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之死

光绪之死

2020年徐琳玲所著历史学书籍
《光绪之死》,副标题为悲情天子的挣扎与陨落,是由徐琳玲所著历史学书籍,于2020年11月由岳麓书社出版发行。《光绪之死》围绕光绪帝之死疑案,全面回顾了光绪帝一生:从他幼年获得储位,跟随朝臣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受慈禧指导处理朝政,进而亲政,开展百日维新;最终被困瀛台,抑郁而终。作品从新颖的角度,立体而真实地展现了光绪帝复杂多面的人生。
    书名:光绪之死 别名: 作者:徐琳玲 类别: 原作品: 译者: 出版社:岳麓书社 页数:264 定价:58.00 开本: 装帧: ISBN:9787553813042 副标题:悲情天子的挣扎与陨落

内容简介

为何光绪帝遗骸中检测出巨量“砒霜”?光绪比慈禧早死一天,是历史巧合,还是另有玄机?

慈禧是如何一步步登上政治舞台,操控政局的?她与恭亲王奕䜣之间是如何互相利用并最终反目?

年仅三岁,顺位较低的小光绪为何被慈禧指定为皇位继承人?光绪帝的生父醇亲王奕譞有怎样过人的政治智慧?

戊戌变法,是康有为、梁搞的一场闹剧吗?慈禧太后果真是反对改革的“顽固派”吗?

光绪帝为何独宠珍妃,又为何因夫妻感情问题与慈禧产生矛盾,帝王家事又如何影响历史走向?

全书还依托奏章、日记、信件、皇帝朱批等原始资料,立足于对史实的细致剖析,还原了光绪帝和慈禧之间种种恩怨纠纷,光绪帝对百日维新的真实态度。全面展示了晚清光绪与慈禧之间的复杂纠葛,以及对朝政时局的种种影响。

图书目录

第一章考古破案

百年悬案

登基大典

第二章慈禧攻略

懿贵人往事

四阿哥和六阿哥

肃顺的崛起

热河政变

破产的“同治”

第三章少年天子

“统嗣”风波

失败的母亲

坐在龙椅上的少年

醇亲王的保全智慧

天子家事

第四章迷雾中的变政和政变

从紫禁城到颐和园

大清王朝1894

迷雾重重的“百日维新”(上)

迷雾重重的“百日维新”(下)

张之洞在路上

第五章十年囚徒

水牢囚鸟

华之乱(上)——庚子国难

华之乱(下)——两宫西狩

最后的“母子一心”

落日余晖

第六章嫌疑人X的现身

······(收起)

原文摘录

历史屏风上的一抹身影在我很小的时候,曾从家中的18英寸彩电上看过一部老电影,片名叫《垂帘听政》。片中,慈禧太后由非常有个性的女演员刘晓庆扮演,演咸丰帝的则是香港老牌演员梁家辉。

再后来,我还看过一部由中国第五代导演田壮壮拍的电影《大太监李莲英》,其中慈禧依旧是刘晓庆扮演,而演李莲英的则是姜文。我肯定没记错,就是那个我们印象中又痞又蛮、浑身上下散发雄性荷尔蒙气息的姜文。片中,他用一种特别尖细而怪异的声调念着台词,整个紫禁城笼罩在一股病态、压抑的气氛里。对一个小孩子来说,那很像一部恐怖片!再到后来,每次打开家中电视,必有“阿哥”“阿玛”“格格”“万岁爷”在闹腾着。但我那时的兴趣已经转移到电影、美剧、英剧上去了。

从学校毕业后,我进了南方一家报业集团,在一份以人物报道见长的知名杂志工作至今。“百年家族”和“百年人物”是这份杂志经营多年的产品。作为文化线的记者,我是该系列的主要参与者之一。我因此在几年里陆陆续续关注了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盛宣怀、杨度、蔡元培、陈独秀等一大批从晚清至民国的历史人物。通过阅读史料、相关研究专著,以及采访专家学者、名人之后,开始一点一滴重新构建起对晚清七十年和民国初年的粗略认识。

所谓“重新构建”,当然是指区别于过往从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学到的那一些东西。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庚子国难到东南互保……当目光追随近代史上的那些重大事件,那些影响历史走向的重要人物时,我总会碰到两个绕不过去的人物。一位是在近半个世纪里掌控大清帝国权力的女性——叶赫那拉氏,另一位则是清王朝第11位皇帝——爱新觉罗·载湉,即光绪皇帝。

这一对位于大清权力之巅的养母子,仿佛是历史舞台剧背景屏风上的人儿。相比叶赫那拉氏的浓烈刺目,清史上这位命运悲情的皇帝更像是一抹淡漠、忧伤的影儿。2018年是“戊戌变法”一百二十周年,我们商量着该做些什么来纪念中国近代史上这次悲情的维新变法运动。

一位同事建议:怎么我们就从来没有关注过光绪帝呢?还真是呢。我们相继报道过康有为、梁启超,还有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却一直把光绪帝当作一个台词和戏份很少的“小配角”,从来没有真正留意过这位中国近代命运富悲剧色彩的“囚徒天子”。而事实上,他才是百年前那次轰轰烈烈又底气不足的大事件的主持人,又是其失败后果的首要承受者,此后沦为“阶下囚”,被软禁十年。当把视线聚焦于背景屏风上这一抹淡漠的身影,我被这个清秀、羸弱的年轻人所吸引,脑海中关于他的细节慢慢变得丰富而具体起来。

《光绪之死》的封面报道推出后,得到了出乎预料的反响。阅读点击量在数日内便达到十几万,尤其令我们吃惊的,是读者们留下的几百条大段大段的留言。本来,“百年系列”虽然是我们深耕多年的拳头产品,但因本身在知识储备和思想性上就有一定阅读门槛,一篇质量上乘的人物报道常常只有两三万左右的阅读量。因此,它属于那一类用来打“品牌”的特稿作品,强调的不是流量,而是“叫好”——赢得知识界、文化界人士的认可。

作者简介

徐琳玲,资深媒体人,现任《南方人物周刊》高级主笔。入行以来,涉猎经济、社会、人文历史类专业报道,以问题意识深耕于思想、学术领域,乐此不疲,曾获中国传记文学(中短篇)优秀奖等专业奖。

身处生产易碎品的文化“快餐”行业,妄念于写出有深度和温度的人物作品。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