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盖

冰盖

大陆冰川
冰盖,是一块巨型的圆顶状冰,复盖着广大地区的极厚的冰层,复盖少于50000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一般常见于高原地区),复盖面积超过50000平方公里的叫做冰原。一般指大陆冰川,南极和格陵兰为两个大冰盖。冰盖内部的情况显着不同,年平均气温约-30℃,2月和7月的平均气温分别为-47.2℃和-12.2℃,年降水量仅200毫米,气温低、降水少,雪冰积累量和消融量较小,成冰过程缓慢,如世纪营地(北纬77°11′,西经61°10′)成冰过程需125年。冰盖边缘的年平均温度为-10~-15℃,最高、最低气温分别为10℃和-40℃,年降水量200~500毫米,夏季(11月~翌年2月)雪冰消融强烈,消融带的海拔高度在1000~1400米以下,雪线高度界于0~100米之间。[1]
  • 中文名:冰盖
  • 外文名:
  • 别名:
  • 解释:一块巨型的圆顶状冰
  • 又称:大陆冰川
  • 条件:覆盖大于50000平方公里

基本概述

冰盖并不拘泥于地理特征,比如并不一定要在山峰的顶端,但是他们的圆顶一般以山丘的最高点为中心。冰会从最高点向边缘移动。这种现象被叫做icedivide。

气候特征

南极冰盖由东、西两部分合成,以横断南极山脉为界。

南极冰盖属于冷冰川。特点是温度低、积累量和消融量小、成冰作用缓长,如高原站(南纬79°15′,东经40°30′)成冰过程需3500年,因此相对比较稳定。南极冰盖是地球上最干寒的地区,高原内部的年平均气温低达-55℃,年降水量小于50毫米,冰面终年不化,成冰过程极慢。

冰盖边缘的年平均温度为-10~-15℃,最高、最低气温分别为10℃和-40℃,年降水量200~500毫米,夏季(11月~翌年2月)雪冰消融强烈,消融带的海拔高度在1000~1400米以下,雪线高度界于0~100米之间。

因此,南极冰盖内陆是典型的极地大陆性冰川,沿海地带和南极半岛则具有极地海洋性冰川特性。南极冰盖是地球上最大的冰库和冷源,其形成与发展对全球气候变化、海面升降和人类生活有重大影响。

如果南极冰盖全部融化,世界洋面将升高60米左右。

格陵兰冰盖形成于第四纪,在距今约18000年时冰盖面积比今面积大7倍,并与当时北美冰盖相连接。格陵兰岛大部分位于北极圈内,全岛面积为218万平方千米,是世界最大的岛屿。

格陵兰冰盖面积约180万平方千米,平均厚度约1500米,最大厚度达3200米,占世界冰量的7%~9%。

它由南北两个穹形冰盖连结而成,冰盖边缘一直复盖到海边,有许多冰川的冰舌伸向海面,在若干峡湾中形成许多冰山。西格陵兰的一些冰川,如雅各布港·伊斯伯依冰川,每年流动速度达7000米,是世界上流动最快的冰川。

冰盖中部西侧的冰层表面每年以0.1米的速率在增厚,而东侧则稍有变薄。冰盖西海岸的消融区冰面每年变薄约0.2米。

格陵兰冰盖显示更强的极地海洋性冰川性质。冰盖西南部沿海的年平均气温高达1℃,1月和7月的平均气温分别为-7.8℃和9.7℃,年降水量达1000毫米,雪冰积累量和消融量都很大。

冰盖内部的情况显着不同,年平均气温约-30℃,2月和7月的平均气温分别为-47.2℃和-12.2℃,年降水量仅200毫米,气温低、降水少,雪冰积累量和消融量较小,成冰过程缓慢,如世纪营地(北纬77°11′,西经61°10′)成冰过程需125年。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