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源瑶族自治县

乳源瑶族自治县

广东省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
乳源瑶族自治县,隶属广东省韶关市,位于广东省北部、韶关市区西部,东邻韶关市武江区,西连清远市阳山县,南毗清远英德市,北与乐昌市接壤,西北角与湖南宜章县相依,是广东省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置乳源县,因县北丰岗岭溶洞盛产石钟乳,洞中有源泉流出而得名,1963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乳源瑶族自治县。乳源县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界于岭南、岭北之间,冬季常受北方冷空气影响,但因县西北部有石坑崆等大山为屏障,削弱了北方冷空气的强度。全县总面积2299平方千米,辖9个镇,115个村(居)委会,1071个自然村。乳源是老挝、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和美国、法国等欧美过山瑶的祖居地之一,被誉为“世界过山瑶之乡”。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乳源瑶族自治县常住人口为187276人。2020年,乳源瑶族自治县地区生产总值95.0亿元,同比增长2.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7亿元,同比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44.0亿元,同比增长5.4%;第三产业增加值42.4亿元,同比下降0.8%。[2]
  • 中文名:乳源瑶族自治县
  • 外文名:Ruyuen、Yaozu、Zizhixien
  • 别名:
  • 行政区划代码:440232
  • 行政区类别:自治县
  • 所属地区:中国广东省韶关市
  • 地理位置:南岭山脉南麓
  • 面积:2299平方公里
  • 下辖地区:乳城、一六、桂头、洛阳等
  • 政府驻地:乳城镇
  • 电话区号:0751
  • 邮政区码:512700
  •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 人口数量:18.7276
  • 著名景点:必背瑶寨
  • 机场:韶关丹霞机场
  • 火车站:乳源站
  • 车牌代码:粤F
  • 地区生产总值:64.1亿元(2014年)
  • 建立时间: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
  • 地方特产:矿产、野生动植物
  • 知名产业:绿色食品加工
  • 方言:客家话、瑶语(较少)
  • 知名企业:乳源东阳光高科技园
  • 最高海拔:1902米
  • 地区生产总值:95.0亿元(2020年)
  • 人 口:187276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常住人口)

概述

乳源瑶族自治县位于广东省北部、韶关市区西部31千米处,东邻武江区,西连阳山县,南毗英德市,北与乐昌市接壤,西北角与湖南宜章县相依。全县总面积2227平方千米,总人口20.5万人(2006年),其中农业人口16.5万;瑶族人口2.5万,占全县总人口的12.2%。地处中亚热带山地,溶蚀高原地貌显着,多峡谷,境内森林、水力、矿产、旅游资源丰富。

乳源瑶族自治县位于广东省北部、韶关市区西部31千米处,东邻武江区,西连阳山县,南毗英德市,北与乐昌市接壤,西北角与湖南宜章县相依。全县总面积2227平方千米,总人口21.1万人(2010年),其中农业人口20万;瑶族人口2.4万,占全县总人口的12.2%。

建置沿革

乳源,古为曲江、乐昌二县地。

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划曲江西境乳源乡4里,崇信乡8里;乐昌南境新兴(依化)乡3里,共3乡15里置乳源县,隶辖广南东路韶州。

元朝属江西行省广东道韶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属广东布政司韶州府,清属广东省韶州府,光绪年间属南韶东道韶州府。

民国3年(1914年)属粤北南韶连道;

民国8年(1919年)属南韶连道韶州府;

民国35年(1946年)属广东省第二行政督察区。

1949年10月9日,乳源解放,属广东北江行政公署(后改称粤北行政公署)。

1963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乳源瑶族自治县。先后属韶关专员公署,韶关地区革委会、韶关地区行政公署。

1983年韶关地区与韶关市合并,乳源属韶关市。

行政区划

乳源瑶族自治县辖9个镇:乳城镇、一六镇、桂头镇、洛阳镇、大布镇、大桥镇、东坪镇、游溪镇、必背镇。共有115个村(居)委会,1082个自然村。县人民政府驻乳城镇。

乳城镇

1990年,乳源县辖18个乡镇(场),107个管理区,5个居民委员会,1094个村民委员会。全县行政区域面积2125.5平方千米,总人口3.65万户18.26万人。

1993年,根据全省社会发展需要,乳源县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在全县开展撤乡建镇工作。将附城、红云、古母水、洛阳、龙南、柳坑、东坪、游溪等8个乡撤销,改为镇级建制。工作完成后,全县镇建制由原7个镇,增加到15个镇,大坪、杨溪两个乡因条件不具备,仍保留乡行政建制,至此全县共有15个镇,2个乡和一个乡级林场。

2003年,乳源县辖14个镇,106个村民委员会,17个居民委员会,1107个自然村,1093个村民小组。区域总面积2227平方千米、人口20.1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2.29万人。

2011年,全县辖乳城镇、桂头镇、大桥镇、大布镇、洛阳镇、一六镇、必背镇、游溪镇、东坪镇等9个镇,其中必背镇、游溪镇、东坪镇为瑶族镇。共102个村委会,13个社区居委会,1183个村(居)民小组。政府驻地乳城镇。

必背镇

必背,原叫“鳖背”,因有小山形如鳖鱼背,故名“鳖背”,由于“鳖”字笔画多难写,讹为“必背”,是乳源瑶族自治县瑶族聚居的一个镇,位于乳源县城东北54公里的大瑶山腹地,跨东经113°14′,北纬25°00′,东靠桂头镇,西临大桥镇,南邻东坪镇和游溪镇,北邻乐昌市的长来镇和河南镇,镇驻地必背口,镇驻地前有一条杨溪河,自西向东流经横溪、半坑、王茶、必背和桂坑五个村委。

必背瑶山风光秀丽,景色怡人,层峦叠嶂、林木葱郁,自然资源丰富,有古朴的瑶寨、美丽的黄龙八景以及黄龙、黄凤、神女、问金龟、酒壶石、笔架峰等奇特的景观;最具特色的民俗村——大村,广东旅游特色村——必背口村;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丰富的资源待开发,如龙王寨、广东最美丽的乡村——桂坑尾瑶寨等。

桂头镇

桂头镇是乳源瑶族自治县最大的一个平原镇,镇政府驻地位于县城东北面的武江河畔,南距韶关市区29公里,距县城25公里。镇域东南与武江区重阳、浈江犁市镇接壤,西北与本县的游溪镇、必背镇交界,北与乐昌市长来镇毗邻。是乳源县的三个中心镇之一,具有“历史悠久、区位特殊、文化多元、人员复杂、事务繁多”的特点,辖14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92个自然村,8616户;总人口3.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万人;总面积108平方公里,农业耕地面积2.85万亩,其中水田2.37万亩,旱地0.53万亩,鱼塘、山塘、水库共1701亩,森林面积12万亩,森林复盖率为72%。

一六镇

一六镇位于乳源县东北部,西南距县城15公里,北距桂头镇13公里,境地东邻武江,南邻乳城,西邻东坪,北邻游溪,因逢一、六为墟日而得名。全镇设有7个村委会和1个社区,下辖78个自然村、103个村小组。全镇总户数3504户,15507人,其中农业人口14787人,非农业人口720人。近年来,我镇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国民经济保持良好势头,农村经济稳步提高。2009年全镇实现农业生产总值8869万元,农村人均收入4194元。

