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

汉语汉字
乞:qǐㄑㄧˇ,qìㄑㄧˋ。从气。少米、少一之“气”是“乞”之范式。本义:向人讨、要、求。如:《郑樵·通志》:“气,气也。因声借为与人之乞。”(注:气言其少米、少一,故行乞耳。)又如:乞求、乞丐、乞怜。《说文解字》:“气,馈客刍米也。”。云气之气少米,借为与人之气。变成“(乞)气讨”之气。为了与云气之气有所区别,更省为“乞”。自此气与乞各自分道扬镳。云气之气本为象形字,故《说文解字》:“乞(气),云气也。象形。”。其时乞同气,后遂分。
  • 中文名:乞
  • 拼音:qǐ
  • 部首:乙
  • 五笔:TNB
  • 仓颉:on
  • 郑码:mayd
  • 笔顺:315
  • 注音:ㄑㄧˇ ㄑㄧˋ
  • 总笔画:3
  • 部外笔画:2
  • 四角码:80717
  • 统一码:4E5E

现代释义

基本释义

乞qǐㄑㄧˇ

1.向人讨、要、求:~求。~丐。~灵(向神佛求助)。~怜。

姓。

详细释义

◎乞qǐ

〈动〉

(1)(象形。《说文》本作“气”,借云气字表示乞求义。本义:向人求讨)

(2)同本义[beg;gobegging]

乞,谓行匄也。——《苍颉篇》

郑伯乞盟。——《春秋·僖公八年》

乞者,处其所而请与也。——《谷梁传》

操瓢而乞者。——《庄子·盗跖》

乞食于野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以钱币乞之。——宋·王安石《伤仲永》

乞为囚虏之不暇。——宋·苏轼《教战守策》

瑞亦屡疏乞休。——《明史》

(3)又如:乞化(乞讨;化缘);乞言(求取可行的善言);乞邻(向邻人求取);乞粮(求人济助粮食);乞活(到有粮之地就食求生);乞募(求募);乞麾(求住地方长官);乞灵(求助于神灵或某种神威);乞请(乞讨)

(4)引申为请求,希望[ask;request;hope]

乞,求也。——《广韵》

宋公使来乞师,公辞之。——《左传·隐公四年》

(5)又如:乞匄(乞求);乞免(求人赦免;自请免官);乞师(求人出兵相助);乞鞫(请求复审);乞念(乞求考虑);乞哀(乞求怜悯、饶恕);乞和(求和);乞命(请求宽宥生命)

(6)被;叫[be+…-ed]

那和尚猛可地乞他摔住。——《清平山堂话本》

乞那婆子缠不过,便道:“你放了手,我去便了。”——《水浒传》

词性变化

◎乞qǐ

〈名〉

(1)乞丐[beggar]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孟子·告子上》

余疑其为女乞而问曰:“尔有丈夫乎?”乞微笑。——袁宏道《山居小话》

(2)又如:乞俭(乞丐)

(3)姓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广韵》去讫切《集韵》《韵会》《正韵》欺讫切,音䒗。求也。《礼·内则》五帝宪三王有乞言。《史记·王翦传》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後汉·李通传》以病上书乞身。

又來冄頭樤《释典》比丘者,华言乞士,谓内乞法资心,外乞食资身也。

又姓。五代将乞力。

又乞伏,复姓。

又《集韵》丘旣切《正韵》去冀切,音器。凡与人物,亦曰乞。《前汉·朱买臣传》吏卒更乞匃之。《注》音气。《晋书·谢安传》谓甥羊昙曰:以墅乞汝。 《郑樵·通志》气,气也。因声借为与人之乞,音气。因与人之义,借为求人之乞,此因借而借也。

方言集汇

◎客家话:[梅县腔]ket7[东莞腔]ket7[客英字典]ket7kiet7[台湾四县腔]kiet7kie3[沙头角腔]ngiek7ngiet7[宝安腔]ket7[海陆丰腔]kiet7kie3[陆丰腔]ket7[客语拼音字汇]had5kiad5

◎粤语:hat1

◎潮州话:keg4(khurk)【揭阳、潮阳】kig4(khik)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