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鸮

仓鸮

草鸮科草鸮属动物
仓鸮(学名:Tyto alba),又称作猴面鹰、猴头鹰。鸮形目草鸮科草鸮属动物,中型鸟类,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头大而圆,面盘显著,呈心脏形,白色,周围有一个棕色环,两眼位于正前方。上体是灰色及橙黄色,并杂有精细的黑白色斑点。下体白色,散布着暗褐色斑点。仓鸮分布于亚洲西部、南部和东南部、大洋洲、欧洲、非洲、马达加斯加,以及北美洲、南美洲和中美洲等地亦有分布。
    中文名:仓鸮 拉丁学名:Tyto alba 别名:猴面鹰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鸟纲 亚纲:今鸟亚纲 目:鸮形目 亚目: 科:草鸮科 亚科: 族: 属:草鸮属 亚属: 种:仓鸮 亚种:32种 分布区域: 命名者及年代:Scopoli,1769 保护级别: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英文名:Barn Owl

简介

仓鸮,中型猛禽,是草鸮属14种猫头鹰的通称。中国仅分布2种:仓鸮(学名:Tyto alba)和草鸮(学名:Tyto longimembris)。

形态特征

面部扁平,似猴脸,长满绒毛,一双深圆大眼,嘴黄褐色,嘴喙不尖,鹰身鹰爪,面盘灰棕色,呈心脏形,有暗栗色边缘,故俗名“猴面鹰”。

翅的外形不一,第五枚次级飞羽缺。尾短圆,尾羽12枚,有时仅10枚。脚强健有力,常全部被羽,第四趾能向后反转,以利攀缘。爪大而锐。尾脂腺裸出。无副羽,间或留存。耳孔周缘具耳羽,有助于夜间分辨声响与夜间定位。

全身黑褐色,全长35-39厘米,双翅展开有80-95厘米。叫声如鹰唳。近羽端处有白色小斑点。爪黑褐色。体淡棕白色,具褐色斑点。尾羽浅黄栗色,有四道暗褐色横斑。

仓鸮目光敏锐,其灵敏度几乎比我们人类高出100倍。但在捕猎时,听觉对它们来说最具效用。

仓鸮的耳朵长在头部的两侧,正好在眼睛的后方,耳朵在左右两边的位置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路径也就不同。根据两只耳朵接收到的声音的差别,仓鸮能精确地算出猎物的藏身之处。

分布

仓鸮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分布最广的陆上鸟类。主要分布于南亚、北美、南美、中美、欧洲(东北部除外)、大洋洲、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除外)和马达加斯加岛。在中国,仓鸮分布在云南(昆明、勐海)。

在亚洲南部、欧洲、大洋洲、非洲、马达加斯加,以及北美、南美和中美洲,是全球分布的广布种。

在我国,仓鸮为河北南部、山东至长江以南各省留鸟。仓鸮在中国南方农田地区分布较广,对控制鼠害有积极作用。

生活习性

食物

仓鸮只在夜晚活动,白天则处在睡眠状态,眼睛视力低,善飞翔,栖息于山麓草灌丛中,以鼠类、蛙、蛇、鸟卵等为食。

夜间捕食

仓鸮是一个无声的夜间捕食能手。仓鸮能够在漆黑一片中逮住老鼠。能够突然扑到老鼠身上,而事先丝毫不被老鼠察觉。是因为它的羽毛上覆盖着比较轻柔的绒毛,称为“绒羽”。正因如此,当它靠近猎物时,这些绒羽消除了翅膀拍打时发出的声音,就能悄无声息捕捉猎物。

仓鸮会将猎物整个吞下,然后把骨头混着毛一团团地吐出来。

繁殖

通常喜欢在建筑物上营巢,无论是房顶天花板上还是墙壁洞中,或房外小仓房和贮粮的小屋空隙均可营巢,也营巢于树洞或岩壁洞中。巢甚简陋,实际上不营巢,仅偶尔在洞中垫点枯草即可产卵。每窝产卵4-7枚,卵白色、光滑无斑,大小为39-45mm×31-35mm,平均41mm×33mm。雌鸟孵卵,孵化期32-34天,雌雄亲鸟共同育雏。

仓鸮每年繁殖2次,第一次从3月到6月,第2次从9月到12月。野生仓鸮生命期为5-11年。

雌鸟一次产下4-7只蛋。雌鸟孵卵,孵卵期22~25天。雏鸟两个月后离巢自营生活仓鸮 。

叫声

尖厉刺耳的叫声wheech或se-rak。

保育状况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ver3.1-无危(LC)。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濒危等级:附录II,生效年代:1997。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稀有,生效年代:1996。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二级

濒危因素

作为医药成分被捕猎,仓鸮和草鸮在云南被称为“猴面鸮”,误传可以做药,乱捕滥猎情况经常发生。

趣闻

四川德阳首次发现猴面鹰2014年11月13日,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县金山镇吴家陵村四组的一位村民在自家稻田边种地时,发现离田边不远的树林里有些异样,像是有动物在扑腾。走进后发现林子里有四只叫不出名的“小鸟”,似猴又似鹰。据林业局鉴定这四只捡来的鸟是正处于幼鸟阶段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猴面鹰,这种动物在罗江野外自然的环境下发现尚属首次。这四只猴面鹰尚属于幼鸟阶段,尽管瘦弱,但只要一有人靠近,它们便会亮出尖尖的嘴和锋利的爪子。由于猴面鹰太小,不适宜直接放生,13日下午5点林业局工作人员已将四只猴面鹰送到德阳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接受专业的照顾和喂养。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