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条真鲨

侧条真鲨

是真鲨科、真鲨属的一种鲨鱼
侧条真鲨(学名:Carcharhinus limbatus)是真鲨科、真鲨属的一种鲨鱼。体呈纺锤型,躯干粗壮。头宽扁。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洼。吻平扁,前端尖突。眼圆,瞬膜发达。前鼻瓣呈短三角形,不延长;无口鼻沟或触须。口裂宽,圆弧形,口闭时上下颌紧合,不露齿;上颌齿狭三角形,边缘具细锯齿,齿尖直立或略外斜,无小齿尖;下颌齿较窄而直立或稍颌斜,边缘略具锯齿,或平滑。喷水孔缺如。背鳍2个,背鳍间无隆脊,第一背鳍宽大,起点与胸鳍基底后方相对,后缘凹入,下角尖突;第二背鳍小,起点与臀鳍起点相对,后缘入凹,后角尖突;胸鳍大型,镰刀形,后缘凹入,外角钝尖,内角钝圆,鳍端伸达第一背鳍基底后端;尾鳍宽长,尾椎轴上扬,下叶前部显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长,与后部间有一深缺刻,后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钝尖。体背侧暗灰色或灰褐色,腹侧灰白,体侧具明显之白色带;除尾鳍上叶通常具黑色缘,各鳍之鳍尖均为黑色。栖息于沿岸、近海、海湾、沙滩外围、礁区、河口及潟湖的中大型鲨鱼。主要以硬骨鱼类为食,亦掠食其它鲨鱼、甲壳类、头足类等。不主动攻击人们,但激怒它则转为具攻击行为。分布于世界各大洋沿岸海域南北纬40°之间。在中国分布于东海和台湾海域、南海。
  • 中文名:侧条真鲨
  • 拉丁学名:Carcharhinus limbatus
  • 别名:黑边鳍真鲨、黑边鳍白眼鲛、黑梢真鲨、黑斑沙、黑鲨、乌翅鲨
  • 界:
  • 门:
  • 亚门:
  • 纲:
  • 亚纲:
  • 目:
  • 亚目:
  • 科:
  • 亚科:
  • 族:
  • 属:
  • 亚属:
  • 种:
  • 亚种:
  • 分布区域:
  • 命名者及年代:
  • 保护级别:

物种学史

侧条真鲨最初是由瓦伦西安(Valenciennes)于1839在马勒和亨勒(Müller&Henle)的著作中描述为Carcharias(Prionodon))limbatus。后更改为有效学名Carcharhinus limbatus(Müller&Henle1839)。属名Carcharhinus源自希腊语“karcharos”(意思是锐化)和“rhinos”(意思是鼻子)。种名limbatus起源于拉丁语,意思是指其鳍上的黑色标记。

形态特征

刚出生时的幼鲨体长为53-65厘米。雄成鱼长135-180厘米,雌成鱼长120-190厘米,最大可达255厘米。体侧从胸鳍基底至腹鳍基底上方有白色纵条,故名。侧条真鲨是温热带中大型鲨鱼,最大体长可达2.75米,体呈纺锤型,躯干粗壮。头宽扁,眼圆,瞬膜发达。口裂宽,圆弧形,上颌齿狭三角形,下颌齿较窄而直立。背鳍2个,背鳍间无隆脊,第一背鳍宽大,胸鳍大型,镰刀形。体背侧暗灰色或灰褐色,腹侧灰白,体侧具明显之白色带。

体纺锤形,躯干很粗大,向头尾渐细小。头宽扁,自胸鳍上方至吻端弧形剧斜,头长约为全长的2/9。尾稍侧扁,比头和躯干稍短,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洼。吻平扁,背视等边三角形,两侧几直线向前狭小,前端尖突,侧视等腰三角形,上下面向前低斜,前端也尖突。

