养和最起码的道德底线!”拉德纳邮报则是最具攻击性的一份报纸,因为他们窃取了一份该片剧本的副本。斯通回应说:“他们拿到的只是第一稿,而我,现在已经有第六第七稿了。”

      正面

      影片上映后对这部电影的评论逐渐两极分化。《纽约时报》的伯纳德·韦恩卢波称,如果华纳公司让这部影片走得太远的话,那简直是好莱坞的奇迹。《纽约时报》的另一位记者,文森特·坎比则写道:“斯通先生的电影技巧我们是熟悉的,那就是大量的短镜头和无休止的狂热场景,然后就是噪音、音乐,再后来还是噪音和音乐。”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对这部影片持批评态度,《芝加哥太阳时报》的罗杰·艾尔伯特即是盛赞者之一,他说:“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不在于回答了肯尼迪遇刺之谜,而是在于刷新了1963年以来,我们国家精神中积聚的怒火。”《华盛顿邮报》的丽塔也支持这部影片,她说:“这是一部很好的惊悚电影,关键在于你怎么去看待它。”在电影上映多年后,斯通说这部电影开创了他电影事业的一个新时期。那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刺杀肯尼迪的阴谋的电影,它还反映了我们看待历史的角度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