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庙碑

仓颉庙碑

东汉延熹五年的碑刻
《仓颉庙碑》是刊刻于东汉延熹五年(162年)正月的一方碑刻,又称“仓颉冢碑”等,无撰书人姓名,属隶书书法作品,原立于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史官镇的仓颉庙内,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仓颉庙碑》是为仓颉立的纪念碑,碑文内容颂扬仓颉的聪敏天资、德行与创造文字的功绩。书法上吸取了汉简的灵动韵致,笔法上刀不掩笔,注重笔墨书写意味的传达,字体规矩整齐,一笔不苟,纵逸飞动,笔势开张,左右分驰,风姿横溢。
    中文名:仓颉庙碑 外文名: 别名:仓颉冢碑、苍颉庙碑 创作年限:东汉延熹五年(162年)正月 书法类型:隶书

基本内容

仓颉庙碑

纵:27.9cm,横(半开):15.6cm。

此为明早期拓本,八开跋七开半,“嗣”字完好,下多“陶”字和“园”字右半,“纪”字尚存。

碑立于汉延熹五年(162年)。碑为纪念中华人文初祖仓颉所立。此碑字比他碑为小,汉隶之小者,自《武梁祠画像》外即推此。书法茂密秀丽,居《华山碑》、《曹全碑》之间。碑现藏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仓颉,也称苍颉,原姓侯冈,名颉,号史皇氏,在中华上古传说中是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被后人尊为中华文字始祖。仓颉庙位于白水县城东北35公里处的史官乡,地处黄龙山脉的南麓,是国内唯一仅存的纪念文字发明创造的庙宇,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庙内原有石碑多通,“文革”中多被毁坏。今陈于前殿劫后幸存者15通。东汉延熹五年的仓颉庙碑,是金石学上的珍品,1971年移置西安碑林。

黄易《小蓬莱阁金石目》着录。

创作背景

仓颉,也称苍颉,在中华上古传说中是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被后人尊为中华文字始祖。东汉延熹五年(162年),为纪念中华人文初祖仓颉,时任衙县县令的孙羡奉左冯翊太守刘桓之命刻立了《仓颉庙碑》。

艺术鉴赏

技法n

《仓颉庙碑》在技法上主要有以下特点:①笔法上,笔画波磔分明,形态变化较大,如“上”字、“酉”字、“迁”字、“下”字等的横波磔各具风采。其他笔画亦如此。②结体上比较随意,大小、长短差异较大,如“察”字、“迁”字、“遗”字、“灵”字等比较突出。多数字的结体自守法度比较严谨,如“五”字、“祠”字、“石”字、“行”字等。少数字形取法率意,力求洒脱奔放。③章法上与当时的其它汉碑有较大不同,其竖行各字间较紧凑,横排并不对齐,竖行间距离明显。左边一行和下部各行为记录捐资者所书,字间行间更紧密,书刻率意自然。n

风格n

风格上,《仓颉庙碑》汲取了汉简和帛书灵动韵致的笔法,笔画规短,方圆皆备,平直中杂有微妙的弧度,显示出丰富的节奏感。刀刻纵逸飞动,左右分驰,极尽其势,飘逸而不失厚重,多变而不失劲健,整体融疏放、洒脱、秀逸为一体。碑阳的“仓颉天生德于大圣”等字表现出其结体的内聚,用笔的沉着,充分表现出了汉代人特有的气质。碑左侧文字的书法气息如汉简上文字,用笔活泼,开合自由,如“史”字、“莲”字、“功”字等,撇捺笔的表现都较为突出。碑右侧的文字则表现得调皮可爱。如第一列第一行的“寿”字,上小下大,如安坐在石几上的一个寿星,苍劲中充满了安详之情。

第一列第二行的“曲”字,两竖笔上端有一个封口,如篆书写法,用笔干净利落;“年”字最后一横画落笔时向上一翘,动感十足。第二列第一行的“百”字,第一横画长向右伸去,而且还有一定的起伏变化。第二列第三行的“功”字左边第二横笔与右边“力”字的横笔合而为一,互相借用同时将左边的“工”提到了左上角,将“力”字撇画努力向左下伸去,承接住“工”字,形成了一个上下结构的文字形式,在变化中增加了许多艺术性。

作品评价

清代古文字学家吴玉搢:碑字特小,隶法颇精。两侧字时有纵笔,不及前碑之严整,然其佳处亦饶有曹郃阳碑阴风致。(《金石存·卷六·隶一·汉苍颉庙碑并碑阴两侧》)n

清代书法家翁方纲:碑文二十四行,阴亦如之。其每行字数,则本自修短参差,极隶书变势之宜。吴氏拟以郃阳《曹全碑》,犹未尽也。(《两汉金石记·卷十一·苍颉庙碑》)n

近代书法艺术家杨守敬:碑多漫灭,唯两侧字稍明晰。汉隶之小者,自《武氏祠画象》外,即推此。(《激素飞清阁评碑记·卷一·汉》)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