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安羌大捷

仁安羌大捷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著名战役
仁安羌大捷,又称仁安羌之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在缅甸战役中的一场战斗,是缅甸战役的一部分。[1]仁安羌之战,是中国远征军以少胜多首次在境外取得的胜利。是中国入缅远征军113团在团长刘放吾指挥下以少胜多首次在境外取得的胜利。
  • 名称:仁安羌大捷
  • 地点:缅甸仁安羌油田
  • 参战方:
  • 结果:中国远征军以少胜多,毙伤日军1200余人,救出7500余名英美盟军士兵和记者等。
  • 参战方兵力:
  • 伤亡情况:中国远征军,500人,日军,1200余人
  • 主要指挥官:
  • 时间:1942年4月17日——20日
  • 交战各方:中国远征军,日本
  • 各方兵力:中国远征军,800人,日军,4000人
  • 相关人物:孙立人

简介

1942年4月17日,远征军派新编66军38师113团前往解救被日军围困在仁安羌的英军。经过激烈战斗,我军终于占领了仁安羌油田地区,使7000余名被围被俘英军及500余名美国传教士、新闻记者得救脱险。仁安羌大捷是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第一次主动进攻日军取得的重大胜利,被称为是“亚洲的敦刻尔克奇迹”。

战役背景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初,日本攻占马来亚后,开始攻打缅甸。当时缅甸是英国的殖民地,西屏英属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的西藏和云南接壤。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1942年日本用于进攻缅甸的军队大约有6万人,大大超过英国在缅甸的防务力量。

3月8日,日军占领缅甸首府仰光。3月到4月间,日军进攻重镇曼德勒,企图切断滇缅公路。

1942年3月,在英国的求助下,同时也是为了保障当时中国惟一有效的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中国方面以杜聿明为代理司令长官,由中缅印战区参谋长史迪威指挥,集合中国精锐力量的中国远征军约10万人向缅甸进发。

战役经过

1942年3月,日军占领仰光后,以6个师团的兵力,分3路北进缅甸腹地。 中国远征军第5军在同古、曼德勒与日军55师团正面作战。远征军第6军在左翼毛奇、 雷列姆一线阻击日军56师团、18师团。英军则以右翼伊洛瓦底江沿线为主要守备区。

日军占领同古后,右翼英缅军一师、英印17师一路北退, 4月17日凌晨,日军33师团以其第214联队约3000之众,迅速占领仁安羌油田附近,断绝英军后路,将英缅军一师包围于仁安羌油田东北、平墙河以南地区。英缅军总司令命已在平墙河以北的装甲部队打通公路,但北岸渡口已经被日军高延大队占据。英帝国缅甸军军长斯利姆将军急电远征军求援,请求支援被包围在仁安羌的英军。

当时,远征军新38师孙立人部距仁安羌最近,之前4月14日罗卓英应英军要求,指示命孙立人抽调113团接应英军,113团刘放吾团长4月16日下午四时率部赶到巧克伯当(Kyaukpadaung)。

4月17日,英帝国缅甸军军长斯利姆将军亲往会晤,11时命令刘放吾团长率该团乘英军汽车至平墙河地区会同安提司(John Henry Anstice)准将装甲第七旅之M3坦克,攻击并消灭平墙河北岸约两英哩公路两侧之敌,刘放吾等了一个半小时到与孙立人联络并得到同意后才于午后出发。

113团在团长刘放吾带领下抵达仁安羌拼墙河北岸并与当晚与日军交火。高延大队在113团的压力下撤回平墙河南岸,仅留一中队驻守北岸。18日,孙立人亲自从曼德勒赶往前线指挥。发起攻击后,日军驻守北岸中队不支,渡河向南案撤退。10时北岸已肃清。

19日拂晓,刘放吾先率第一、第二营及英军战车在炮兵火力支援下,涉水攻击白塔山日军炮兵阵地,被围的英缅军第一师亦一起由另一面攻击,合作攻下阵地。刘放吾进而率全团进攻501高地,三得三失,于下午4时攻克501高地,激战至傍晚6时,收复了全部油田地区,日军后撤待援。英缅军第一师七千人得以向北越过平墙河,美国传教士、各国新闻记者及妇女五百余人一并获救。

伤亡情况

日军:官兵死伤1200余人。

中国远征军113团:伤亡官兵500余名,其中202人牺牲,牺牲人员中包括113团第三营营长张琦。

战后影响

仁安羌胜利后,112团赶到,孙立人原想继续攻击,但日军第33师团集结,英缅军第一师北撤无力再战,20日斯利姆派员传达盟军全线向印度撤退,远征军随即全军陷入日军包围。撤退途中英军遇到接应的113团将士,争相拥抱,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有的甚至握拳高呼“中国万岁”。

仁安羌的捷报,惊动英伦三岛,迅速传遍世界各地,受到各同盟国的赞誉,孙立人成为中国远征军的英雄。他后来得到罗斯福授予的“国会勋章”。英皇乔治六世也授予孙立人“丰功勋章”。中国政府则奖给他“四等云麾勋章”。

副师长齐学启、113团团长刘放吾和各营营长,分别获得中、英政府的嘉奖。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1992年4月访问美国时,特向当年率团具体指挥部署解救英军、定居在美国的93岁的刘放吾团长致以亲切慰问,感谢他50年前在仁安羌战役中,拯救英军的功绩。台军“国防部”也在半个世纪后,给刘放吾补发了一枚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奖章。

2013年1月13日,刘放吾之子刘伟民结合各方人士,在仁安羌之战战场建立了“仁安羌大捷纪念碑”。

历史评价

仁安羌之役,在军事上是一个奇迹,远征军以800多人的兵力,击败数倍于己的日军是以少胜多,并救出与十倍于远征军的友军,以客胜主,以寡救众,表现出中国军人作战精神的英勇与坚强。这一仗,不但表现出中国军队是有严格的训练和旺盛的士气,更表现出中国的指挥官有卓越的将才、高超的判断能力,同时有超人的战术眼光和胆大心细的断然处置,充分发扬了中国军人舍己救人和不背盟信的美德。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