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多卡因

利多卡因

局部麻药
利多卡因,西药名。常用剂型为贴膏剂。为酰胺类药。用于缓解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用于无破损皮肤。[1]利多卡因是医用临床常用的局部麻药,1963年用于治疗心率失常,是目前防治急性心肌梗死及各种心脏病并发快速室性心律失常药物,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及室性震颤的首选药。利多卡因可预防此反应,用法为利多卡因1.5毫克/千克静注。利多卡因的局麻效能与持续时间均较普鲁卡因强,但毒性也较大。应分秒必争,紧急进行抢救,可立即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一次用量,成人0.5~1.0ml,小儿0.5ml,必要时候静脉注射,如果症状不缓解,每20分钟~30分钟继续皮下或静脉注射0.5ml,直至脱离危险期为止,必要时还可以肌内式静脉注射的塞米松,一次2~20mg,应注意就地抢救,在病人未脱离危险期以前,不宜转移就诊或不必要的移动。
    药品名: 外文名: 别名:利多卡因碱 是否处方药:处方药 主要适用症: 主要用药禁忌: 剂型: 运动员慎用:慎用 是否纳入医保: 批准文号: 药品类型: 通用名:利多卡因 适应症:急性心肌梗塞、外科手术 外文名称:Lidocaine

临床应用

适用于因急性心肌梗塞、外科手术、洋地黄中毒及心脏导管等所致急性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及室颤。其次也用于癫痫持续状态用其他抗惊厥药无效者及局部或椎管内麻醉。还可以缓解耳鸣。

禁忌症

1、交叉过敏反应,对其他胺类局麻药过敏者可能对本品也过敏,但利多卡因与普鲁卡因胺、奎尼丁间尚无交叉过敏反应的报道。

2、已有报道分娩前静注本品,数分钟胎儿血药浓度可达母亲血药浓度的 55—100%。也有报道母亲用药后导致胎儿心动过缓或过速,甚至引起新生儿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孕妇用药须权衡利弊。新生儿用药可引起中毒,早产儿的 T1/2为 3.16小时,较正常婴儿长(1.8小时)。

3、老年人用药应根据需要及耐受程度调整剂量,一般高龄患者(>70岁)剂量应减半。

4、下列情况应禁用;①阿斯综合征;②严重心脏阻滞,包括 Ⅱ或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双束支阻滞;③严重窦房结功能障碍。

5、下列情况应慎用;①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心肌受损;②肝功能障碍;③老年人;④低血容量及休克;⑤不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或室内传导阻滞;⑥肝血流量减低;⑦肾功能障碍;⑧严重塞性心动过缓;⑨预激综合征(可能加重)。

6、对患心脏和肝脏疾病的病人,应减少利多卡因的剂量,在肝病患者中此药的半衰期较长。由于它能迅速通过胎盘和在新生儿体内的半衰期延长,所以有可能引起新生儿抑制。观察到

7、通常只有在原有心率缓慢的胎儿才会出现致死的心动过缓。

8、严重房室传导阻滞禁用。

注意事项

1、对本品过敏、充血性心衰、严重心肌受损、心动过缓、预激综合征、肝肾功能障碍患者、二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有癫痫大发作史、肝功能严重不全及休克患者禁用。

2、孕妇、乳母慎用。心、肝功能不全者,应适当减量。

3、新生儿用药易引起中毒。早产儿半衰期约3.6小时,较正常婴儿长1.8小时。老年人应根据耐受程度和需要而调整用量,大于70岁患者剂量应减半。

4、静注限用于抗心律失常。对动脉硬化、血管痉挛、糖尿病患者与手指(趾)的麻醉,不宜加用血管收缩剂(如盐酸肾上腺素)。

5、用药期间应随时检查血压、心电图及血清电解质。长期用药时应监测血药浓度。

不良反应

一、神经可出现视神经炎、头昏、眩晕、恶心、呕吐、语言不清、感觉异常及肌肉颤抖、惊厥、神志不清等症状,这时减药或停药。二、心血管。大剂量可产生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心脏停搏、室颤、严重房室传导阻滞及心肌收缩力减低,需及时停药,必要时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或起搏器治疗。血压下降时给予吸氧,纠正酸中毒,用升压药,保持气道通畅等其他辅助措施。三、过敏反应。有皮疹及水肿表现应停药。四、脊髓注射时,可能导致支气管痉挛。成人可能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五、有报告发生室上性心动过速、扭转性心律失常或低血压等病症。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