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

汉语汉字
兀(拼音:wù、wū)是汉语通用规范二级汉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兀”最初与“元”是同一个字,都是突出头部的人形,本义指人的头。后来为了突出“人”上之“首”,就在上面加了一横,成为“元”字,分化成了两个字。头是人体最高之处,所以“兀”有高耸突出的意思。
  • 中文名:兀
  • 拼音:wù、wū
  • 部首:兀(传统归儿部)
  • 字码:5140
  • 五笔:GQV
  • 郑码:GRA
  • 笔顺:135
  • 字级:二级(3503)
  • 平水韵:入声六月
  • 注音:ㄨˋ、ㄨ
  • 总笔画:3 0
  • 造字法:指事字
  • 四角号码:1021₂
  • 结 构:独体字,独体结构

文字源流

容庚《金文编》元字条收有图1(兀作父戊卣)一形,并引高景成云:“乃元字初文,与兀为一字。”从《金文编》知道,最早的元与兀是一个字。林义光《文源》亦说:“兀,盖与元同字。”图1实际上就是一个侧立的人形而突出强调其头部。它与甲骨文和金文的“人”字构形区别就在于突出代表头部的填实的圆点。

甲骨文表示人的头部的圆实点虚化为一横(图2、3)。至于后来,再在上加一横,特指其头部之所在(图4)。再加一横之后的字形4便成了“元”的基本结构,而没有多出一横的字形隶变后就成“兀”,于是与“元”分立为二字。元、兀二字本义相同,都指人头,属指事字。许慎不知“兀”“元”古本一字而将“兀”另立,且归属儿部,显然是不妥当的。

西周金文不见兀字,因为兀元为一字,不必使用兀字。到了春秋战国之际的侯马盟书、春秋吴王剑铭文已经出现兀字,可以认为是元字之省,仍然用为元字,古文字在东方六国文字里多用简省之形,兀元仍然不能区分为两个字。《说文》对兀字的解释,大概是两汉时人根据“兀”字的形体特点赋予的新的词义,汉代以后文献中元字的一些用法,都是根据这一新词义引申而来的,在用法上与元字完全不同了。因此,兀元二字到了汉代才从音义形上开始有所分工,成了两个字,两个词,但字形、字音上仍有联系。

详细释义

读音

语法属性

释义

形容词

高耸突出的样子。

独立的。

光秃。

茫然无知的样子。

昏沉的样子。

动词

静止。

使静止。

断一足称“兀”。引申为斩,断。

摇动;摇晃。

副词

仍然,还。

助词

用于代词前加强语气,相当于现代方言的“阿”。

非语素字

见兀秃

参考资料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八】【儿部】五忽切(wù)

高①而上平也。从一②在人上。读若敻(xiòng)。茂陵③有兀桑里。

〖注释〗①高:《说文解字·长部》:“兀者,高远意也。”②从一:王筠《说文解字句渎》:“一在上,故日上平。”③茂陵:《汉书·地理志》:“右扶风有茂陵县。”在今陕西省兴平东北。

说文解字注

高而上平也,从一在儿上。

段注:儿各本作人,今正。一在儿上,高而平之意也。凡从兀声之字多取孤高之意。

读若夐。

段注:夐今韵在四十四诤。古音在元寒部。今韵十月者,元之入也。兀音同月,是以跀亦作?,其平声读如涓,在十四部。今音五忽切。

茂陵有兀桑里。

段注:《地理志》《右扶风》有茂陵县。《郡国志》同。许多言乡言亭。此言里者,盖周秦旧名。

广韵

五忽切,入没疑 ‖兀声物2部(wù)

兀,高皃。又姓,后汉改乐安王元览为兀氏。五忽切。十六。

康熙字典

【子集下】【儿部】兀 ·康熙笔画:3 ·部外笔画:1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五忽切,音杌。《说文》:兀,高而上平也。从一在人上。

又刖足曰兀。《庄子·德充符》:鲁有兀者叔山无趾,踵见仲尼。仲尼曰:无趾,兀者也。

又柳宗元《晋问篇》:乘水潦之波,以入於河而流焉,汤突硉兀。注:危石也。

又兀兀,不动貌。韩愈《进学解》:常兀兀以穷年。

又《正韵》:臬兀,不安也。亦作卼。《易·困卦》:于臲卼。

又姓。《韵会》:后魏改乐安王元览为兀氏。

又《韵会》:或作掘。《庄子·齐物论》:掘若槁木。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ŋ

wət

王力系统

ŋ

uət

董同龢系统

ŋ

uə̂t

周法高系统

ŋ

wət

李方桂系统

ngw

ət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ŋ

uət

拟音/王力系统

ŋ

uət

拟音/董同龢系统

ŋ

uət

拟音/周法高系统

ŋ

uət

拟音/李方桂系统

ng

uət

拟音/陈新雄系统

ŋ

uət

韵书集成

字头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韵系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入声

十一没

合口呼

一等

次浊

五忽切

ŋuət

集韵

入声

十一没

合口呼

一等

次浊

五忽切

ŋu–ət

韵略

入声

五忽切

增韵

入声

五忽切

中原音韵

入声作上声

鱼模

合口呼

全清

u

中州音韵

入声作平声

鱼模

吴姑切

入声作上声

鱼模

叶坞

洪武正韵

入声

二质

次浊

五忽切

ŋuət

分韵撮要

阳入

第八宾禀嫔毕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