大布镇

革命老区——大布镇地处粤北山区岭南山脉深处,跨东经113;08,北纬24;32,东与武江区江湾镇交界,南与英德市菠萝镇相邻,西、北与本县洛阳镇相连,四周群峰叠翠,山清水秀,是典型的石灰岩高寒山区镇。平均海拔600多米,气温适宜,年均气温18.7℃,全年无霜期286天。水力资源丰富,年均降雨量为1995.6毫米。地域面积175平方公里,全镇管辖7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84个自然村108个村民小组。2008年全镇总人口数为13301人,共2390户,其中农业人口有2172户。

目前全镇农业耕地总面积14760亩,其中水田面积10547亩。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政府的引导下,农民转变思想大力发展绿色农业,营造山区品牌,响应政府提出的“一乡一品”的号召,农民收入得到了增加,生活相对提高了,整个老区呈现出一派团结、勤劳、兴旺的景象。

大桥镇

大桥镇位于乳源县西北部,东经113º09´,北纬24º59´,镇域东邻必背镇,西邻乐昌沙坪镇,南邻东坪镇,北邻乐昌云岩镇,西南邻乳阳林业局。镇驻地南距县城(直距)27公里,北距云岩镇15公里。全镇21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265个自然村,7596户;总人口39383人,其中农业人口37083人;总面积384平方公里,农业耕地面积4万亩,其中水(旱)田2.6万亩,旱地1.4万亩,森林面积28万亩,森林复盖率72%。

游溪镇

游溪镇位于县城东北部,东邻桂头镇,南邻一六镇,西邻东坪镇,北邻必背镇。现游溪镇是由原柳坑镇和老游溪于2005年5月乡镇撤并时合并而成。镇政府所在地设在原柳坑镇,地名为上铺(柳坑口),西南距县城23公里,南距一六镇7公里,北距桂头镇6公里。

洛阳镇

洛阳镇位于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西北部东经113.2度,北纬24.41度,东与本县东坪镇、大布镇、韶关市武江区江湾镇交界;南与英德市波罗镇、清远市阳山县江英镇相邻;西与阳山县秤架瑶族乡接壤;北靠五指山乳阳林业局,集革命老区、石灰岩山区、民族杂居地于一体,是广东省推行村官“双向承诺制”的发源地。因机构改革需要,2005年5月,原洛阳镇与古母水镇合并成洛阳镇。

东坪镇

东坪镇是乳源三个瑶族乡镇之一,于2005年5月乡镇行政区域调整时,由原龙南镇并入东坪镇新成立的乡镇。现镇政府所在地(原龙南镇人民政府驻址)位于乳源县城西北部,距县城14公里。依偎在广东第三大水库、著名风景区——南水湖畔,东与必背、游溪镇一衣带水,南靠乳城镇,西邻洛阳镇,北与大桥镇相邻。

乳源概况

乳源位于南岭山脉南麓,贯穿弧形山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西部峰峦环峙,属高山地带,溶蚀高原地貌显着,是韶关市主要石灰岩地区之一。东北部属丘陵地带,河流两岸地势平缓。县境1000米以上山峰102座,主要山体有北部呈东西走向的头寨山、南部东西横亘大东山、北部瑶山主峰狗尾嶂,与湖南省宜章县和广东省阳山县交界的石坑崆主峰1902米,是广东省境内最高峰。

主要河流有由乐昌流入县境东北角,经桂头镇流向韶关的武江河;发源于县境西北与阳山交界的丫叉顶,由西向东流入南水水库,穿过县城,汇入北江的乳江河(又称南水河);发源于县境西北面与湖南省宜章县交界的猛坑石东麓,由西北向东南经大坪、大桥、必背、桂头流入武江的杨溪河;发源于天井山北麓的蚁岩,由北向南流经洛阳、大布汇入英德市的大潭河。

全县总人口20.37万人,其中瑶族人口2.3万人,占11.3%;大桥、洛阳、大布3个石灰岩山区镇人口5.95万人;瑶族聚居地必背、游溪、东坪3个镇人口2.82万人;乳城、一六、桂头3个平原镇人口11.2万人。

全县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间气候悬殊,东南部平原和丘陵区全年平均气温19℃—20℃,西部山区全年气温16℃—17℃,北部高山地带全年平均气温为15℃。降雨量东南部及西部山区偏多,全年平均有2000毫米以上;南部和北部降雨量偏少,全年降雨量平均1400—1500毫米。无霜期308天,四季明显,昼夜温差大。

乳源境内水力、森林、矿产、旅游等自然资源丰富。水力资源理论开发蕴藏量达56.25万千瓦。现已探明矿产有27种,主要有锑、花岗石、石灰石、钾长石、重稀土等,其中石灰石储量100亿吨,花岗石25.亿吨,钾长石1.2亿吨。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仅兽类就有100多种,其中有被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的华南虎、云豹、黄腹角雉、黑鹿、蟒蛇和二类的短尾猴、黑熊、大灵猫、苏门羚、穿山甲等共16种。

县境北缘的青溪洞珍贵动物自然保护区,是广东省十大自然保护区之一。植物种类有2000多种,具有高等植物178科,611属,1158种,其中乔木树种73科181属473种,占广东大陆树种的80%,国家保护的25种,占全国67种的37%,有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伯乐树、福建柏、长苞铁彬、观光木、广东松等以及药用植物资源207种;全县森林复盖率达73.1%,活立木蓄积量达534万立方米。境内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中国罕见、景色神奇,集雄、奇、险、峻、秀为一体的广东乳源大峡谷;有中国重点寺观,中国佛教五大禅宗之一云门宗的发祥地千年古刹云门寺。

有风光旖旎,民风淳朴,瑶族风情令人陶醉的必背瑶寨;有海拔1902米岭南第一高峰的石坑崆和拥有10多万亩原始森林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岭国家森林公园;有常年碧波荡漾,水面面积达5.5万亩的南水湖;有地貌奇特、人迹罕见的地下森林“通天箩”;有巧夺天工的仙人桥和中国最大的旅游观光和养殖一体的鸵鸟养殖场等生态旅游景区;县城附近还有国公岩、白石岩、双峰山等景观和温泉度假区等。

乳源交通便利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463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65.7公里。京珠高速公路贯穿县境60公里,并在县城、东坪镇南水湖和大桥镇设有3个进出口,2.5小时可直达广州。国道323线和省道248、249、250、258线贯穿县境。县城至9个镇公路已全部实现硬底化;100%的村委会通公路,其中硬底化率达73%。

距乳源38公里的韶关市直通车到达香港行程5个多小时。全县各种等级公路与乡村公路构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距县城35公里的北江货运码头可直通抵达港澳。京广铁路和正在建设的武广客运专线铁路途经县境东北部。县城距新建的韶关火车站30公里,客运专线建成后1小时可达广州,4小时可至武汉,是粤北韶关地区交通条件最好的县。