眼小,圆形,瞬膜发达,距吻端比距第一鳃孔为近,或相等(幼体),眼径约等于第三鳃孔宽的1/3或1/2(幼体),与鼻孔长约相等。鼻孔斜列,外侧位;距眼比距吻端为近;鼻间隔宽,比鼻孔长约大3.5倍;前后鼻瓣后部具一小三角形突起,后鼻瓣不分化。口宽而圆弧形,口宽与口前吻长相等,口长几等于口宽的1/2,口闭时上下颌紧合,不露齿;唇褶很短,上唇褶较粗厚,稍向前延,下唇褶很弱,且被下唇所掩住。上颌齿狭三角形,齿头尖直,基底宽,边缘具细锯齿,1行在使用,正中1小齿,每侧15齿;下颌齿细长,矛状,边缘光滑,2行在使用,正中1小齿,每侧15齿。喷水孔消失。鳃孔5个,宽大,第一和第五个较狭,最后2个位于胸鳍基底上方。盾鳞壳型,具5棘突,5纵嵴。

背鳍2个,第一背鳍颇大,靠近胸鳍,起点约与胸鳍基底后端相对,上角钝尖,后缘凹入,下角延长尖突;第二背鳍小,起点约与臀鳍起点相对,上角圆,后缘凹,下角延长尖突,鳍端距尾基约与眼径相等。尾鳍宽长,比头约长1.2倍,尾椎轴上翘;上叶只见于尾端近处,下叶前部显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后延,中部与后部间有一缺刻,后部小三角形突出,与上叶连接,尾端尖突,后缘凹入。臀鳍约与第二背鳍同大,后缘深凹,外角圆突,里角延长尖突。腹鳍较大,约位于第一和第二背鳍中间下方,后缘稍凹,外角和里角钝圆。胸鳍宽大,镰形,外角尖突,后缘凹入,里角钝圆,揿平时鳍端伸达第一背鳍基底后端。

背面和上侧面灰褐色,下侧面和腹部白色;体侧从胸鳍基底上方至腹鳍基底上方具一白色纵条。各鳍端部暗褐色至黑色。

栖息环境

侧条真鲨主要生活于热带到亚热带的沿海、大陆架和岛屿水域。栖息环境为礁区、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潟湖、礁沙混合区的暖水域,它也栖息在远离海域的水域,但很少发现深度超过30米。

生活习性

行为

侧条真鲨可以耐低盐度海水,常常大群出现于水面。它们不主动攻击人们,但激怒它则可导致攻击行为。侧条真鲨有一个不寻常的习惯,常跳跃出水面,旋转多达三次,通常是背部落入水面,这种行为以及类似形态,往往易与短鳍真鲨混淆。

摄食

侧条真鲨主要以小型鱼类为食,如鲱鱼、沙丁鱼、鲱鱼、鲻鱼和凤尾鱼,但也吃其他硬骨鱼类,包括鲶鱼、石斑鱼、史努克鱼、鲷鱼、咕噜鱼、黄鱼、比目鱼、三角鱼和豪猪鱼。众所周知,它们也会吃掉其他的弹壳类动物,包括狗鱼、尖鼻鲨、幼年黑鲨、滑冰鱼和黄貂鱼。甲壳类动物和鱿鱼也偶尔被捕获。他们经常跟随拖网渔船,以渔船丢弃的副产品(如鲨鱼切割下鱼鳍后的鲨鱼肉)为食,但很少攻击渔船的拖网。

侧条真鲨摄食时经常从水中冲出,有时绕其轴旋转三到四次,然后掉回水中。这种行为有利于其捕食水面附近的鱼群。

分布范围

海域

分布于世界各大洋沿岸海域南北纬40°之间。在大西洋的季节性迁徙期间,从马萨诸塞州到巴西,在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比较丰富;整个地中海和西非海岸也有分布。在太平洋地区,从南加州到秘鲁,包括科尔特斯海;也分布于加拉帕戈斯群岛、夏威夷、塔希提岛和其他南太平洋群岛以及澳大利亚北海岸。在印度洋,从南非和马达加斯加到红海,波斯湾,遍及印度沿岸,再到中国沿海。在中国分布于东海和台湾海域、南海。

