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一号

丹东一号

中日甲午海战沉没战舰
2014年,考古人员在丹东黄海海域发现一艘体量在1600吨左右的沉船。初步探明,为中日甲午海战沉没战舰,该战舰被命名为“丹东一号”。直到2015年9月底,“丹东一号”经确认为中日甲午海战沉没的战舰“致远舰”。
  • 中文名:
  • 外文名:
  • 别名:
  • 名称:丹东一号
  • 英文名:Chinese cruiser Zhiyuan
  • 国家:中国
  • 建造:1885年10月20日
  • 下水时间:1886年9月29日
  • 服役时间:1887年7月23日

内容

该项水下考古工作历经档案研究、物探搜寻、沉舰定位、探摸试掘、身份判别、保存状况确认、回填并实施初步保护措施等阶段,确认“丹东一号”沉舰(致远舰)残长约61米,最宽处11.5米,舰体保存的高度约2.5米(推测原来高度在8米左右),由于海战创伤和后期破坏,舰体损毁严重,但仍可确认舰体的水密舱室、锅炉舱、穹甲板等部位。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员、“丹东一号”沉舰考古调查领队周春水说,出水的200余件文物多为船体构件、船员生活用品及武器配件。重要的出水文物有“致远”刻铭餐盘、穹甲、方形舷窗、鱼雷引信、水烟袋、57毫米哈乞开司炮的肩托、致远舰大副陈金揆所用单筒望远镜等。其中,带“致远”刻铭餐盘以及刻有致远舰大副陈金揆名号的单筒望远镜尤为珍贵。

陈金揆单筒望远镜保存基本完好,仅中部被挤压破碎,包括三个目镜片、一个物镜片。望远镜全长50厘米,物镜长7厘米。物镜上刻有英文花体字,初步辨识为“Chin Kin kuai”,是致远舰大副陈金揆的英文名字。他在致远舰上官职仅次于舰长邓世昌,作为留美幼童曾就读于麻省新罕布什尔州菲利普艾克瑟特中学。

为避免海水对铁质舰体的侵蚀,水下考古队对致远舰采取了牺牲阳极的保护措施,也就是在舰体加贴锌块,通过定期更换,减缓海水的侵蚀。这是中国水下考古作业中的一项创新。

历史沿革

1894年9月17号,中日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爆发海战,亦称中日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此役,北洋水师失利,共损失五艘战舰。日本联合舰队多艘战舰虽受重创,但未沉一舰。黄海海战中,致远舰激战五小时弹尽且受重创后,管带邓世昌欲冲撞日舰吉野与之同归于尽,但被日舰击沉,600余名将士牺牲。

重见天日

2014年是甲午战争120年。央视9月30日报道:考古人员在丹东黄海海域发现一艘体量在1600吨左右的沉船。该海域正是历史上著名的甲午海战的交战区,考古队认为,该船是中日甲午海战沉没的战舰,暂被命名为“丹东一号”。北洋舰队有四艘战舰都沉没在交战区,他们是致远、经远、超勇和扬威舰。其中,经远舰海底照片于今年9月曝光。

暂定命名

记者从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息,考古人员在丹东黄海海域发现一艘体量在1600吨左右的沉船,经过初步探明,考古队认为,该船是中日甲午海战沉没的战舰,目前该战舰暂被命名为“丹东一号”。

重大发现

战舰全部深深的陷在泥沙里,只有零星的铁甲边缘和碎片微微突起于泥沙之上,还都附着着大量的海底生物和鱼网。

“丹东一号”水下考古重点调查领队周春水说,目前判断来讲,它受到外界因素损伤很严重,这个损伤是来自于很多原因,可能当时就被炸弹炸了,或者说锅炉爆炸,以及近现代人们的捕网,把它(碎片)捞起来。它表面看——抽沙之后大概一米左右——下面很凌乱的一些钢板,一些木板都是碎在下面的,都比较凌乱。

“丹东一号”水下考古重点调查队员黎飞艳介绍,这个船应该是烧过很厉害,我在下面拍照的时候,这些应该都是炭粒。舰艇铁炮被炸开。黎飞艳介绍,炮筒已不完整,两头应该都断了,那一面好像也有点缺失,但是它是明显地看出外形应该是一个炮的炮筒,大概4公分厚。

在这我们很幸运的找到了几个能说明问题的东西,一个就是找到一门炮,还有一些弹药的东西,包括一个子弹,而且还包括舰体,因为它是一直延续过去,我们经过搜索发现,它是一个至少从这到这是50米。宽度是10米,长宽比已经至少达到5,这么一个修长的一个舰体、长宽比,它肯定是属于战舰之类的东西。周春水表示,不管它是属于哪个舰,它的意义都是很重大的。

身份确认

据央视新闻报道,国家考古人员去年在丹东黄海海域发现的丹东一号沉没战舰被确认为清朝北洋舰队的“致远”舰。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