乳源通讯畅顺,全县城乡已实现电话交换传输数字化,开通了数字移动电话等业务,通讯信号已复盖全县90%以上的地域。目前,全县程控电话总容量达6.6万门,固定电话用户40000多户,其中农村电话用户达18700多户;移动电话信号复盖全县9个镇,用户近10000户,小灵通用户8000户,每百人拥有电话15.5部。

乳源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一是坚持依法治县的方针,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保持了社会的稳定。二是积极实施教育强县战略,加大教育投入,推进素质教育,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按省一级学校标准兴建了乳源高级中学。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高考上线率达92.6%。三是积极实施科技兴县战略,多项科技项目列入国家、省的科技计划项目,科技成果荣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四是大力发展民族体育事业。

乳源瑶族龙舟队1999年代表广东省在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夺得4枚金牌、2枚银牌,实现了广东省在全国民运会竞技项目奖牌“零”的突破;2002年,代表广东省参加浙江嘉兴南湖国际龙舟邀请赛,包揽了3枚金牌;2003年代表广东省在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夺得了5枚金牌1枚银牌。

另外,乳源卫生、文化等社会各项事业也得到了较大发展,全县9个镇100%建有文化中心,农村合作医疗复盖率达85%,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呈现出了政通人和、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1999年,乳源被国务院授予“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同年,夺得了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大禹杯”;2003年,乳源被评为“全国民族体育先进集体”;2005年,乳源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乳源,历史悠久,风光秀丽,资源丰富,交通便利,被誉为“粤北瑶山的一颗明珠”,正成为中国内外、港澳台等社会人士投资置业、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娱乐保健的首选之地。

旅游景区

境内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国内罕见、景色神奇,集雄、奇、险、峻、秀为一体的广东乳源大峡谷;有全国重点寺观,中国佛教五大禅宗之一云门宗的发祥地千年古刹云门寺;有风光旖旎,民风淳朴,瑶族风情令人陶醉的必背瑶寨;有海拔1902米岭南第一高峰的石坑崆和拥有10多万亩原始森林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岭国家森林公园;有常年碧波荡漾,水面面积达5.5万亩的南水湖;有地貌奇特、人迹罕见的地下森林“通天箩”;有巧夺天工的仙人桥和中国最大的旅游观光和养殖一体的鸵鸟养殖场等生态旅游景区;县城附近还有国公岩、白石岩、双峰山等景观和温泉度假区等。

必背瑶寨

地处乳源瑶族自治县城东北54公里的崇山峻岭中,距韶关市区56公里。因有小山形如鳖鱼背,故名“鳖背”,由于“鳖”字笔画多难写,讹为“必背”。居住在这里的6千多瑶胞是瑶族的一个分支,属过山瑶。必背是老挝、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以及美国、法国等欧美瑶族分支的祖居地之一。

必背瑶寨依山而建,有别致的树皮房、竹房,依山临涧的吊脚楼别具一格。瑶族人民特别喜爱唱歌跳舞,不论是在山岭、密林还是在耕山、砍木或鱼猎,到处都可以听到瑶族男女老少清脆悦耳的歌声。尤其是在节日或举行宗教仪式(俗称法事)时,瑶族群众更是欢歌载舞,共庆丰年。男女能歌善舞,以山歌传情示爱。

民间有许多优美的舞蹈,如草席舞、插秧舞等,乐器有唢呐、牛角等,流传源远流长。瑶族民间工艺历史悠久,服饰、建筑、生活用品以及各种装饰品,都有式样多种、精致美观的图案花纹。尤其是刺绣是瑶族的传统工艺相当成熟和普遍,基本上每个成年女子都懂得刺绣,刺绣时一般不用事先在布上绘制图案,而是根据布的颜色和经纬线,直接在布上用彩色棉线绣出图案,充分显示了瑶族妇女的艺术才华。

仙人桥

仙人桥位于县城西南40余公里处的洛阳镇半星雷屋村,高山斜坡上、绿树掩映间,有天然仙人桥两座,分大、小拱,属石灰溶蚀地貌景观。大拱桥高70米,宽50米,长150米。小拱桥更为壮观,高约138米,内拱106米,宽53米,长约156米。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半山峭壁间造就了秀奇险峻的仙人桥,登临桥上,神清气爽,飘然出尘,顿有“遗世而独立,羽化成登仙”之虞。在大拱仙人桥的入口处,有峰峦绵延,势如雄狮回首南望,狮身高约38米,长约60米,狮头、狮眼因石灰岩溶蚀脱落而成,形成了“雄狮”回头的奇特景观。

石墩村

石墩村位于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北部,距镇政府约2千米,是西京古道重要节点,村内现存古驿道遗址和通济桥、象兑亭等遗迹。主要山岭有韩坑山,海拔500米。主要河流有大桥河,在村东。该村清代属乳源县三元乡,民国时期属乳源均武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属乳源县大桥公社,1986年后属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大桥行政村至今。

云门寺

在粤北乳源瑶族自治县城东北6公里的云门山下,有一座千年名刹,这便是佛教禅宗“云门宗”的发源地--云门山大觉禅寺。

云门寺由文偃禅师创建于五代后唐。庄宗同光元年癸未(公元923年),时年60岁的文偃经奏准南汉王同意由原驻锡地灵树移庵,领众开创云门山,他“因高就远,审地为基”,创建梵宇,经历5年而告功竣。据云门山志记载,寺观建成之后,“闻风向道者,云来四表,拥锡衣止者,恒逾半千”。文偃禅师开示法语,立章传道,并在此创立“云门宗”。南汉白龙三年(公元927年),南汉王敕封该寺为“光泰禅院”,后又敕改为“证真禅寺”。至南汉大宝六年(公元963年),又敕改为“大觉禅寺”,此名一直沿用至今,因该寺坐落在云门山下,故世人习惯称之为“云门寺”。

云门寺几度兴衰,历经苍桑。其鼎盛于北宋时期,但南宋以来则逐渐衰微,至明清以后特别是抗日战争后期已到了破败境地。虚云和尚在完成南华寺的重修工程后,于1943年12月在李汉魂、李济深和邹洪的支持下,移锡云门,在当时抗战困难重重的情况下,昼夜操劳,历时9年,完成了云门寺的重建工作,一时宗风大振。

南水湖

南水湖位于乳源县城西部,距县城15公里处,水面达57000亩,库容12亿立方米,最深处120米,是广东省第三大人工水库。水质优良,属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湖形呈带状,水面浩瀚,湖光山色,美不胜收。湖中有12个岛屿,如12块翡翠镶嵌在南水湖上。南水河古称洲头水,洲头夕照,自古就是乳源八景之一,现在的平湖夕照使南水湖更添妩媚。飞舟快艇,遨游其间,赏心悦目之余,又可舒怀解忧,是人们回归自然,亲山近水的好地方。

清晨云蒸霞蔚,中午碧波荡漾,黄昏流光溢彩,实乃人间之天堂。南水湖的西北面有全省稀有的碳酸水温泉游泳池和鱼苗养殖场。京珠高速公路、国道323线和省道1947线从湖边经过,交通十分方便。

