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

汉语汉字
兵(拼音:bīng)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双手握着武器的样子。本义就是指作战用的武器,也称兵器,如:短兵相接、兵不血刃。手握兵器的人是参与作战的,所以“兵”又引申为战士、士兵,如:兵强马壮、当兵。又进一步引申为军队、军事、军种,如:兵不厌诈、兵荒马乱、兵临城下。[1]
  • 中文名:兵
  • 拼音:bīnɡ
  • 部首:八
  • 五笔:RGWU(86);RWU(98)
  • 仓颉:OMC
  • 郑码:PDAO
  • 笔顺:ノ丨一丨一ノ丶
  • 字级:一级
  • 平水韵:下平八庚
  • 笔画:7
  • 笔顺编号:3212134
  • 注音:ㄅㄧㄥ
  • 除部首外笔画数:5
  • 统一码:5175
  • 异体字:???????
  • 造字法:会意字

字源解说

会意字。从甲骨文(图1)字形上看,“兵”字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半部是个“斤”字。在古代,“斤”字就是斧头,是一种非常锋利的武器。下半部是一个人的双手。组合起来就是双手握着锋利的武器。有的学者认为,“兵”像双手挥斤斫木之状。也有的学者认为是双手拿着兵器。不过学术界多认为“兵”的本义是兵器。如《荀子·议兵》:“兵不血刃,远迩来服。”意思是兵器上血迹都没有,就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远近都归顺于他们。

“兵”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金文形体,斧头转向右边,双手未变(图2、3)。小篆形体(图5、7-13)斧头已经变形,其来源比较复杂,需要深入研究。三晋和秦文字“兵”字都与《说文》籀文相同,秦、汉简牍与此也是同一个系列。《说文》小篆与秦、汉文字都不甚相合,却与西周、战国楚文字相合。隶书形体“斤”形渐变为“丘”形(图6、14),至楷书完全变为“丘”。“兵”的本义就是一种兵器。作为兵器讲的“兵”在古文中是常见的,例如“甲兵”“短兵相接”等说法。至于“士兵”,是来自于使用兵器的人,把使用兵器的人称为“兵”,这是一种引申用法。由“士兵”所组成的一个庞大的编制可以称之为“军队”,这是进一步的引申,例如曹操《置屯田令》中所说的:“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这里的“强兵”就是强大的军队、军事力量。

详细解释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名词

兵器;武器。

arm;

weapon

《诗经·秦风·无衣》:王于兴师,脩我甲兵,与子偕行。

短兵相接;秣马厉兵;兵不血刃

军人;军队。

soldier;

army;

troop

《左传·襄公元年》:败其徒兵于洧上。杜预注:“徒步,步兵。”

当兵;兵种;骑兵;兵临城下

军事。

military affairs;

war;

warefare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兵之变化,固非一道也。

兵法;兵书;纸上谈兵。

战斗。

fight

《史记·赵世家》: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

兵不厌诈

战争。

war

《礼记·月令》:(孟冬之月)行秋令,则雪霜不时,小兵时起,土地侵削。

〈文言〉灾害。

《吕氏春秋·侈乐》:其生之与乐也,若冰之于炎日,反以自兵。高诱注:兵,灾也。

古称为战死的人。

《礼记·曲礼下》:死寇曰兵。孔颖达疏:言人能为国家捍难御侮为寇所杀者。

动词

〈文言〉用兵器伤人、杀人。

kill

《史记·伯夷列传》:左右欲兵之。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三】【(廾)部】补明切(bīng)械也。从廾(gǒng)持斤,并力之皃。,古文兵,从人、廾、干。械也。械者器之緫名。器曰兵。用器之人亦曰兵。下文云从廾持斤则制字兵与戒同意也。从廾持斤。幷力之皃。补明切。古音在十部。古文兵。从人、廾、干。干与斤皆兵器。

康熙字典

〔古文〕。《唐韵》甫明切。《集韵》《韵会》晡明切。《正韵》补明切,竝(并)丙平声。《说文》:械也。《增韵》:戎器也。《世本》:蚩尤以金作兵。兵有五,一弓,二殳,三矛,四戈,五戟。

