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三岛

京族三岛

京族三岛65
东兴京族三岛是指万尾、巫头、山心三岛,总面积20·8平方公里,总人口1·3万人,是我国京族的聚集地。京族三岛是民族风光旅游点,万尾13公里长的金滩和巫头的原始森林,万鹤山是旅游胜地。京族的服饰朴素美观,独具风格。京族的主要节日有“唱哈节”。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中文名称:京族三岛 越南语:người Kinh Tam Đảo 地理位置:广西东兴市江平镇 占地面积:20.8平方公里

简介

东兴京族三岛是指万尾、巫头、山心三岛,总面积20.8平方公里,总人口1·3万人。是我国京族的聚集地。京族原为“越人”,历史上称为“京人”,1995年正式定名为"京族"。

京族三岛在明朝和清朝时归越南管辖,为越南的飞地。1885年中国和法国签订了《中法和约》即《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在广东方向(建国后这部分边界全部划归广西)上,越南的飞地江平、黄竹、石角、句冬(现广西的江平、黄竹和白龙尾半岛)划归中国。根据清史记载:广东西南江平、黄竹一带,从思勒拓展边界到海,南北计四十里,东西共六十里。京族三岛重回中国版图。

中越交界的京族三岛,被越南占领数百年,回归后居民成一特殊民族

资讯

关注

搜索

中越交界的京族三岛,被越南占领数百年,回归后居民成一特殊民族

中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诸多少数民族聚合的国家,而现在中国一共有56个民族。在中国的历史上,一些政权是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比如元朝、清朝。虽然中国以汉族为主体,但是今天的汉人绝大多数不是纯正的汉人,很多都拥有其他民族的血脉,这也让汉族和各族人民的联系更加紧密,而且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由于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汉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各民族既保留了自己民族的特色,也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形成了今天百花齐放、灿烂多彩的多民族文化。而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就是一个很特殊的少数民族——京族。

概况

京族三岛是民族风光旅游点,万尾13公里长的金滩和巫头的原始森林,万鹤山是旅游胜地。京族的服饰朴素美观,独具风格。京族的主要节日有“唱哈节”,每到节日,男女老少穿着盛装,云集哈亭,弹起独弦琴,跳起竹杠舞等,举行“唱哈”活动,祈保生产丰收,人畜兴旺。

旅游资源

京族三岛风光

京族三岛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方兴未艾。海岸树木茂盛,郁郁葱葱;环绕三岛长达13公里的海滨沙滩宽10-20米不等,沙质细软金黄,被誉为“金滩”;海水洁净碧蓝,浅水区宽阔平坦,白日风平浪静,渔舟点点,晚间潮涨浪涌,波涛阵阵。海洋、沙滩、树林、鹤群,构成了京族三岛独特的海滨天然风光,是不可多得的海滨浴场。再加上京族人民的纯朴热情,是京族三岛宝贵的旅游资源。如今,已建成“京岛旅游度假区”,不同档次的宾馆、海洋餐馆鳞次栉比。京族三岛正张开双臂,迎接着海内外宾朋的到来。

历史

京族原为“越人”,历史上称为“京人”,1995年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是越南的大民族,京族三岛的京族系15世纪末16世纪初从越南涂山迁徙来的,至今约500年历史。在京族的叙事歌中,对其祖先的迁徙也有反映:京族祖先几个人,因为打鱼春过春;跟踪鱼群来巫岛,孤岛沙滩不见人。巫头海上鱼虾多,打鱼生产有门路;落脚定居过生活,找到这处好海埠。京族祖先在海边,独居沙岛水四面;前继后接几十代,综计阅历数百年。

京族三岛入明显增加,京族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从前的茅草屋,取而代之的是鳞次栉比漂亮的小别墅式的房屋,现代化的家用电器已进入普通京族人的家庭,京族人真正过上了富裕生活。京族人民生活水平已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名列前茅。