旅游指南

交通

水运:距县城35公里的北江货运码头可直通抵达港澳。

铁路:京广铁路和武广客运专线铁路途经县境东北部。

县城距新建的韶关火车站30公里,客运专线建成后1小时可达广州,4小时可至武汉,是粤北韶关地区交通条件最好的县。

美食

乳源番薯干、巴西果汁、巴西果、笋干、番薯、冬菇、灵芝、木耳。

大峡谷牌还原笋产于乳源瑶族自治县大布镇境内的大峡谷自然保护区,生产基地总面积23000亩。平均海拔高度500米以上,云雾多,空气湿度大,强烈阳光直射少,且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日照时间为1515.3小时,年平均气温为15~19.8℃,极端低温也只有零下4℃,无霜期达300天,年均降雨量为1752毫米。本产品系天然食品,以无污染的大峡谷自然保护区翠绿群山中的竹笋精制而成,含多种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及纤维素,味道鲜美,口感极佳,不含防腐剂、合成色素等化学添加剂,是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天然健康食品。

路线

1、西南线(A线)景区有:广东乳源大峡谷、天景山仙人桥、天景山国家森林公园

2、西北线(B线)景区有: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南方红豆杉森林公园、通天箩、西京古道

3、东北线(C线)景区有:云门寺、云门峡漂流、必背瑶寨

购物

源雾山牌玫瑰茶,玫瑰茄生产基地位于海拔500米以上的乳源瑶族自治县高寒山区必背镇。产地昼夜温差大(约10℃以上),年平均日照时间为1350小时,年平均气温为17℃,年均降雨量为1752毫米。该基地土地肥沃,远离矿山和村落,周围没有工业和生活污染源的影响,空气清新,大气环境质量好。

乳源彩石

乳源彩石产于广东省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瑶山内(暂未发现任何地区有此石种),故也有人称为“乳源瑶山彩石”。此石以色彩丰富、艳丽而逐步闻名于省内外。经有关地质专家初步分析,乳源彩石是极其稀有的地质岩石分类群,它含有硅、钙、铜、铁、锡、锍等元素,其硬度为4至7度。

乳源彩石由于产地河流的流程不长,天然水磨度不理想,经人工打磨加工后,精美绝伦,它集意象石的优点:质地好、色彩丰富、艳丽夺目、形色俱全。它可构成一幅幅天地合一的大自然美景,如动物、山水、花鸟等栩栩如生的精美画面,它是大自然赐给人们的“宝石”。乳源彩石是藏石者难得的收藏、玩赏石种,也是非藏石者在家居中很好的摆放装饰品。

历史文化

南宋干道三年(公元1167年)置乳源县。因县北丰岗岭溶洞产钟乳,穴中有源泉流而得名。

乳源,秦属南海郡,汉属桂阳郡,三国吴属始兴郡,唐属韶州。

南宋

南宋干道三年(公元1167年)划曲江西境乳源乡4里,崇信乡8里;乐昌南境新兴(依化)乡3里,共3乡15里设置乳源县,隶属广南东路韶州。

元代

乳源属江西行省广东道韶州路。

明代

明洪武元年(1368年)属广东布政司韶州府。

清代

清属广东省韶州府,光绪年间属南韶东道韶州府。

民国

民国3年(1914年)属南韶连道,民国8年属南韶连道韶州府,民国35年属广东省第二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9日,乳源解放,属广东北江行政公署(后改称粤北行政公署)。1952年3月,乳源与曲江合并曲江乳源县。1953年5月,土地改革运动结束后,恢复乳源县建制。1958年12月,乳源县撤销,合并韶关市,县地为韶关市郊区。

1963年10月,成立乳源瑶族自治县,先后属韶关专员公署,韶关地区革委会、韶关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韶关地区与韶关市合并,乳源属韶关市。

2002年,乳源瑶族自治县辖15个镇(乳城必背桂头一六大布大桥游溪附城龙南洛阳红云柳坑东坪侯公渡古母水)、2个乡(杨溪大坪),106个村委会、5个居委会。

2005年4月26日,广东省民政厅(粤民区21号)批准撤销乳源县侯公渡镇,并入乳城镇;撤销古母水镇,并入洛阳镇;撤销龙南镇,并入东坪镇;撤销红云镇,并入大桥镇;撤销柳坑镇,并入游溪镇;从桂头镇划出方洞村委会并入必背镇。

截至2005年12月31日,乳源瑶族自治县辖9个镇(乳城、必背、桂头、一六、大布、大桥、游溪、洛阳、东坪)。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乳源瑶族自治县地处广东省北部、韶关市西北、南岭山脉骑田岭南麓。东经112°52′—113°28′,北纬24°28′—25°09′之间,东邻韶关市浈江、武江区,南连英德市波箩镇。西接清远市阳山县,北与乐昌市和湖南省宜章县相接。总面积2299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地势

乳源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向东倾斜,状似孑孓。五指山平头寨、大东山、瑶山狗尾嶂、老婆头等五大山脉横亘,山峦连绵,交错纵横。海拔1000米—1500米山峰82座,1500米—1902山峰20座,南粤第一山峰——猛坑石(石坑崆),坐落于县境西北部边缘。

地貌

乳源的县境处在新构造间歇上升地区,县境溶蚀地貌显著,地形切割强烈,山谷生成明显。以纵横划分,西部是海拔1000米—1902米的山区,是乳源最高地带,中部是海拔600米—1200米山区,是次高地带,东北至东南是海拔300米以下的丘陵平原地带。山溪小流密布县境西部和北部山区,9条主要河流纵横县境。

山脉

县境内主要山脉有:东部老婆头山,主峰“老婆头”海拔1241米;南部大东山,东西横亘,主峰“大东山”海拔1390米;西北部有五指山,南北走向,与湖南宜章县交界处的主峰“猛坑石”海拔1902米,为广东省第一高峰;北部瑶山主峰“狗尾嶂”和平头寨山,其中“狗尾嶂”海拔1684米,东西走向的平头寨山,主峰“平头寨”海拔1534米。

气候

乳源县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界于岭南、岭北之间,冬季常受北方冷空气影响,但因县西北部有石坑崆等大山为屏障,削弱了北方冷空气的强度。

夏季常受南海暖湿气流影响,雨水充沛。总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春早多变,夏热期长,秋短温凉,冬天,霜雪不多;热量丰富,降水集中,但雨量分布不均,夏秋易涝易旱;晴久则隆冬亦暖,雨久则盛夏生寒。由于县境内地形复杂,海拔高低悬殊,形成明显的区间小气候。尤其是山上山下、气候悬殊,往往是上寒下暖,山下轻霜、山上冰冻,“山下已插田,山上才播种”。地形西高东低。西部洛阳、五指山,北部红云、大坪及中北部游溪、必背等地,海拔高度在600米以上,并多1000米以上的大山,气候潮湿、寒冷,冬半年霜雪重,夏半年凉爽,上半年阴雨多,下半年雨水少。

