僰

汉语字词
僰(bó),本意为中国古代称西南地区的某一少数民族,无引申义。
  • 中文名:僰
  • 拼音:bó
  • 部首:人
  • 五笔:GMIW
  • 仓颉:DBO
  • 郑码:FLLO
  • 笔顺:一丨フ丨ノ丶一丨フ丨ノ丶ノ丶
  • 笔画数:14
  • 笔顺编码:12523412523434
  • 结构:上下结构
  • 造字法:会意

汉字释义

(1)“僰”字最早见《吕氏春秋·恃君览》,称"僰人,野人,篇笮之间,多无君" 。《说文解字》记:" 僰,犍为僰蛮也" 。

(2)“僰”是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名称,秦汉以前居住在长江上游地区(四川南部、云南东北部)。

相关词语

僰人、僰道、滇僰、邛僰

僰人

“僰人”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恃君览》,说:“氐羌、呼唐、离水之西,僰人、野人、篇筰之川,舟人、送龙、突人之乡,多无君。”

汉朝时,滇有“滇僰”、邛都有“邛僰”,又有“僰道”。汉朝以后,“僰”不见于记载。宋朝时,大理国主体民族也被称作“僰人”或“白人”。元朝后,“僰人”或“白人”被学者贬称为“僰夷”或“白夷”。

僰人悬棺

“僰人悬棺”位于四川省宜宾市境内,珙县、兴文、筠连等县境内均有分布。《珙县志》载“珙本僰地,僰人多悬棺”。早在1956年就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僰人悬棺被称为世界之最、巴蜀一绝。悬棺葬是古代西南一带少数民族的一种葬制。珙县、兴文与云南接壤,为古西南夷腹地,汉武帝开夜郎,置犍为郡时属僰道县。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子集中】【人字部】僰 ·康熙笔画:14·部外笔画:12

《唐韵》蒲北切《集韵》鼻墨切,?音匐。《礼·王制》屛之远方,西方曰僰。《注》僰,逼也,使之逼寄於荒远也。

又《说文》犍为蛮夷也。《田汝成·炎徼纪闻》僰人在汉为犍为郡,在唐为于矢部,盖南诏东鄙也。《扬雄·长杨赋》羌僰东驰。 《说文》作僰。从人棘声。或作?。

说文解字

【卷八】【人部】僰

犍为蛮夷。从人棘声。蒲北切

说文解字注

楗为蛮夷也。楗各本作犍。今依汉碑从木。司马相如传曰。唐蒙使略通夜郞西僰中。文颖曰。夜郞,僰中皆西南夷。后以为牂柯,楗为二郡。按楗为郡有僰道县。卽今四川叙州府治也。其人民曰僰。王制。屛之远方。西方曰僰。东方曰寄。郑注。僰当为棘。棘之言逼。使之逼寄于夷戎。按记文僰字,郑不以为西南夷。故易为棘。经传之棘多训亟也。故曰棘之言逼。使与寄字一例。释文云。棘又作僰。于此知记本作僰。郑易为棘也。唐初本已误。从人。棘声。蒲北切。一部。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