广西的京族三岛

我国少数民族中有个叫京族,实际上就是越南族,京族是越南的主体民族。在我国有两万多人,主要集中在广西防城港的万尾、山心、巫头三个小岛上,称之为京族三岛,这个京族三岛可是大有来头。

京族三岛背靠十万大山,南向北部湾,跟越南隔水相望,最近距离只有5公里。本是海水冲积形成的沙岛,互不相连。建国后,因为围海造田再加上筑堤引水,现在京族三岛中的万尾和巫头已经和大陆连成一片,形成一个半岛。山心岛还是一个小岛,跟江平镇隔着一条小河。广西著名的金滩就位于万尾岛,如今发展成为京岛风景区。

临近景点

山河

世外桃源漓江古西湖古西湖五排河漂流东定湖聚龙潭榕湖板峡湖遇龙河芦笛岩尧山丰鱼岩东朗山静江府城地图摩崖石刻水仙岩骝马山摩崖造像碧莲峰书童山曹邺读书岩屏风山雪狮岭资源宝顶瀑布大榕树与月亮山银子岩全州龙岩洞桂林古东瀑布列宁岩桂独秀峰滩瀑布

园区

七星公园资源景区龙胜景区桂林冠岩景区象山景区灌阳景区老山界原始森林公园青狮潭旅游度假区山水园水月洞叠彩太极洞花坪自然保护区鹦鹉山虞山公园桂林愚自乐园古榕公园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富川碑林玉龙滩大岭山桃园杉湖穿山公园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灵川景区临桂景区荔浦景区桂林城区风光猫儿山自然保山象鼻山灵川景区临桂荔浦景区高田风景区桂林海洋世界

古迹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能仁禅寺侗寨鼓楼群桂海碑林开元寺遗址逍遥楼遗址西街福利古镇腾蛟庵朗梓古寨榕荫古渡白面瑶寨陈宏谋家祠鉴山寺灵川江头古民居全州湘山寺永福板峡水库景区翊武就义碑甑皮岩洞穴遗址周渭祠恭城武庙恭城文庙月岭古民居苏东神宫恭城孔榕津千年古街王城王陵龙脊梯田庙州古城

其他

龙胜温泉杨堤漓江民俗风情园资江漂流乐满地休闲世界草坪八百壮士墓飞鸾桥桂林艺术馆古严关解放桥雄森熊虎山庄黄布倒影遇龙桥穿岩古榕云雾山庄南丹温泉仙家温泉灌阳神宫桂林嘉信演艺大歌厅湖南会馆李宗仁官邸炎井温泉荔蒲八卦山庄阳朔王城月岭古民阳朔兴坪总统渔村李宗京族三岛宝蒲八卦山庄

详细介绍

“京族三岛”访京族

  京族简介:

  我国的京族过去曾被称为越族。1958年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的祖先从16世纪开始陆续从今越南的海防、涂山等地迁来,距今已有500年历史。

  京族有人口18915人(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字),主要分布在现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下属的县级东兴市境内,主要聚居在江平镇的巫头、万(左三点水,右万,音wan)尾、山心三个海岛上,俗称“京族三岛”。三岛现有京族居民近6000人。

  京族有本民族的语言,系属尚未确定。“京语”实际就是500年前的越南语,现在使用京语与越南人交流没有丝毫障碍。由于与汉族人长期和睦相处,绝大多数京族人会说白话(广州方言)。汉字是京族一直使用的书面工具。京族的先辈曾仿效汉字创造过一种“喃字”。他们把喃字与汉字一起合用,用来写经书、记歌谣以及书写文献,形成一种书面工具,但由于种种原因,喃字没有成为通行文字。

  京族人喜欢的“唱哈”、竹竿舞、独弦琴,被誉为京族文化的三颗“珍珠”。

  每年农历六月举行的“唱哈节”是京族最隆重的节日。唱哈的“哈亭”也是京族人民最重要的祭祀场所。

  京族主要从事沿海渔业。近年来,京族三岛又发展了农业、鱼类加工业和人工珍珠养殖场,凭着族源和语言的优势,越来越多的京族人从事中越边境贸易。京族人崇拜祖先,信仰多神。京族过去一般多信奉佛教、道教,少数人信奉天主教。