中部丘陵山区包括东坪、龙南及南部大布、古母水气候变化复杂,温度、雨量分布不均。中部偏北大桥夏季炎热,干旱,冬季寒冷霜雪重,龙南、东坪受南水水库库区水温影响,气温变幅小,雨量比平原地区稍多,光照充沛,霜雪较轻。东部平原地区夏季炎热,冬季霜雪较少,光照较强,雨量、雨季较集中。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乳源县地处山区,幅员辽阔,人均拥有土地资源比较丰富。1992年全县进行的土地详查,全县总面积(含水面)达2226.92平方公里,折合334万亩,按1992年全县人口18.77万人平均,人均拥有土地资源17.8亩。高于同期全省、全韶关市人均土地资源的拥有量。

一、耕地

全县耕地面积共计35.2万亩,其中水田22万亩,旱地12万亩,人均耕地1.8亩。1994年以来,由于人口、经济发展,公路建设等占用耕地较多,至2003年末,全县耕地总面积缩小到15.3万亩,人均耕地面积只剩0.76亩。

二、林地

林地是乳源面积最大的土地资源。全县林地总面积共计269.4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80.6%,人均拥有林地面积14.35亩。由于人口、经济发展,各项建设征用等方面的原因,到2003年末,全县林业用地面积减少到224.1万亩,人均拥有林业用地面积11.1亩。

三、牧草地

1992年全县拥有牧草地1.9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58%。到2003年,全县拥有的牧草地下降到不足1万亩,人均拥有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四、园地

园地指已经种植各种经济类作物或林木的土地,主要包括各种果园、菜园、桑园等。1992年,全县详查实有园地面积0.9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29%,其中果园0.52万亩、菜园0.26万亩、桑园0.08万亩。至2003年,园地面积有了较大发展,但统计显示果、桑、菜等面积低于详查数,原因是部分园地与林地面积混在一起,计入了经济林面积。

五、城乡建设用地

1992年全县拥有居民点、交通、水利、工矿等建设用地14.14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4.23%,人均拥有建设用地0.75亩。至2003年,随人口发展、经济开发、交通建设的发展,人均拥有建设用地仅剩0.23亩。

六、水域用地

1992年土地详查统计,全县包括河流、水库、坑塘等用地面积共计8.8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63%,其中河流水面1.41万亩,水库4.82万亩,坑塘水面0.90万亩,其他水域用地面积1.68万亩。1996年以来,随小水电的迅速发展,水域面积有所增加,到2003年,全县水域面积增加到9.43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2.82%,增加部分主要为水库面积,共增加0.63万亩。

七、未利用土地

1992年全县未利用土地资源共计21.04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3%,人均占有未开发利用土地资源1.12亩。这些未开发利用的土地中,荒草地8.72万亩;裸土地1.29万亩;裸岩石砾地10.85万亩。

水资源

乳源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和广东第一高峰山脉南缘,季节性降雨明显,水量丰富,境内高山、峡谷、森林众多,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有102座,集雨面积35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条,水资源十分丰富。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达1883毫米,相当于年均降水39.32亿立方米,加上过境水武江河水量年均有52亿立方米,全县年均拥有总水量达91.32亿立方米,按2003年全县人口20.12万人平均,人均拥有水资源4.54万立方米。

乳源地表水全年径流系数为64%,多年径流平均总量为25.36亿立方米(未加过境水量52亿立方米),按2003年全县土地总面积2227平方公里计,每平方公里产水量达113.86万立方米,平均每人拥有地表水径流量5.66万立方米。乳源的水资源主要由江河水、山塘、水库水、地下水等组成。境内最大的河流为武江(又名武水),其次为南水河,是乳源境内唯一能通航的两条河流。

动植物资源

植物资源

根据20世纪80年代初省、市、县三级林业部门对境内野生植物资源的普查资料统计及南岭中亚热带植物保存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省属国营天井山林场、五指山林场的最新资料综合,全县有各种野生植物共计216科946属2572种,其中蕨类植物43科100属211种;裸子植物9科22属32种;被子植物164科824属2329种,约占广东省已查明野生维管束植物总数的36%。

动物资源

(一)种类

乳源的动物资源与植物资源一样丰富多彩。据广东省物种最集中的陆地区域之一,国营天井山林场、五指山林场的相关资料表明,乳源这块以两个林场共7.4万亩原始森林和次生林区为中心的生态环境中生长着多达1500种的野生动物。这些野生动物中较大的野生动物共计700多种,其中,陆栖兽类共25科8目86种,两栖类33种,鸟类217种,鱼类33种,蝶类共11科310多种。其他较小的野生昆虫类超过1100种。

(二)主要品种

列入国家珍稀濒危和一、二、三级重点保护的品种达83个。其中:一级保护品种有:华南虎、云豹、山瑞、黄腹角雉、黑鹿、蟒蛇等。二级保护品种有:短尾猴、黑熊、穿山甲、白鹇、鸦鹃、原鸡、梅花鹿、水鹿、青羊、东南毛冠鹿、苏门羚、金猫、灵猫、麝香、猫头鹰等。其他动物有黄猄、野猪、狐、野子猁、兔子、芒鼠、松鼠、蝮蛇、银环蛇、蜥蜴、乌龟、水鸭、燕子等等。

矿产资源

乳源县境内矿产资源具有品种比较齐全、埋藏浅、分布广,但藏量少、纯度相对较低等特点。共发现有28种,矿床69处,矿化点25个,其中锰矿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在大布和洛阳等两个乡镇新发现的一个矿种。

一、品种

到2003年底止,乳源发现的矿产资源品种共计28个,主要为铁、铜、铅、锌、钨、锡、铋、锑、汞、金、稀土(钇族)、钽铌、锗、铀、烟煤、无烟煤、泥炭土、耐火黏土、硅、萤石、水晶、硫、磷、重晶石、锰等。

二、储量

已探明储量的矿种主要有铁220万吨,铜0.36万吨、钨1.2万吨、锡2.9万吨、铋0.34万吨、锑5万吨、汞0.01万吨、稀土0.3万吨、硅石0.05万吨、黄铁矿16.2万吨、重晶石9.7万吨、烟煤248.3万吨、无烟煤78.3万吨。

三、矿床、矿点

铁矿(含褐铁、磁铁、赤铁、黄铁)共有矿床19处,铜矿床4处,铅锌矿点5个,钨(含白钨)矿矿床33处,锡矿矿床12处,铋矿点6个,矿化点1个;锑矿点5个,矿化点6个,汞矿矿床1个,矿点2个。其他稀有金属、非金属矿没有具体统计数。

人口

乳源县1990年有3.65万户、18.26万人,其中男9.34万人,女8.92万人;乳源县1991—1995年全县人口增长比较快,5年间全县人口从1990年的18.26万人增加到18.99万人,净增加7311人,年均增加1462人。1996—2000年随全县经济的发展,计划生育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全县人口增长逐步放缓,5年间人口净增加5591人,年均增加1118人,比前5年减少344人。2000年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全县共有人口4.43万户、19.65万人,其中男10.1万人,女9.55万人。1990—2000年人口增长率为5.29‰。

经济

综述

2016年,全县实现地方生产总值73.7亿元,增长9.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21亿元(可比口径),增长3%;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97亿元,增长2.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万元,增长10%。

