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国涌

傅国涌

独立撰稿人
傅国涌,历史学者,自由撰稿人,当代中国著名知识分子。1967年生于浙江乐清,现居杭州。主要关注中国近代史,特别是百年言论史和知识分子问题等。人民网、共识网、天益思想库均有专栏。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金庸传》、《百年寻梦》、《叶公超传》、《追寻失去的传统》、《1949年: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发现廿八都》等。[1]
    中文名:傅国涌 外文名: 别名: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乐清雁荡山 毕业院校:温州教育学院 职业:自由撰稿人 代表作品: 主要成就:

人物经历

居住条件

傅国涌的家在杭州某个花园式的小区里,一百三十几平方米,装修十分简单。屋门口几辆老式的单车与小区格调格格不入。傅国涌说:“我们大概是小区内唯一骑自行车的家庭,在杭州恐怕也为数不多了。我太太称之为‘宝马’。”对他而言,可以没汽车,却不能没书,他形容这如同树不能没有了水、土壤。“我只要是醒着,眼睛还睁得开,我都想要读书。”

职业读书人

傅国涌喜欢称自己是“职业读书人”而不是撰稿人,在家的日子大部分都用来看书,写作占的时间不是很多。他平时会读两类书,一是史料性质的,如历史人物的日记等,另外是政治类。他的阅读爱好从他刚读完的几本书可得到印证: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基辛格《论中国》、《1949大流亡———美国外交档案密录》。

2008年冬,傅国涌受洗成为基督徒,因此家中藏书增加了一个新门类———中国教会史。“这两年增加了大量教会史的书,可能有几百种了。”当被问及将来是否会写与教会相关的书,他认为大概得十年后。“这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不是说想做什么才能做。就像种子播下去,它需要一个时间才能变成一棵树。我的时间都花在找书、读书、消化书的过程中,不是读了就完事,要把它们相互的关联打通。”

手抄书

傅国涌还曾有许多手抄书。从1984年到1998年,他有长达十几年的抄书习惯。起先抄比较短的东西,比如司空图《诗品》、王国维《人间词话》、老子《道德经》等,也抄《红楼梦》里面的诗词歌赋等。随着年龄增长,开始边看边抄汉译西方经典:洛克的《政府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及基础》、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等,其中《论法的精神》还抄过两个版本———当时是上世纪80年代,买不到书,他在图书馆借到严复翻译的版本,叫《法意》;后来他借到白话译本,又再抄一遍。

他在80年代末丢了一麻袋笔记本,至今惋惜不已。那些80年代抄写的书都在里面,包括汤因比的《历史研究》、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这些书其实我都有了,但我还是原封不动地抄,为了加深印象。”

淘书故事

1985年前后,他在一个同学的亲戚家里,见到一排书柜,里面全是汉译经典名着,什么书都有。“于是隔两天就去他那里借书。”

影响他最大的一本书,是1984年8月他在北京白石桥一家旧书店淘到的蔡尚思的《中国文化史要论》。是一本很薄的书目书,介绍中国从古代到现代有哪些主要的书,包括农学、医学、哲学、史学、文学,非常清晰,知道中国文化有哪些基本的需要读的书。

莫理循书信集《清末民初政情内幕》,是傅国涌1989年买到的,只买到上册。莫理循是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的记者,也是袁世凯政治顾问,长期在中国工作、生活。

《无政府主义思想资料选》,1993年底他在太原买到的下册,一直找不到上册。十年以后,2003年12月,他在浙江图书馆门口广场的一个假日露天书市上,一眼看到了孤零零的上册,只要价2元,他很兴奋地买下了。“买书最激动人心的就是这种事情———买到了一册找不到另一册,直到有一天突然遇到了,而且卖家也只有一册。卖家集不成套就卖不起价钱,很低就能买到。这是缘分。”

最有缘分的一本书,要数《翁同龢日记》莫属。翁同龢是同治、光绪两帝之师,这套书记叙了1858年起至1904年这一时期的许多重要史事和他本人的思想、活动,内容相当丰富,被誉为晚清三大日记之一。“整套书一共六册,我一直缺第五册,凑不齐。我一个朋友周仁爱也喜欢书,知道我缺了一册,隐约记得他家好像就只有第五册,天衣无缝地补上了,这是很巧很巧的,让我特别难忘的一件事情。”傅国涌说。