  一京族本是“越南人”

  万尾岛是“京族三岛”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三岛”上近6000京族人,一半在万尾岛。因此,我们不多的几天采访选择在万尾岛进行。

  三菱新闻采访车沿着平直的柏油公路,从江平镇经巫山一直驶近万尾村委会的办公楼,我们一点身处海岛的感觉也没有。迎候我们的村支书苏明芳解释说,“三岛”是由海水冲积而成的沙岛,本来就与大陆距离很近,原来在退潮时可徒步往来,上世纪70年代一场人工围海造田运动,把三岛与大陆连为了一体。

  苏明芳和他的那些村民一样,长着一张很有棱角的“越南脸”,乍一眼看去,完全就是那些在越战片里看过无数遍的越南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京族就是越南人。苏明芳的父亲苏维坤是万尾岛上苏氏家族的长老,在他保存的族谱中,有“先祖洪顺三年从涂山漂流到此,立居乡邑……”的记载。洪顺三年即公元1511年,相当于我国的明朝武宗正德六年。

  陪同我们前来的《东兴报》记者苏凯是苏明芳的儿子,这位毕业于广西大学的京族高才生对自已民族的这段历史颇有研究,“京族与越南的主体民族--越族是同一个族群,十六世纪初,越南涂山(今越南海防附近)的一批渔民寻着渔讯一路北上,来到中国南海北部湾靠近内陆的万尾、巫头、山心、茶古这几个荒岛上,一开始就住在岸边,后来为了躲避台风和强盗,向岛内延伸,驱蛇蟒、伐荆棘、筑海堤、垦荒坡,开拓自己的家园。后来,侵占越南的法国殖民者圈地划界时,把茶古、芒街划入越南,从此,‘三岛’上的渔民就成了中国人,而同宗同源的茶古岛上的渔人就成了越南人。”

  沧海桑田,这段历史已有近500年了。

  二全国最富有的少数民族

  苏凯说,“听老人讲,祖先刚上岛时,就在海边把船竖起来遮风挡雨。后来有了草庐茅舍‘栏栅屋’,解放后茅草房换成了坚固耐用而又抗风耐湿的‘石条屋’,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又全都住进了别墅式小楼......”

  京族历史上是一个主要从事沿海渔业的民族,有“海洋民族”之称。我们上岛的时候,正是海蜇的收获期,海边各个渔业码头,男男女女正在忙着卸海蜇,就地进行粗加工,一片繁忙景象。苏明芳说,象这样北风刚过的好日子,一条渔排一天出海二三次,至少可以捕获300多只海蜇,收入颇丰。

  竹排是京族人的发明,先用结实的松木打成船形,再用尼龙线将一根根粗大的南竹绑在一起形成排底、排帮,排底再附着三四十公分厚的发泡塑料层以增大浮力,竹排尾部加装2台柴油发动机。这种竹排轻便、实用,价格便宜,深受京族渔民的欢迎,越南那边的渔民也经常来订做这种竹排。专门加工竹排,也成了万尾京族人的一大收入。

  近海摊涂上,不少半大孩子,扛着各种专用工具,一边玩耍一边挖海螺、文蛤以及一种叫沙虫的软体腔肠动物,这些都是京族人传统生产的一部分,现在成了京族人随时支取的银行:那些小小的沙虫,凉干后卖到二三百元一斤。

  赶海的孩子们身后不远的滩涂上,密布着一个个京族人称为“箔”的人工海水养殖箱。随着全国经济水平的普遍提高,海产品的价格持续走升,原来二三块钱一斤的对虾现在卖到二三十块钱,京族人不再满足于出海捕捞,而是大力开发滩涂,引进人工海水养殖技术,放养各种适销海产品。