2017年,全县地方生产总值83.6亿元,增长1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62亿元,增长10%(按可比口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5亿元,增长1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万元,增长8.8%。

2019年全县生产总值94.7亿元,比上一年增长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5亿元,增长2%;第二产业增加值40.8亿元,增长9.4%;第三产业增加值46.5亿元,增长4.8%。三次产业结构由2018年的7.7:48.9:43.4调整为7.9:43:49.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4.99万元,增长5.6%。

全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下降9.2%,其中: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下降33.2%;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3.4%。商品房销售面积5.6万平方米,下降39.2%。

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第一产业投资增长289.1%;第二产业投资下降33.2%;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3.9%。三次产业投资结构比为4.5:40.8:54.7。

全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66元,增长8.2%。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952元,增长8.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17元,增长10.3%。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77:1。

2020年,乳源瑶族自治县地区生产总值95.0亿元,同比增长2.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7亿元,同比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44.0亿元,同比增长5.4%;第三产业增加值42.4亿元,同比下降0.8%。

农业

乳源是广东北部山区的一个农业县。建国前,农民无地或少地,缺乏耕畜和农具,特别是瑶区,山多田少,田块窄小而分散,瑶民只得在开耕和收获季节牵牛背锅到数十里外的田寮安营“吊耕”,匆匆而去,急急而回。因而,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农民生活拮据。1949年,全县粮食总产16820吨,亩产62.5公斤,人平生产粮食仅204公斤,而粮食占有量极为悬殊。农民终年辛劳,在交付地租赋税后,所剩无几。“放下禾镰无米煮,三荒四月卖青苗”,“半年糠菜半年粮,番薯芋头捱过冬”的民谣,就是当年农民生活的写照。

建国初,通过开展土地改革,互助合作,兴修水利,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粮食年年增产,1957年的总产和亩产,分别比1949年增长88.7%和64.8%。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搞“大跃进”,生产力遭到破坏,1960年,粮食总产比1957年下降21.6%,使农民生活处于困境。1961年后,农村体制下放,1962年,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即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粮食生产逐年得到恢复和发展,1965年粮食总产比历史最高水平的1957年增长12.9%,1966~1970年,农业生产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粮食总产量没有一年能达到1965年的水平,其中1966年比1965年减产18.5%。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农村体制,在土地公有的前提下,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分户经营,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和调整生产结构,农村涌现一批专业户、重点户和经济联合体。1984年,在原生产队和生产大队,建立起地域性合作经济组织,即经济合作社和经济合作联社,体制和经营形式的改革,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89年,种植业产值比1978年增长38%,其中粮食总产增长28.5%(比1965年增长79%),油料、黄豆、蔬菜的产量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乳源从1981年起开始全面铺开以单家独户承包为主体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起与农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各种责任山、自留山等土地、山林权属得到落实,农业经济活力开始呈现出来。1986年,乳源提出“五年消灭荒山、七年绿化乳源”的奋斗目标,全县狠抓以造林种果和改造中低产田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大力发展以“水果、蚕桑、茶叶”为主体的“小五园”经济,全县农、林、牧、副、渔和乡镇企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逐步进行了转型。

农村经济从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单一型经济发展模式逐步过渡到稳定粮食生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发展农村商品经济,从零星分散的小而全小农经济发展模式向基地化、社会化、商品化的生产方式转变,促进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

1989年,全县农业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3万亩,占当年耕地总面积的63.3%,比1986年提高2.1个百分点;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46万千瓦,比1986年增长18.8%;全县农村社会总产值从8513万元提高到1.86亿元,增长1.01倍;农业商品率由1986年的39%提高到43%;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73%;粮食总产量于1988年达到7.2万多吨,创历史最高水平;水果、蚕桑、黄烟、甘蔗、油料、茶叶等主要经济作物种植和产量连年增加。“

七五”期间全县累计共造林58.2万亩,使90%以上的宜林荒山基本上种上了树,绿化率明显提高,“封、管、造”政策实施的结果使全县林业生产开始扭转80年代初森林砍伐量超过林木生长量的被动局面,进入了良性循环发展期;畜牧、水产产量年均递增8%以上;乡镇企业由1986年的2118个发展到3129个,从业人员由6296人发展到1.28万人,增长1倍多,总收入年均递增54.4%,乡镇企业开始由平稳发展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

贫困地区,特别是七个石灰岩乡镇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初步的改善,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了初步调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比重,林、牧、副、渔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上升,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着增强,农村劳动力逐步向二、三产业转移。

工业

从1986年起,乳源开始全面实施工业体制改革,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并依次进行了计划、价格、流通、财税、金融、外贸、固定资产投资等一系列改革,从第七个五年计划开始,多渠道筹措资金,着重加强了交通、能源(尤其是水电)、邮电通讯和原材料、出口创汇以及人民生活急需的生产项目的建设。

先后建成了锡冶炼、锑冶炼、稀土材料、大东山稀土矿等新生产项目,对食品饮料总厂、水泥厂、农机厂等一批老企业进行了扩建、改造,增强了发展后劲。“七五”期间的1987—1989年,全县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总投资9431万元,新增固定资产7704万元。全县发电总量、水泥、矿产品、机制纸、松香、原煤等主要工业品产量有较大幅度增加,锑粉、稀土、硅铁等产品开始打入国际市场;猕猴桃软糖、金银花饮料等分别荣获省、市优质产品奖;锡锭、条纹包装纸、超细锑白粉等产品填补了韶关市工业产品空白。

全县交通、邮电、能源、住宅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到1989年底,全县邮路长度、公路通车里程分别达到564公里和533公里;县属小水电装机总容量达到5.99万千瓦,比1986年增长16.3%;全县居民住宅竣工面积达20.9万平方米;按可比价格计算,全县生产总值年均递增3.7%,社会总产值年均递增10.9%,其中县属社会总产值年均递增12.2%;国民收入年均递增6.4%;县属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14万元。

商贸

“七五”期间乳源从增加总量、保持有效供给、稳定市场需要出发,充分发挥商业、供销、粮食等部门的流通主渠道作用以及集体、个体商业的补充作用,加强工商、物价、标准计量等部门的管理监督,有效促进市场的繁荣稳定。1989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01亿元,比1986年增长1.14倍;集市贸易成交额达2856万元,增长1.21倍。在搞活流通的同时,积极采取促产培财、强化税收征管、紧缩财政支出,严格控制集团购买力等政策措施,以中国人民银行乳源支行为中心严格贯彻治理、整顿方针、积极加强存贷款监管,稳定货币、稳定金融秩序、发挥信贷杠杆的有效作用,使全县经济获得较快的发展。

1989年,全县财政总收入达1115万元,比1986年增长68%;全县银行存款余额达8135万元,比1986年增长64.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4878万元,比1986年增长1.1倍;各项银行贷款余额1.37亿元,比1986年增长58.2%;1987—1989年全县外贸收购总值累计1876万美元,对外签订利用各种外资合同12宗,实际利用外资115万美元。1989年底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三来一补”企业6户,“三资”企业2户。全县职工人数1.67万人,全县职工年人均工资2205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551元,比1986年分别增长46.4%和38.8%。