国家

中国、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澳大利亚(北领地、西澳大利亚州)、巴林、伯利兹、贝宁、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巴西、喀麦隆、哥伦比亚、刚果、哥斯达黎加、克罗地亚、厄瓜多尔、埃及、赤道几内亚、厄立特里亚、法国、法属圭亚那、加蓬、冈比亚、加纳、希腊、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圭亚那、洪都拉斯、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意大利、科威特、黎巴嫩、利比里亚、利比亚、马来西亚、毛里塔尼亚。

墨西哥、摩洛哥、缅甸、尼加拉瓜、尼日利亚、阿曼、巴拿马、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卡塔尔、萨摩亚、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尔维亚、塞拉利昂、索马里、南非、西班牙、苏丹、苏里南、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泰国、多哥、汤加、突尼斯、土耳其、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美国(亚利桑那州、北卡罗来纳州、佛罗里达州、加利福尼亚州、特拉华州、德克萨斯州、罗德岛州、乔治亚州、马萨诸塞州、新泽西州、弗吉尼亚州、南卡罗来纳州、康涅狄格州、新墨西哥州)、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撒哈拉沙漠西部、也门。

雄性的成熟年龄为4-5岁,雌性为6-7岁。卵胎生或胎生,具卵黄囊胎盘,胚胎通过脐带与母亲的胎盘连接来滋养,与在胎盘哺乳动物中看到的系统相似,但独立产生。妊娠期为11-12个月,每产1-10仔,通常4-7仔,体形越大的雌鲨生产的幼仔越大。在北大西洋西部,交配期在6月初至7月初;在南非,则在11月和12月。雌鲨怀孕期间有一年休息期,使得其生殖周期为两年。雌性在近海河口育苗场中分娩,出生的头几年幼鲨一直在那里生活。发现的最大年龄为10岁。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5年ver3.1——近危(NT)。

种群现状

侧条真鲨的肉和鱼鳍受到广泛的喜爱,所以也导致其受到过度捕捞,它是印度大型渔业中最常被捕的物种。同时人为因素也影响着侧条真鲨的栖息环境,该鱼种的数量有所下降。

在西北部大西洋,侧条真鲨在休闲渔业中一直占重要地位,更是南卡罗来纳州到佛罗里达州以及整个墨西哥湾东南沿海的商业渔业的主要目标。这是排在阔口真鲨(Carcharhinus plumbeus)之后该地区第二大商业渔猎物种,其肉质也被认为更优。在美国,侧条真鲨十分受消费者偏爱。侧条真鲨占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大量鲨鱼捕捞的重要组成比例。在其他地方,侧条真鲨也是印度大型渔业中最常捕获的物种,并且在北印度洋和中国南海的小规模和手工渔业中也有相当大的捕捞比例。在澳大利亚,侧条真鲨也占北部鲨鱼捕获量的一小部分比例。

保护措施

侧条真鲨仅在澳大利亚和美国两个国家进行管理。在北澳大利亚,侧条真鲨是进入限制渔猎统一进行管理的一个物种。

主要价值

侧条真鲨经济价值高,肉质佳,可加工成各种肉制品;鳍可做鱼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制成维生素及鱼肝油;剩余物可制成鱼粉。

物种危害

国际鲨鱼攻击档案(ISAF)的记录显示,从历史上讲,侧条真鲨曾对全球29次无端攻击人类负责。据报道,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南卡罗来纳州、北卡罗来纳州、弗吉尼亚州和阿拉巴马州)、加勒比海地区(巴哈马和英属维尔京群岛)和南非发生了袭击。其中只有一个是致命的。大多数事件导致相对较小的伤口。在佛罗里达州水域发生的袭击中,侧条真鲨约占袭击总数的20%,这些袭击经常袭击冲浪者。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