  苏凯说,“建国后一段时间,‘京族三岛’一度‘以粮为纲’,围海造田,大力发展农业,但沿海地区自然条件的限制,粮食产量一直不高,多年来‘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生活很苦。改革开放以来,渔业生产和销售政策的放开了,海洋民族又重新回到海上,现在万尾岛上农业已经完全退出了京族的生产活动。89开始,随着中越那段不愉快历史的结束,中越边境贸易渐渐活跃起来,我们与越南同胞同族同源,有语言互通的优势,在边贸互市中如鱼得水,很多人都发了家。我最近看到一组调查统计数字,说我们京族人在全国少数民族中人均收入是最高的。”

  三哈亭,京族人民的精神寄养所

  在苏明芳兄弟们阔气的三层洋楼中间,是父亲苏维坤的石板老房。这位77岁的苏氏家族族长不习惯楼梯和地面瓷砖,和老伴坚持住在结实的石板老房里。虽然四个儿子都很孝顺,但老人乐意生活自理。略略有些驼背的族长身体硬朗,我们去拜访他时,他刚从海上拉大网回来。经常温习一下海上的作业,已经成了这位老渔人生命中必不可少的功课。

  苏族长另一项必须的功课,是每天对着神坛上香、祈福。京族家家都有神坛,苏族长石板房里的神坛比一般人家的大很多,占满了整整一间堂屋,这是苏氏家族的总神坛。每年春节初一至初三晚上,苏氏家族每家派一个代表都集中在苏族长的老石屋里,在族长的带领下一起祭祖、祈福。

  每年苏族长还有一项重大的功课,就是农历六月初九在“哈亭”里用京文诵读儒字祭文。

  京族人的村子里,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是“哈亭”,京族三岛上最漂亮最有气势的哈亭就是建在万尾村委会办公楼旁边的万尾哈亭,它不仅供奉全村人最为崇拜的神祗,以及每个家族的祖先牌位,而且京族人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农历六月初九“哈节”也在这里举行。

  海洋民族喜爱海歌,“哈”就是唱歌的意思,“哈节”就是唱歌的节日。这个节日缘自京族对海洋的崇拜和信仰,它的背后有一个曲折的神话传说。

  离三岛不远的白龙岭上住着一只蜈蚣精,渔船每次经过此地都要送一个人给它吃,倘若不送,它就兴风作浪,把船掀翻。

  有个神仙发誓要除掉这一祸害。他化装成一个乞丐,来到东兴港要搭船到北海。船主心中暗喜,觉得有这个乞丐可以送给蜈蚣精。乞丐带着一个大南瓜,上船时请求船主煮到锅里,船主应允。船到白龙岭海面,蜈蚣精出来要吃人,船主说:“乞丐公,委屈你了!”说着动手要推他下海,乞丐说,“先把南瓜拿给我!”船工拿来煮得滚烫的南瓜,乞丐举起大南瓜投进蜈蚣精的嘴里,蜈蚣精吞下南瓜,烫得直打滚,尸断三段,化成三个小岛,头这截叫巫头岛心这截叫山心岛,尾这截叫万尾岛。牙齿落在越南,成为茶古岛(“京族三岛”的人称茶古岛为“万柱岛”)

  这个传说反映京族人的世界观:蜈蚣精就是海上自然灾害的化身,其自然原形可能是恶鲨之类,其兴风作浪综合了海上风灾浪害的特征,这是自然灾害的“妖化”,而镇海大王则是京族人企望的征服自然灾害的力量之化身,可以说是人的力量的“仙化”。人们尊称神仙为“镇海大王”,在白龙尾立庙供奉。三岛的哈亭也供镇海大王神位,每年“哈节”都要迎镇海大王到哈亭享祭,请“镇海大王”保佑三岛安宁,海上平安,打鱼丰收。

  万尾的哈亭是前几年耗资50万新建的,面积多大上千平方米,分左右偏殿和正殿,正殿上设有京家人信奉的诸神社座,殿内的柱上都雕写着具有民族习俗特色的楹联或诗词,不过,新哈亭已是钢筋水泥结构,原来木结构的传统哈亭在破四旧中被付之一炬。与“三岛”隔海相望的越南茶古岛上也有一座哈亭,始建于明,至今已逾500多年风雨保存完好,我们在那里看到了凝滞的历史。