交通运输

国家高速G4京港澳高速公路,国道G323线,省道S250、S249、S258线构成交通大骨架。

1990年,乳源县境公路总里程734公里,公路密度每平方公里34.5公里。从1991年起,乳源掀起公路建设高潮。1993年12月成立“乳源瑶族自治县公路改建重点工程指挥部”,负责县境国、省道工程的改建工作;1994年4月,成立“坪乳公路第一工程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坪乳公路乳源段第一段二级路21.25公里改建工程的招投标、施工监理、质量验收及与当地政府、群众、各有关单位的协调工作;2000年,全县开展“村村通机动车”公路大会战。

从1994交通年至2003年,先后改建了坪乳公路第一段21.25公里、乳桂线26.6公里、国道323线侯公渡至附城大富桥6.4公里、鲜明公路2.1公里、京珠高速公路出口至国道323线南环路2.74公里、坪乳公路大桥镇至石断下的公路1.8公里。1989—2003年,全县新建公路119条,727公里,改建公路40条(段)484.64公里,其中:新建高速公路乳源段1条58.5公里、改建国道1条(4段)26.98公里、省道4条(6段)132.26公里,县道7条134.6公里、镇村公路21条119.7公里、林区公路1条12.5公里。

2003年底,全县拥有公路196条,通车总里程1463公里,其中:京珠高速公路乳源段1条58.5公里,国道1条72公里,省道4条179.4公里,县道8条144.8公里,镇村公路164条743公里,林业公路18条265.3公里。全县14个镇106个行政村通了公路,14个镇和部分行政村通了水泥路或沥青路,公路密度从1989年每平方公里34.5公里提高到了68.9公里,形成了以国省道为主构架,县、镇、村、林区公路相连的公路网络。

社会事业

卫生

(一)公费医疗

新中国建国初期,行政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实行病号公费医疗补贴制,后实行公费医疗全包制。改革开放后,曾改公费记帐为按工龄长短计算按月发到人,干部职工就医门诊费负担10%,留医者在职负担15%,退休负担10%,离休干部门诊、留医全部公费。

后改在县就诊凭本人有效医疗证记帐,自行转院作自费医疗处理,门诊医药费一单限400元内个人负担10%;住院费用个人负担5%;非本县医疗单位就诊每月限额:离休人员20元,退休人员15元,其他人员10元,超出限额凭正规医疗单位正式医药发票实报50%,慢性病经公费医疗办核实每处方报6元,血吸虫病患者住院一次报销医药费不超过700元,癌症、肺结核、精神病、糖尿病、血吸虫病、二等以上残废军人等生活确存困难,经批准医疗费免除个人负担部分,其余按原有文件执行。2003年县公费医疗制度转为医疗保险制度。

(二)农村合作医疗

自治县农村合作医疗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9年2月,广州军区189医院“六·二六”医疗队,在大桥公社创办第一所合作医疗站。随后,各公社相继办起合作医疗站。至1983年,全县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停办。

1996年县卫生局在洛阳镇筹办镇办镇管合作医疗制度。筹资以户参加,每人每年交纳15元,镇政府和村集体以在册农业人口数每人每年补偿4元和10元。参加合作医疗农民享受规定范围内各种医疗保健补偿,全年累计不超过1000元。全镇6个管理区中有584户3290人参加合作医疗。自治县政府决定在全县推广洛阳镇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由县财政按规划参加合作医疗人口拨给各镇合作医疗支持资金,其中瑶族乡镇每人每年4元,其余乡镇每人每年2元。全县各镇合作医疗先后启动。

2004年末实施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每人每年交纳资金10元,省扶持25元,市、县、镇按4:4:2的比例扶持10元。实行大病(住院治疗)报销为主,住院医药费用按镇级医院报50%,县级医院报40%,县外医院报30%。设立起付线,县级为200元,县外为300元,最高封顶线为10000元。2005年全县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为91855人,参加率57.5%,住院报销医药费4535人次,补偿金额248.99万元。救助补偿178人次,发放医疗救助金37.52万元,救助贫困家庭人口581人。有效地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当年被韶关市评为农村合作医疗先进县。

体育

(一)县办体育运动会

自治县成立后,县体委每年都要举行各种运动会和选拔赛、邀请赛。1963年至2005年县办规模较大的运动会有149次,其中全民性运动会89次,县中小学生运动会60次。还分别于1977年、1979年、1984年、1987年举行4次少数民族运动会以及职工运动会、农民运动会等。自治县还曾承办广东省和韶关地区运动会10多次。

(二)组团参加全国和省市体育运动会

1964年至2005年曾先后组织运动队参加国际级比赛2次,获金牌3枚,铜牌1枚;参加国家级比赛5次,获金牌10枚,银牌3枚;参加省级比赛8次,获金牌5枚,银牌8枚;参加市级比赛20次,获金牌43枚。

1999年9月乳源瑶族龙舟男女队代表广东省赴北京参加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得龙舟比赛男女6个项目中的4枚金牌和2枚银牌,实现广东省在历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金牌零的突破,受到省、市政府的嘉奖。2003年9月乳源瑶族龙舟队和押加队代表广东省参加在宁夏举行的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得龙舟比赛男女6个项目中的5枚金牌和1枚银牌,获得押加比赛1枚铜牌和1个第五名。

2002年6月乳源瑶族龙舟队参加在长沙、浙江举行的“五芳斋杯”国际龙舟邀请赛,包揽了全部项目的3枚金牌。2005年获市十二届运动会少年女足第一名、少年男子乒乓球团体第二名、少年男子足球第六名、少年男组总分第六名。

脱贫

2018年脱贫攻坚取得成果。投入帮扶资金6020万元,实施帮扶项目2523个,2376户贫困户获得资产收益分红。

完成贫困户住房改造750户。举办专场招聘会15场,开展创业技能培训537人次。贫困家庭学生助学政策全面落实,贫困人口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全县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人均收入达7590元,2927人实现稳定脱贫。

教育

学前教育

1990年12月22日,县教育局成立幼儿教育中心教研组,加强对幼儿教育的研究,提高幼儿教育水平。

1996年9月,县文化馆创办县艺术幼儿园,1998年和1999年小星星幼儿园和小博士幼儿园等由单位、企业和个人办的民办幼儿园相继开业,县城共有幼儿园4间。

2003年,县科技教育局制定《乳源县学前班教育教学常规评比标准》和《乳源县幼儿园督导评估方案(试行)》。全县共有9所幼儿园,分别是:公办1所(县机关幼儿园),乡镇中心幼儿园1所(大桥中心幼儿园),驻县厂(场)幼儿园2所(天井山幼儿园、五指山幼儿园),其余5所为社会力量兴办的幼儿园,分别是:县艺术幼儿园、小星星幼儿园、小博士幼儿园、一小幼儿园、倍蕾幼儿园。

为抓好学前教育,全县各中心小学都开办了一年制学前班。学前班教材采用广东省教育厅义务教育处编写的《学前班教材》,学前班的教学活动以游戏为主,通过直观教育加看图写字、计数,初步培养幼儿认读能力、动手能力,使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2003年全县小学附设的学前班有80个,就读幼儿园的幼儿有1360人,3—6周岁儿童入园率达52.5%。