又执兵器从戎者曰兵。《礼·月令》:命将帅选士厉兵。《周礼·夏官》:中秋敎治兵。《广韵》:戎也。

又击敌曰兵之。《左传·定十年》:公会齐景公于夹谷,齐犁弥使莱人以兵劫公。孔子以公退,曰:士兵之。注:命士官击莱人也。

又《礼·曲礼》死寇曰兵。注:言能捍国难为寇所杀者,谓为兵也。

又必良切,音浜。《诗·卫风》: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史记·天官书》:五星同色,天下偃兵,百姓宁昌。《白虎通》:武王望羊,是谓摄扬。盱目陈兵,天下富昌。◎按兵,古音必良切。自魏王粲《刀铭》相时阴阳,制兹利兵。始与清、呈、形、灵为韵。陈思王《孟冬篇》武官诫田,讲旅统兵。与淸、停为韵。《赠丁仪王粲诗》皇佐扬天惠,四海无交兵。与淸、城、名、声为韵。明帝《苦寒行》虽有吴蜀寇,春秋足耀兵。与龄、缨为韵。

又《韵补》叶犇谟切,音逋。《道藏歌》:解带天皇寝,停驾高上兵。玉真启角节,翊卫自相扶。广韵甫明切,平庚帮‖兵声阳部戎也。《周礼》有四兵,掌五兵五盾。《丗本》曰:“蚩尤以金作兵器也。”甫明切。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书写演示动画❶“丘”宽、大,“八”窄、扁。

❷“丘”,首笔平撇斜跨竖中线;短横在横中线上方;短竖在竖中线右侧;长横在横中线下方。

❸“八”,撇、点分列竖中线两侧,底部齐平。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p

i̯ăŋ

先秦

王力系统

p

iaŋ

先秦

董同龢系统

p

juăŋ

先秦

周法高系统

p

iwaŋ

先秦

李方桂系统

p

jiang

西汉

东汉

jieng

jie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庚耕清青

jiweŋ

南北朝

北魏后期北齐

庚耕清青

jiweŋ

南北朝

齐梁陈北周隋

庚耕清青

jiweŋ

隋唐

高本汉系统

p

i̯wɐŋ

隋唐

王力系统

p

ǐɐŋ

隋唐

董同龢系统

p

jɐŋ

隋唐

周法高系统

p

iaŋ

隋唐

李方桂系统

p

jɐng

隋唐

陈新雄系统

p

ǐaŋ

韵书集成

韵书

字形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纽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平声

下平十二庚

开口呼

三等

全清

甫明切

pjɐŋ

集韵

平声

下平十二庚

开口呼

三等

全清

晡明切

piaŋ

礼部韵略

平声

补明切

增韵

平声

补明切

中原音韵

阴平

庚青

齐齿呼

全清

piəŋ

中州音韵

平声

庚青

巴明切

洪武正韵

平声

十八庚

全清

补明切

piəŋ

分韵撮要

阴平

第七英影应益

方音汇集

注意:发音用国际音标标注,仅作参考,可能与实际发音有异

方言区

方言点

发音

调值

调类

备注

北京官话

北京

piŋ

55

阴平

北方官话

济南

piŋ

213

阴平

中原官话

西安

piŋ

21

阴平

西南官话

武汉

pin

55

阴平

西南官话

成都

pin

44

阴平

江淮官话

合肥

pin

212

阴平

江淮官话

扬州

piŋ

21

阴平

晋语

太原

piŋ

11

平声

吴语

苏州

pin

44

阴平

吴语

温州

peŋ

44

阴平

湘语

长沙

pin

33

阴平

湘语

双峰

piɛn

55

阴平

赣语

南昌

pin

44

阴平

客家话

梅县

pin

44

阴平

粤语

广州

pɪŋ

53

阴平

粤语

阳江

pɪŋ

33

阴平

闽语

潮州

pĩã

33

阴平

闽语

厦门

pĩã

55

阴平

白读

闽语

厦门

pɪŋ

55

阴平

文读

闽语

福州

piŋ

44

阴平

闽语

建瓯

peiŋ

54

平声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