  老人们说,中国的京族和越南的越族,唱哈、过哈节的风俗几乎完全一致。

  哈节包括祀神,祭祖,文娱,乡饮四项重要内容。唱哈前一天,全岛京族人集队举旗擎伞抬着“镇海大王”神座到海边,遥遥迎神,再把神迎进哈亭。在祭拜三天后再将神送回海边。在三天的节日中,除了祭神仪式外,全岛男女老幼要集体乡饮,边吃边听哈哥哈妹“唱哈”。唱哈的歌词总合起来就是一部京族历史:我们从何而来,如何在岛上生存发展至今。

  老族长苏维坤诵读的那段祭文,发音我们完全听不懂,文字却完全是地道的汉语文言:

  “恭维王!三江孕秀,五岳储精,禀北方之正气,维东海之英灵。天地共其德,日月秉其明。感之必通,求之必应。今日良辰,起驾还宫。来年仲秋,再御龙亭。承蒙圣德洋洋,瞻仰天恩浩浩,相安相乐,男女康宁!”

  四抢救“字喃”,为京族留住民族文化

  老族长苏维坤念的这段祭文,在京族文化中称为“儒字”,与汉字意义相近,发音迥异。旧时比“儒字”更普遍使用的一种京族文字,京族人称之为“字喃”。而现在,全岛上能略通“字喃”的老人不超过十位,而能读能写能解其意的,只有区区二三人。

  能称得上“字喃”专家的,可能就只有苏维坤的堂弟苏维芳了。

  苏维芳是京岛上不多的国家干部之一,曾经位居地级防城港市公安局副局长。去年退休回到岛上,一心一意整理京族“字喃”古籍,现在古籍本《宋珍》《京族英雄杜光辉》已经整理完成,《金云尧新传》正在整理之中。

  “京族古老的历史古籍文化都是用字喃记录的,现在年轻人不关心、不学习字喃,那几个懂字喃的老人死了,以后京族的很多东西就没有办法传下去了,那些祭文、民间歌谣、传说也无法整理保存。我们广西壮族自治区12个民族,已经有9个民族出版了古籍译本,我们京族还是个空白。破四旧、文革期间,绝大多数字喃古籍已经被烧掉了,现在再不整理,很多京族文化就会失传了。”苏维芳一边翻弄着《宋珍》译本草稿一边平淡地说。

  苏维芳的外公阮其福是京族最有名的“道公”(祭师、法师),宋维芳小时候就常听外公讲《宋珍》。后来,外公用了三个月时间,凭心力将宋珍抄录成册送给外孙,并教其识、读。这些本领在后来宋维芳担任万尾团支部书记兼文艺宣传队长的时候发挥了作用,他把这部堪称“京族长恨歌”民间爱情故事改编成小戏进行表演,深受三岛群众欢迎。

  后来,苏维芳应响应抗美援越的号召应征入伍,经过集中培训后调到前线当越语翻译。战事结束后,宋维芳回到广州军区,在继续与越南语言文字打交道的同时,又被前后三次送入高校学习中文。有良好的中文基础、精通京族字喃、越南文字,这缺一不可的三个条件,让宋维芳理所当然成为京族中惟一一个字喃古籍整理工作者。

  现在,广西大学毕业的苏凯,村中另外一个刚考上广西民院的小伙子罗海雄一起协助苏维芳进行“字喃”的抢救工作,3600行“六八体”(前半句六言,后半句八言)字喃古籍《金云翘新传》已经整理三分之一,估计年底前可以交付审查。这本在越南流传很广的爱情古典作品是苏维芳历尽曲折从越南亲戚那里搞到的。

  “美国福特基金会帮助三岛建立了京族文化开发中心,最近要办2个班,一个是独弦琴班,一个是字喃班,让我当字喃教师。虽然是义务的,可想到我能为自己的民族做点事,心里很高兴。”

