侉子

侉子

汉语词语
侉子,中国一些地区的汉语方言词汇,该词具有轻蔑和嘲笑的意味,是一种不礼貌的称呼。该词主要见于江淮官话与晋语两种方言,源于江淮地区内部不同口音进行互相歧视的称谓。
    中文名:侉子 外文名:a person speaking with an accent 拼音:kuǎzi 近义词:奤子

引证释义

侉子指说话带很重的外地口音的人(指口音与本地语音不同的人)。旧时称口音跟本地语音不同的外乡人。多含贬义。一般所说的侉子,指的是中原官话地区以南、长江以北的方言群体,源于江淮地区内部不同口音进行互相歧视的称谓。

侉:侉kuǎ口音与本地语音不合:他说话有点儿侉。n子:子zǐ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子女。子孙。

1.张天翼《清明时节》一:“那些穿灰布衣的侉子倒很讲理:一直住到现在二三月--没闹过什么事,顶多不过在买东西的时候要赊赊账。”

2.陈登科《赤龙与丹凤》第一部二:“潘大獒原姓包,是潮河北的侉子,因在家乡杀了人,便逃到淤黄河岸,投靠了潘一豹。”n侉:侉kuǎ口音与本地语音不合:他说话有点儿侉。n子:子zǐ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子女。子孙。

奤子(hǎ zǐ)。奤[《字汇补》同歹切]犹侉,

谓语音不正或与本地不同。多指操北方口音。奤子犹侉子。南方人称操北方口音的人。明陆容《菽园杂记》卷十二:“南人骂北人为奤子。”赵元任《钟祥方言记》:“奤,称北方人叫奤子。”

渊源

“侉子“总是和粗鲁、野蛮、偷井盖相联系。如扬州评话《宋江·推枣包刘唐混西城》中,写“侉子有意和少年人瞎扯蛮,拿他作作耍“;又写侉子在人群中开井盖,“是人都怕侉子,他就沾光是侉子,人吃了苦,反而不和他噜嗦,让他走“。这个“侉子“,据说是一个“蓝脸红胡子山西侉子“,也即赤发鬼刘唐。

“蛮子“除了野蛮,更带些诡秘。如扬州评话《皮五辣子·亲友临门》中,写“一位老先生,约有五十来岁,稀稀的老鼠胡子“,“南方口音,是个蛮子“。他的名字叫野飞熊,职业是相命。他曾对人说“要谨防毒手“,结果此人“果然在当夜三更天发疯,跳下清风闸淹死了“。

但是这并不是说,在江淮地区的人看来,北方人就是“侉子”,南方人就是“蛮子”。实际上,“侉子”和“蛮子”,有时间仅凭一些细微的方言差别,即使同属江淮方言区,也有可能被别人叫做“侉子”或“蛮子”。如射阳人把盐城人叫做蛮(mao)子,但实际上,射阳和盐城均属江淮方言,只不过有些细微的差别。再如,宝应人把自己以北的都叫“侉子“,不管对方说哪种方言,自己以南的都叫“蛮子”,也不论对方说的是哪种方言。

江淮各地,都与此类似,只要方言上稍有差异,就可以作为“侉”“蛮”的依据,而不论对方究竟是属于哪种方言。实际上这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既不认同南方、也不认同北方的心理表现,这与江淮地区多次处于南北分裂的前线是分不开的。现在主要是指河南人,源于江淮地区内部不同口音进行互相歧视的称谓。而且,既不“侉”也不“蛮”的地方,仅限于自己那个小区域,连周围即使都是江淮地区,也要分为“侉子”和“蛮子”,这显示了长期处于动乱之中的江淮人民的不信任感,只有家乡人才能给自己以安全感。长久的动乱给了这一地区人民太多的不幸,才形成了今天“南蛮北侉”的理论。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