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声夺人

先声夺人

汉语成语
先声夺人(拼音:xiān shēng duó rén)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春秋·左丘明《左传·文公七年》。“先声夺人”的原义是在与对方或对手较量以前,张扬声势来压倒对方或使对方畏惧、退却;比喻做事抢先一步;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1]
  • 中文名:先声夺人
  • 拼音:xiān shēng duó rén
  • 注音:ㄒ一ㄢ ㄕㄥ ㄉㄨㄛˊ ㄖㄣˊ
  • 结构:连动式

成语出处

宣子曰:“我若受秦,秦则宾也;既不受矣,而复缓师,秦将生心。先人有夺人之心,军之善谋也。”(春秋·左丘明《左传·文公七年》)

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先声夺人”。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宋国的司马华费逐,生有三个儿子,分别叫华貙、华多僚、华登。华多僚在宋国国君的面前,经常说两个兄弟的坏话,华登被逼逃亡到国外。华疆却杀死了华多僚,并召集逃亡的人一起反叛宋国。宋公请来齐国的乌枝鸣,帮助防守城池。这年冬,逃亡在外的华登,率领吴国军队支援华疆。眼看华登的队伍朝宋国奔来,大夫濮对乌枝鸣说:“先前的兵书上有这样的话:先张扬自己的声威,可摧毁敌人的士气(先声夺人),后向敌人进攻,要等待他们的士气衰竭。如今华登的军队很疲劳,正是我们发动攻势的好时机。如果敌人稳住了,势头也足了,我们就难以打败他们,到那时后悔也来不及了。”乌枝鸣于是派兵迎击华登,把他率领的吴军打得大败。华登领着残兵败将,拼命向宋公杀去,宋公招架不住想逃跑。濮拦住他说:“我是下臣,我可以为君王战死,但不能护送你逃跑,你应该坚持住。”说完,濮朝军土们喊:“是国君的战士都把旗帜挥舞起来。”军士们狠劲地舞动旗帜,士气顿时旺盛起来。这时宋公也壮起胆子,对军士说:“国家若是败亡了,国君死去,也是大家的耻辱,而不仅仅是我个人的罪过,你们拼死战斗吧。”齐军和宋军一块攻击华登,华登最后被濮杀死。

成语寓意

宋军以先声夺人的气势赢得了首场战争的胜利,又在后来的失利中重整士气,最终夺取上将人头,平定了叛乱。由此可见鼓舞声势的重要性。同时,这则故事也提醒人们,做事情要以最快的速度调整好状态,不给敌人可趁之机。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先声夺人”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比喻做事抢先一步。运用示例

清·壮者《扫迷帚》:“我兄负一乡之望,乃上之不能先声夺人,阻止设位,攘斥狐仙,力辟谬说。”现代作家姚雪垠《李自成》:“他相信自己的做事练达和军事才能都比熊文灿高明得多,更加上以辅臣之尊,未出师就先声夺人。”现代作家张恨水《八十一梦》:“加上那些神兵神将,把金鼓打得震天震地的响,更是先声夺人。”

成语辨析

先声夺人—先发制人

“先发制人”的意思是交战中先发起进攻者可以制服对方;现泛指双方争斗时,抢先行动,以取得主动权。“先声夺人”“先发制人”两者都有抢先一步,力争主动的意思,但有区别:一是意义不同。“先发制人”偏重在先下手行动,以制服对方;“先声夺人”偏重在先张扬声势,以压倒对手。二是用法不同。“先发制人”常用作动词“来(个)”的宾语,“先声夺人”一般不这么用。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