小学教育

1990年,全县有小学132所,教学点153个,在校学生2.49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7.4%,毕业率92.7%,普及率96.5%。

1996年,全县有完全小学118所,初级小学(含教学点)105个,在校小学生2.65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7%,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98.4%,毕业率99.7%,辍学率0.16%,各项指标均达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验收标准。当年10月,顺利通过国家教委评估验收组对“两基”工程的检查验收。

2000年,全县有小学110所(其中省属厂场办3所),教学点60个,在校学生2.32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6%,辍学率0.26%,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99.3%,毕业率99.6%。2003年,全县有完全小学92所,教学点22个,在校学生2.13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辍学率0.04%。是年,全县小学中有7所被评定为县一级学校,4所为市一级学校。上等级的镇中心小学占36.8%。

中学教育

1990年,全县有普通中学20所,其中完全中学2所,乡镇初级中学15所,其他单位办的初级中学3所,全县高中40个班,学生1825人,其中女学生695人,瑶族学生141人;初中124个班,学生5777人,其中女学生2139人,瑶族学生490人。

1992年开始,全面实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经5年的艰苦努力,1996年10月,通过国家教委的检查验收,各项指标符合要求,全县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2000年,全县有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16所,在校高中生830人,初中生1.05万人,初中阶段入学率98.8%。2003年,新建1所乳源高级中学。是年,全县有初中224个班,学生1.12万人;高中27个班,学生1408人。

文化

(一)唱山歌

乳源瑶汉族人民都喜欢唱山歌,汉区以桂头、一六、大桥、红云、侯公渡等乡镇流行。瑶区则是村村寨寨的瑶族同胞都爱唱山歌、会唱山歌。歌声悠扬动听、音细而长,唱时讲究一定的技巧,强调拖音、吐气,曲调清新,使听者感到十分亲切。平日里,瑶族青年男女上山打猎、伐木、耕作或到田间劳作时,都歌不离口,或独唱或男女对唱。逢年过节,喜庆的日子里,人们还会集合到林间、草坪尽情地对歌,传情达意。

(二)舞狮

乳源的舞狮主要有醒狮和惊狮两种。舞狮是民间最普遍、最常见的一项娱乐活动,凡喜庆日子,皆以舞狮助兴。特别是春节期间,从年初一至元宵,更是爆竹声声、锣鼓咚咚,舞狮队伍穿街过巷、走家串户,舞狮拜贺,祈福消灾。

民间舞狮队如新置狮头,要择日在厅堂簪花披彩,然后到长流水的江河边跪下点光。要盛上熟猪头一只、熟雄鸡一只、生猛鲜鱼一条,叫“三牲”,同时要有酒、水果、糍粑和香纸宝烛奉拜,用一支新毛笔蘸上珠砂、生鸡血点狮头的双目,舞狮艺人要还要唱“狮头歌”。

(三)舞龙

乳源民间舞的龙主要有木雕龙、纸扎龙和稻草龙三种。桂头、杨溪舞木雕龙,附城舞纸扎龙,大布、大桥等山区舞稻草龙。舞龙时间除节日庆典由单位出资制作安排活动外,民间自发性的每年一般在农历正月初十至十五日的夜间进行(惟桂头王龙围等村在白天进行)。

(四)舞春牛

“舞春牛”是流行于桂头、杨溪、一六等乡镇的一种民间歌舞。活动多在冬、春农闲季节进行。舞春牛有两种表演形式,一种是由一男子穿戴竹篾织的用纸裱的牛头、牛尾,手中摇着扇子,扮成书生样子,另有两个姑娘挑着花篮,边舞边对唱表演;另一种形式,是由一个小孩扮演牧童骑牛(人扮)吹笛,另由几个姑娘挑着花篮一起表演、对唱。唱词以问答式为主,通俗易懂。

荣誉

乳源先后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全国民族体育先进集体”、“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绿色食品示范县”、“中国绿色名县”、“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中国果菜无公害示范县”、“中国最佳民族生态旅游名县”、“中国最佳民族生态旅游目的地”、“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示范县”、“中国金融生态县”、“中国农村水电之乡”、“中国观赏石之乡”、“中国瑶绣之都”、“广东省绿色名县”、“广东省文明县城”、“广东省旅游强县”、“广东省林业生态县”、“广东省体育先进县”、“广东省卫生镇”、“广东省双拥模范县”、“广东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县”。

2020年6月,被评为第二批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2020年12月,被授予”广东省双拥模范城(县)“荣誉称号。

2021年,入选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名单。

2021年7月15日,入选水利部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

土产特产

绿鲜冠巴西果王汁

据测定,目前已知巴西果果实含有超过130种以上的芳香物质,故名百香果,有“果汁之王”的美称,极适宜加工成果汁饮料。该县自2002年底开始大面积发展巴西果的种植,生产基地主要在乳城、一六、游溪、桂头等平原区镇。目前,巴西果种植面积有1万多亩。“

绿鲜冠”巴西果王汁是该县引进的韶关绿鲜冠天然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一种纯天然果汁饮料,它以巴西果为原料水果提取其汁液加工而成,被政府权威部门检验认为健康营养“四不含”果汁饮料,即不含合成防腐剂、甜味剂、香精、色素,产品酸甜适中,口感清纯,香气浓郁,富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以及各种微量元素,有生津止渴,营养健身,增进食欲,补充体力和增强免疫力等功效。

还原笋

大峡谷牌还原笋产于乳源瑶族自治县大布镇境内的大峡谷自然保护区,生产基地总面积23000亩。平均海拔高度500米以上,云雾多,空气湿度大,强烈阳光直射少,且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日照时间为1515.3小时,年平均气温为15~19.8℃,极端低温也只有零下4℃,无霜期达300天,年均降雨量为1752毫米。

本产品系天然食品,以无污染的大峡谷自然保护区翠绿群山中的竹笋精制而成,含多种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及纤维素,味道鲜美,口感极佳,不含防腐剂、合成色素等化学添加剂,是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天然健康食品。

源雾山牌玫瑰茶

玫瑰茄生产基地位于海拔500米以上的乳源瑶族自治县高寒山区必背镇。产地昼夜温差大(约10℃以上),年平均日照时间为1350小时,年平均气温为17℃,年均降雨量为1752毫米。该基地土地肥沃,远离矿山和村落,周围没有工业和生活污染源的影响,空气清新,大气环境质量好。

该县研制的玫瑰茶系列产品是色、香、味俱佳的纯天然保健饮品,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有机酸、维生素C、多种氨基酸、大量天然色素及多种矿物质。其中最突出的是木槿酸,被认为对治疗心脏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病有一定疗效,对肠、子宫肌肉有解痉作用,还有驱虫效果,并能促进胆汁分泌、降低血液浓度、刺激肠蠕动。具有清凉解毒、开胃生津、利尿解毒、抑制细菌等功效,非常适合烟酒人士,以及在有刺激性气体岗位作业的工人作清凉饮料。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