  五,小龙庄,承载一代京族人的梦

  苏维芳说到的“独弦琴”,是京族的传统乐器,民族文化的瑰宝。我们到万尾的第二天,在“小龙庄”听到了它美妙的声音。

  年过半百的“庄主”孙进在他独创的船形建筑前支起独弦琴,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咫尺聆听,真不敢相信韵味悠长余音绕梁的美妙琴音是从这一根弦上弹拔出来的。这两把独弦琴是孙进去年到越南花了近6000元淘来的,不弹奏的时候,它们就作为展品摆放在京族文化展示厅里,有客人来,孙庄主就会热情地介绍这种自己民族特有的乐器。

  孙进是土生土长的万尾京族人,是解放后岛上的第二个大学生。在走出家乡40年、成功下海在商界打拚出一片天地后,这位京族渔人的后代最念念不忘的仍是自己的家乡。2000年初,他把多年辛苦创办的“武汉南华通讯电子贸易公司”交给助手,自已回到万尾岛上,一门心思重新创业:他与广西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合作,成立京族文化研究基地;开设京族文化风情展示厅,展示京族的历史文物、生活生活用品、字喃古籍;筹建京族文化表演队,挖掘京族传统歌舞;建立京族文化推广技术中心,开办独弦琴、字喃培训班......他要把京族文化与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经济,带动京族群众在边境旅游发展中致富。

  相对于“京族文化博物馆”这样颇为宏大的目标来说,个人的力量显然有些单薄。两年来,相对于巨大的投入来说,收益入不敷出,但孙进对京族文化的痴迷依然丝毫不减。他木结构的办公室门楣上悬一匾额,“梦苑”。他指着它对我们说:“我们京族是个小民族,尽最大能力保护我们自己的文化,是我们一代人的梦啊!”

  六茶古岛

  我们在岛上的第三天,苏明芳满足了我们的要求,让儿子苏凯、二弟苏明光、苏明光的儿子苏小东带我们乘竹排到越南茶古岛上去。

  茶古岛距离“京族三岛”不到3海里(约7公里),一衣带水,鸡犬相闻,天晴之时遥望可见。历史上双方渔人如同邻居,常来常往,以物易物,互通有无。上世纪80年代末中越关系正常化以后,苏明光就与茶古搞起了生意。主要是海产品。这几年,随着中国渔民的捕捞技术和工具越来越先进,浅海渔业资源越来越少。越南那边虽然仅隔不到三海里,海产品品种、数量都十分可观。那边不但价格低,而且民风敦朴,可以让苏明光先销售后付账。人民币在越南是硬通货,数着大把的中国“美元”,茶古岛上的越人对苏明光十分友好,尊称他为“二叔”。

  如果不是“二叔”亲自带我们去,心里还真没底,毕竟什么出境手续都没办。

  苏凯说:“特事特办嘛,你们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宣传我们京族,茶古岛上京族的文化遗迹不能不看。”

  竹排上,放着2麻袋鱼网,二叔说这是给茶古的越南朋友带的。“刚才码头上那些液化气瓶也是中国渔民给越南渔民捎带的。越南物资相对中国来说还是紧缺,他们的家电、建筑瓷砖也都是从我们那边买的。反正这么近,跟串门一样方便。”

  一个小时,船靠茶古。很清静漂亮的一个小海岛,除了语言不通、满街是看不懂的越南拼音文字外,感觉这里与中国“京族三岛”没有太大的区别。二叔与苏凯随便地与路人打着招呼,如同天天见面的邻里。

  二叔去找朋友谈生意,苏凯带我们深入茶古岛腹地,参哈亭,拜妈祖,还有一百法国殖民者修建近年梵帝冈出资修茸的天主教堂。哈亭里那些已近500年的柱廊、木雕、神坛令我感到敬重,而那些红底镏金儒字匾额和楹联让我觉得亲切。而亭外门柱上贴着的一幅新春对联更有意思:“新春党策英明民乐业/癸未农渔商贸富无边/饮河思源”,这里的“党”指的是越南共产党,“策”是指越南“一步到位”的改革开放政策。

