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叶马兰

全叶马兰

菊科紫菀属植物
全叶马兰(学名:Aster pekinensis (Hance) Kitag.)是菊科、紫菀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有长纺锤状直根。茎直立,高可达90厘米,下部叶在花期枯萎;中部叶多而密,叶片条状披针形、倒披针形或矩圆形,顶端钝或渐尖,常有小尖头,全缘,上部叶较小,条形;全部叶下面灰绿,头状花序单生枝端且排成疏伞房状。总苞半球形,总苞片3层,覆瓦状排列,外层近条形,内层矩圆状披针形,上部单质,有短粗毛及腺点。舌状花,管部有毛;舌片淡紫色,管状花花冠有毛。瘦果倒卵形,浅褐色,扁,有浅色边肋,冠毛带褐色,不等长,弱而易脱落。6-10月开花,7-11月结果。广泛分布于中国西部、中部、东部、北部及东北部;也分布于朝鲜、日本、俄罗斯西伯利亚东部。生于山坡、林缘、灌丛、路旁。全叶马兰是营养丰富,且饲用价值高的一种饲草。因含有菊脂类物质,家兔尤其喜食,且利用率极高。晚春及夏季刈割后,稍加阴干即可直接饲喂;中秋以后刈割储备,冬季饲用。
    中文名:全叶马兰 拉丁学名:Aster pekinensis (Hance) Kitag. 别名:全叶鸡儿肠、全缘叶马兰、黄花三草、野白菊(湖北) 界:植物界 亚界: 总门: 门:被子植物门 亚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合瓣花亚纲 超目: 目:桔梗目 亚目: 科:菊科 亚科:管状花亚科 族:紫菀族 亚族: 属:紫菀属 亚属: 组:马兰组 亚组: 种:全叶马兰 亚种: 变种: 品种: 分布区域: 命名者及年代:(Hance) Kitag.,1836 保护级别: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有长纺锤状直根。茎直立,高30-70(-90)厘米,单生或数个丛生,被细硬毛,中部以上有近直立的帚状分枝。下部叶在花期枯萎;中部叶多而密,条状披针形、倒披针形或矩圆形,长2.5-4厘米,宽0.4-0.6厘米,顶端钝或渐尖,常有小尖头,基部渐狭无柄,全缘,边缘稍反卷;上部叶较小,条形;全部叶下面灰绿,两面密被粉状短绒毛;中脉在下面凸起。头状花序单生枝端且排成疏伞房状。总苞半球形,径7-8毫米,长4毫米;总苞片3层,覆瓦状排列,外层近条形,长1.5毫米,内层矩圆状披针形,长几达4毫米,顶端尖,上部单质,有短粗毛及腺点。舌状花1层,20余个,管部长1毫米,有毛;舌片淡紫色,长11毫米,宽2.5毫米。管状花花冠长3毫米,管部长1毫米,有毛。瘦果倒卵形,长1.8-2毫米,宽1.5毫米,浅褐色,扁,有浅色边肋,或一面有肋而果呈三棱形,上部有短毛及腺。冠毛带褐色,长0.3-0.5毫米,不等长,弱而易脱落。

近种区别

全叶马兰的瘦果与马兰(Aster indicus L.)近似,但茎、叶及总苞密被短绒毛,马兰茎上部有短毛,叶两面或上面有疏微毛或近无毛,边缘及下面沿脉有短粗毛,总苞片有疏短毛。两种极易区别。

生长环境

全叶马兰是一种伴生植物,在住家附近、路旁、耕地以及撂荒地上多有生长,几乎成为一种习见的杂草,并混生在次生阔叶林的林缘草地和灌丛的草本层中,在北方城镇附近干燥的低山丘陵上,也有形成大面积的纯群落。喜生湿地、河滩、沟边及低洼积水处。

分布范围

广泛分布于我国西部、中部、东部、北部及东北部(四川、陕西南部、湖北、湖南、安徽、浙江、江苏、山东、河南、山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及内蒙古东部)。生于山坡、林缘、灌丛、路旁。也分布于朝鲜、日本、苏联、西伯利亚东部。

生长习性

6-10月开花,7-11月结果。全叶马兰在中国黑龙江省泰来县每年4月中下旬开始萌发生长,5月中下旬株高即可达30厘米以上。花期前,地上部生物量中叶片总量占鲜重的35%左右。10月中旬,地上部植株仍然青绿,10月下旬,植株开始枯萎。开花期为9月,比一般的饲用植物花期长得多。

主要价值

全叶马兰在中国吉林长春引种栽培,每亩可收割青草866-1600千克,每株鲜重20-35克,是产量中上等饲料。花期纤维素含量为12.6%,蛋白质为3.4%,无氮浸出物为5.8%,粗脂肪为2.1%,灰分为0.8%,是营养丰富,且饲用价值高的一种饲草。因含有菊脂类物质,家兔尤其喜食,且利用率极高。晚春及夏季刈割后,稍加阴干即可直接饲喂;中秋以后刈割储备,冬季饲用。刈割后晾晒1天即可捆成4-5千克的小捆,3捆一组,竖放晾干。3-5日后,即可垛堆存放。花期也可切短青贮,供冬、春家兔饲用。可单贮,也可与其他禾谷类饲草混贮。还可作猪的饲草,加水蒸煮,拌入精料,气味浓香。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