人物论着

发表文章

《一代报人林白水之死》,光明网,2004年09月20日

《傅国涌:<读书>还能走多远》,新华网,2007年07月20日,凤凰网转载

《傅国涌:真正的“五四”究竟是什么》,《北京日报》,2008年4月7日

《【往事】读林昭十四万言书》,《南方周末》,2008年04月30日

《傅国涌:1912年荣德生的三个提案》,《中国经营报》,2008年7月7日

《傅国涌:司徒雷登:属于中国属于世界》,南方网,2008年11月24日

《傅国涌:国民党失意元老写就<革命逸史>》,凤凰网,2009年02月27日

《傅国涌:回到真实的“五四”》,中国新闻网,2009年04月27日

《傅国涌:五四时代是什么样的时代》,金羊网,2009年05月04日

《傅国涌:辛亥革命中的演员》,财新网,2011年4月12日

《傅国涌:重建辛亥叙事》,经济观察报,2011年7月22日

《傅国涌:我去很多地方,都是去看坟墓》,《潇湘晨报》,2012年11月27日,凤凰网转载

《傅国涌:“堵国”往何处去?》,财新网,2013年1月10日

《傅国涌:没写完的民主思想》,《中国青年报》,2013年02月04日,凤凰网转载

出版着作

【1】《脊梁:中国三代自由知识分子评传》(香港:开放杂志社,傅国涌、樊百华等着,2001年)

【2】《金庸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3年)

【3】《百年寻梦:傅国涌历史随笔》(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本书收入了《中国记者笔下的巴黎和会》、《鲁迅逝世之后》、《傅斯年的泪为何而洒?》、《蔡锷与袁世凯》、《从胡适与胡政之的通信说起》等历史随笔。

【4】《追寻失去的传统》(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

【5】《叶公超传》(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6】《1949: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

本书选取新中国成立时不同年龄、不同倾向并作出不同选择而各有重要影响力的14位著名知识分子,包括梁漱溟、胡适、宋云彬、夏承焘、浦江清、陈光甫、竺可桢、沈从文、胡风、张元济、柳亚子、夏衍等,通过他们这一年的日记、书信、回忆等,真实记录地记录了五十五年前那个大变动时代的脉搏。

【7】《主角与配角:近代中国大转型的台前幕后》(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

本书从角色意识这一新视角观察辛亥革命前后中国近代社会第一次大转型过程中最具典型性和影响力的代表人物,通过其台前幕后的诛多细节,展现出一幅幅历史的真实图景和演变轨迹。

【8】《发现廿八都》(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年)

【9】《笔底波澜:百年中国言论史的一种读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本书是一本编年体的百年中国言论史,主要介绍了王韬、梁启超、鲁迅、胡适、邹韬奋等人言论。

【10】《过去的中学:人生最关键阶段的教育和学习》(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

本书展现了20世纪上半叶,按新兴教育理念与时代发展需要而创建并取得巨大成功的一批著名中学的历史风貌。

【11】《历史深处的误会:近代史的大人物小细节》(东方出版社,2006年)

【12】《偶像的黄昏》(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

【13】《鲁迅的声音:鲁迅讲演全集(1912~1936)》(珠海出版社,2007年)

【14】《民国年间那人这事:看历史中的历史听故事中的故事》(珠海出版社,2007年)

【15】《文人的底气:百年中国言论史剪影》(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16】《大商人:影响中国的近代实业家们》(中信出版社,2008年)

书列举了张謇、荣氏兄弟、范旭东、穆藕初、刘鸿生和卢作孚这些影响中国的近代实业家们,介绍其生平并阐述了其历史影响。

【17】《从龚自珍到司徒雷登》(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

本书描述的是当代社会规则的来龙去脉。作者通过精心梳理大量的一手史料,重新审视了近代史上那些锈迹斑斑的故事,包括龚自珍、胡适、徐志摩、竺可桢和司徒雷登等20多个推动历史进程的大师。

【18】《遮蔽与记忆:名家文史精品2009》(与向继东合着,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

本书收录杨天石、苏双碧、徐庆全、傅国涌、张耀杰等众多名家2009年度文史精品,通过这些“片面”的组合,亦可一窥“全面”的近代史。

【19】《抉择:一九四九,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台北县新店市:八旗文化出版:远足文化发行,2010年)

【20】《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上下册)》(东方出版社,2011年)

本书采用的是亲历者的日记、书信、口述、回忆录等史料,它们来自不同社会阶层,具有不同政治倾向,既有那桐、荣庆、绍英、徐世昌、许宝蘅、汪荣宝、郑孝胥、恽毓鼎、叶昌炽等官员的日记,也有叶圣陶、吴宓、徐志摩、陆澹安等学生的日记,还有宗方小太郎、内田顾一、计约翰等外国人的日记,另有大量英、日、法等国外交人员的书信,通过这些私人记录,重现了有关辛亥革命的许多史实,对辛亥革命作出了全新的解读。