  “越南聪明,老瞅着中国怎么做,他立即就学着做。船小好调头,中国近20年的改革开放路程,他们不到十年就走完了。”苏凯说。

  越南人是富了,请我们吃一餐午饭,二叔的越南朋友严文奉就花了50万!当然是越币了,不过换算成300块人民币,仍算是出手大方。严文奉现在盖了五层小楼,开家庭旅馆,他说他们全家和全岛越人一样,都看中国电视节目,《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在他们看来,就如同好莱坞大片。当过兵的严文奉最爱看军事片,尤其是新闻联播前的国旗护卫队升旗仪式,他百看不厌。

  “这才叫军队!”他说着,竖起大拇指。

  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乡的污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其余分布在谭吉、红坎、恒望。

  京族过去被称为越族,1958年正式改名为京族。京族有自已的语言,没有文字,绝大多数京族人通用汉语(广州方言)和汉文。京族人喜欢的“唱哈”、竹竿舞、独弦琴,被誉为京族文化的三颗“珍珠”。

  京族主要从事沿海渔业。近年来,京族三岛又发展了农业、鱼类加工业和人工珍珠养殖场。京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京族过去一般多信奉佛教、道教,少数人信奉天主教。

  习俗

  逢年过节都要进行敬一祭神活动。届时要备猪、鸡、鱼拜祖。煮猪肉拜祖还是京族女子出嫁时的一种礼习。每年哈节,凡年满16岁的男子都要置备鸡、酒、糯米饭、槟榔等祭品到哈亭祭祀,经过祭拜的男子才算“入众”(即进入成年),才能被允许参加唱哈节的入席活动,从此便可参加捕鱼生产。

  婚俗

  京族男女青年订婚,男方要用一定数量的猪肉、糕饼等作为礼品送给女方,贫穷之家也要送少量的糖、糯米、茶叶、糕饼作为订婚礼。结婚时,男方要备一百斤猪肉、二百提酒(每提等于200克)、七斗米及其他礼品,送给女方。

  婚后三天,新娘“回潮”,夫妻俩将自家染红的糯米饭两托盘(约6斤),猪肉两块、鸡两只回娘家谢拜岳父母,婚礼才算结束。

  食俗

  大部分地区习惯日食三餐,居住在污尾的京族一般习惯日食两餐,早餐多选在上午十一点左右,直到入夜后才吃晚餐。过去京族常以玉米、红薯、芋头混着少量的大米煮粥作为主食,只有出海捕鱼或秋收,劳动量大时才吃干饭。如今稻米已成为京族最为常见的主食了。

  日常菜肴以鱼虾为主,常用鱼虾做成鱼汁,作为每餐不离的调味品。家庭饲养的猪鸡,也是日常主要肉类来源。京族的典型食品有:鱼汁,又称“鲶汁”。是京族民间传统调味品,以各种小鱼经腌制而成。

  节庆

  京族除了和汉族相同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唱哈节”。

  “唱哈节”过去每年都举行,各地日期不一。“唱哈”是京语唱歌娱乐之意,节日的当天,全村男女老幼都要穿上盛装,云集在哈亭(唱歌娱乐的公共场所)之前迎神、祭祀,祈保渔业丰收,人畜两旺。每年哈节,由村里人轮流做“哈头”(哈节中主持唱歌娱乐的人),并由“哈头”出一头肥猪,办一桌酒肉参加。在宴席上轮流唱歌,妇女只能听唱,不入席。

  春节家家都要做“白薯壹”(用糯米粉包糖心做成的一种糕点),年初一早餐不吃荤不喝酒,只吃糖粥、粽粑和白薯壹。春节期间全村都要到哈亭以猪、鸡、鱼为供品祭拜诸神,回家后要拜祖先。岁守时,必须在祖先牌位前,摆上白薯壹方能入睡。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