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元年

共和元年

西周出现的短暂共和时期
共和元年出现在西周:西周时,周厉王残暴无度,人民生活困苦,公元前842年,爆发了“国人暴动”,周厉王逃离镐京,此后共伯和摄政,行天子事,号“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直到14年后周宣王继位。共和元年起,中国历史开始有了明确纪年。共和元年是指公元前841年,西周进入了短暂的共和时期。当时的执政者,一种说法是诸侯“共伯和”执政,所以取人名简称,称为“共和”;另一种说法是由大臣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政(稍微再准确些,周定公和召穆公,即召虎),所以取“共同执政”的含义,称“共和”。
  • 中文名:共和元年
  • 外文名:
  • 别名:
  • 时间范围:
  • 出现:西周
  • 事件:“国人暴动”
  • 14年后:周宣王继位

概述

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元年)西周进入了短暂的共和时期,该年也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西周共和时期是指周厉王逃离镐京后至周宣王登位前的一个时期,即约前841年至前828年期间。前841年(一说前842年)国人暴动,周厉王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之后周宣王之前十四年间(前841~前828)的政权。有两说,一为召穆公、周定公共同执政,称共和;一为共伯和执政。周厉王胡暴虐侈傲,宠信虢公长父、荣夷公等佞臣。

大夫芮良夫曾加劝谏,指出荣夷公好"专利"(霸占土地山川的产物),会酿成大难,厉王不听,终以荣夷公为卿士,执政用事。芮良夫又告诫执政诸臣,不可"专利作威",否则国人将"为王之患",也未得结果。国人对厉王不满,"谤王",厉王大怒,命卫国之巫监视国人,有"谤"者杀,致使诸侯怨恨不朝,国人不敢谈论政事。大臣召穆公虎进谏,指出"防民之口,甚于防水",厉王仍不听。经过三年,国人愤而起义,攻袭厉王,厉王逃奔到彘(今山西霍县)。太子静藏在召穆公家,被国人包围,召公以自己之子代替,太子才得免难。

厉王出奔后,由大臣召穆公、周定公同行政,号为共和。共和元年(前841),为中国古史有确切纪年之始。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周、召二公共立太子静,是为周宣王,共和乃告结束。仅见于《史记·周本纪》。

一说厉王出奔后,诸侯推共伯和代行天子事,故称共和。厉王死,共伯和使诸侯奉太子静为王,自己回到卫国。此说见于《竹书纪年》与《吕氏春秋·开春》,但与《史记.卫世家》记载不合。

纪年

1.中国《初中历史课本》明确指出:公元前841年,史称共和元年,是中国历史上有明确纪年的开始。

2.“共和”的来历。公元前841年,西周的统治者周厉王推行暴政,国都中的平民和中小贵族不堪忍受,起来反抗,将周厉王赶出都城。当时的执政者,一种说法是诸侯“共伯和”执政,所以取人名简称,称为“共和”;另一种说法是由大臣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政(稍微再准确些,周定公和召穆公,即召虎),所以取“共同执政”的含义,称“共和”。

3.从公元前841年开始,中国历史记载的所有事件,都以编年的形式有了明确的记载,每个君主在位的时间长短,他们在位时每一年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都能完整地接续起来。

4.公元前841年前,中国的历史事件是不完整的,特别是有相当年份的历史事件记载是空白,因此传统上不把这些历史记载作为可信的证据。20世纪末中国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缺憾。

历史记载

传统说法共和元年为公元前841,共和时期为14年。西周之积年,存四说:1、自灭殷至国亡凡257年,2、凡400余年,3、386年,4、352年。其间,懿王死后,其叔辟方自立,是为孝王。孝王死后,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为王,是为夷王。厉王暴虐,国人流亡于彘(zi),由周、召二公执政,号曰“共和行政”。中国历史自共和元年(BC841年)始有确切纪年。前此之历史年代,皆为后人所推算。

2000年经过200多位专家学者历时5年的努力,“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夏商周年表》,把中国的历史纪年由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

解释释义

共和政体:也称共和制。国家最高权掌握在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机关或公职人员手中的政权组织形式。“共和“一词来源于拉丁语respublica,意思是“公共事务”。共和制是指国家的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共和政体区别于君主政体,而且是作为君主政体的相对面而存在的。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