【21】《大商人:追寻企业家的本土传统》(五洲传播出版社,2011年)

【22】《主角与配角:辛亥革命的台前幕后》(五洲传播出版社,2011年)

本书以独特的“角色意识”审视辛亥前后的典型人物,通过其台前幕后的诸多细节,展现出近代中国的变化轨迹,刻画出生动的角色群像。作者摒弃了“成王败寇”式的传统英雄史观,深入挖掘这场世纪之变的历史渊源,精心剖析辛亥豪杰的境遇与人格。

【23】主编“遗忘的文存系列”,2011年由华龄出版社出版。

【24】《得寸进寸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

【25】《过去的小学》(同心出版社,2012年)

【26】《过去的中学》(同心出版社,2012年)

【27】《追寻律师的传统》(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年)

本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追源溯始,以上海本土律师及律师组织为观察对象,讲述民初律师行业的发端;中编展示民国律师的风采,既有刘崇佑、阮性存、张耀曾等人办理社会重大案件的经过,也有曹汝霖、包天笑、吴凯声等律师执业者的亲笔记录和口述;下编则通过第一手资料呈现典型司法案例,如陈独秀案、“七君子”案。

【28】《常识的立场:<书屋>文选(1996~2001)》(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年)

本书收录了《秦桧的史学》、《漫话张奚若》、《致余开伟先生》、《从经济学角度看中国问题》、《储安平生死之谜又一说》等文章。

【29】《回到启蒙:<方法>文选(1997~1999)》(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年)

【30】《直面转型时代:<东方>文选(1993-1996)》(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年)

本书收录了《中国宗教改革论纲》、《中心与边缘的位移:中国知识精英内部结构的变迁》、《全球化时代中国人的使命》、《谁应当对辛亥革命负责:与李泽厚先生商榷》、《财富与贫困:现阶段贫富分层评析》、《人文超越与现实生存:与一位青年学生的通信》、《民粹主义与五四激进思潮》、《沉默的大多数》、《农民何以成为农民工》等文章。

【31】《金庸传(修订版)》(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

金庸俨然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有人说他是“文坛侠圣”,有人称他为香港“良知的灯塔”,也有人认为他一钱不值。其实,媒体和大众眼中的金庸都是神坛之上的金庸。这是第一部以平视的眼光写下的《金庸传》,作者以客观、理性的尺度,依据大量翔实可信的史料,写出了一个真实的人,一个出类拔萃的武侠小说家,一个报业巨子,一个备受争议的社会活动家。本书首次利用第一手档案,挖掘出不少鲜为人知的珍贵资料,矫正了有关金庸生平的许多讹误。2003年本书初版问世即曾引起广泛关注。十年后推出的修订本,使用大量原始材料,增补了许多鲜活的细节,不仅可以理解金庸作为报人、作家和商人的一生,并透过这个人物的命运更深地认识二十世纪的跌宕风云和世事变迁。

【32】《给教育燃灯》(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

本书为“回望民国教育系列”之一,旨在介绍民国教育家们的教育观念、教育实验及对教育症结的探索,这还是国内第一次系统的研读、回望民国教育。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多元而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观,细致再现了民国教育思想的美丽景观,它不仅让我们了解到民国教育的整体风貌,澄清我们可能存在的错误认知,而且有助于我们思考许多当下教育的症结。

【33】《如何培养好公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

本书为回望民国教育系列之一。公民教育一般是指在现代社会里,培育人们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育正常公民的各种教育手段的综合体,在本书中,则包括国民教育、民族教育、平民教育、全人教育等概念。本书围绕公民教育的理论、问题、实践及国外的公民教育等几个方面,梳理出了公民教育在中国的特定含义和目标所在。公民教育的意义在于养成明达的公民,从了解自己和社会的关系,启发改良社会的常识,从而养成适于现代生活的习惯。这对于更新整个社会的教育观念,改进民众的思想意识,都有相当的历史性的价值。

【34】《让性回归常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

本书为回望民国教育系列之一,从性教育概论、基本原理、各国实施情况、中国现状、儿童及青年期的特征、新学制课程安排等方面,立体而富有建设性地讨论性教育。良好的性教育强调的是作为一个人的整体性,包括对生命和隐私的尊重,对他人的宽容,以及对自身符合人性的尊严、忠诚和责任心的奠基。因此性教育课程应当是长期而有系统的,正如陈兆蘅先生说的,“性欲卫生教育为至大之事,则亦当就各方面之论点为长期之讨论,使之深彻了解,方为有效。”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