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竹鼠

中华竹鼠

植食性动物
中华竹鼠,简称竹鼠,又名竹根鼠、竹根猪、竹狸、芒狸、竹鼬、茅根鼠、芭茅鼠,属于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啮齿目、竹鼠科。中华竹鼠身体粗状呈圆筒形,成兽体长一般小于38cm,尾长6~7cm,体重500~800g。头部钝圆,吻部较大。眼小,耳小隐于毛内。四肢粗短,爪强而锐利。尾短小,上下均长有稀疏的毛。竹鼠为洞穴式生活,不需阳光,昼伏夜出。可在室内、地下室、凉台、山坡、岩洞营造窝室立体化饲养。[1]
    中文名:中华竹鼠 拉丁学名:Rhizomys sinensis Gray 别名:竹根鼠、竹根猪、竹狸等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 纲:哺乳纲 亚纲: 目:啮齿目 亚目: 科:竹鼠科 亚科: 族: 属:竹鼠属 亚属: 种:中华竹鼠 亚种: 分布区域: 命名者及年代:Gray,1831 保护级别:

形态特征

特征

成体长约30~40厘米,体重2~4公斤,体色随年龄而不同,从深色到浅色,幼体的毛色比成体的毛色深。周身均为深灰黑色。成体身体背部毛色为棕灰色并长有百尖针毛,吻部及两侧的毛色略淡,身体的腹部毛被较为稀疏,色白而暗其间也杂有闪亮的细毛,透过毛被可看到粉红色的皮肤,个别个体的足背与尾部的毛色均为灰棕褐色。

外形

中华竹鼠体型粗壮,呈圆筒形,头部钝圆,吻大,眼小,耳隐于毛被内,听觉灵敏。四肢短小,但粗壮而具爪,是运动器官和挖洞取食的工具。尾部短小,门齿粗大臼齿短小,具有啮齿目动物的特征。

同龄成体中,雄性个体比雌性个体大;体长相近的竹鼠个体主要从外生殖器的特征来鉴别,是雌雄个体之间在外形上最明显的鉴别性特征。

毛色

从吻至额及颊部毛基为白色,末端为棕色;向后至背部和体侧,毛基为灰黑色,毛尖为浅棕色,而体侧的棕色更浅。臀部毛基为灰白色,毛尖为棕色。颏部及下颈毛白色;腹部毛较背部稀疏,毛基灰色,毛尖棕白色;会阴及肛周围毛棕色;足背及尾的毛为棕白色。据秦岭地区采得的标本,有些个体毛色较灰些,有些则较棕白些。幼体颊部和颏部毛色较浅,腹部毛具白色毛尖,尾毛棕灰,余部毛色灰黑。

头骨

头骨粗大,有明显的棱角,成体标本矢状脊和人字脊特别发达显著。吻部粗短。鼻骨前端宽,向后逐渐变窄,后端与前颌骨大致平齐。额骨幼体平坦,成体前部亦平坦,但后部参与形成矢状脊。枕骨成体比幼体要倾斜得多,且更平坦,成截切面状;枕骨颗2个。眶下孔下缘成直线状,宽度大于高度。颧弓前部窄,后部宽。门齿孔较小。听泡扁平;外耳道位于鳞骨颧突与人字脊之间。下颌骨角突不发达,仅为1个不大的钝圆形突起。下门齿末端形成的突起极高。

牙齿

牙齿上门齿粗大,近乎与上颌垂直,不向前方倾斜。上臼齿列向后外倾斜。上颌第1臼齿较第2臼齿小得多,且较低。在幼体可以清楚地看到臼齿的两侧均有向齿中折入的珐琅质褶皱,但成体由于珐琅质磨损,咀嚼面上形成孤立的岛状或半岛状齿环,甚至有些个体的内侧褶或外侧褶也很不明显。上颌第1臼齿有4~5个齿根。下门齿亦粗大,向前倾斜,整个牙体呈弓形。下颌第1臼齿较小,多呈三角形,稍向内倾斜,有3~4个齿根。下颌第2臼齿和第3臼齿较大,向前内侧倾斜,咀嚼面与上臼齿情况相似。

栖息环境

中华竹鼠多栖于山坡,在秦岭地区常栖于海拔1000m以上的中山阔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带,林下多生有竹类植物,或直接栖于竹林。

生活习性

活动

竹鼠以四肢和借助牙齿挖洞,有较强的挖掘洞穴的能力。营穴居生活,昼伏夜出,性喜在安静、清洁、干燥、光线适宜、空气新鲜的环境中生活。性情温驯,公母形影不离,抗逆性强,生活的温度适宜在8~40℃,最适温度在11.7~28.5℃。

食性

中华竹鼠是植食性动物,可摄取各类竹子、甘蔗、玉米等的根茎及草根植物的种子和果实为食。缺食的时候也危害庄稼。

洞穴

中华竹鼠的洞道非常复杂,成年者的洞道较幼年者更甚。猎人常根据粪便、足迹和洞的大小以及洞道的复杂程度来判断竹鼠的大小。洞道一般包括土丘与洞口、取食道、窝巢和避难洞。

摄食

在野外竹鼠的洞口周围总有它咬断的竹子的痕迹,说明竹鼠常常出洞,将竹子从接近地面处咬断,然后将竹秆连同端部枝叶一同拖进洞内。给竹鼠一根较长的竹子,它先用门齿将其咬断成几节,然后两前指掌抱住啃食。咬断竹子靠门齿切割,上门齿为不动点,下门齿向一个方向反复切割,直至咬断竹子;如果咬切不断,会将上、下门齿快速相互摩擦,之后再咬切竹子。啃食竹节时,用前指掌一上一下握住竹节,头微偏侧,上门齿仍为不动点,下门齿由下而上不断反复刮啮十多次,同时发出快速牙齿碰击声,之后,则是快速咀嚼,如此反复的啃食竹节。在啃食的过程中,也会出现磨牙行为。

分布范围

中华竹鼠主要分布在中国。见于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湖北、甘肃和陕西南部,安徽大别山和浙江南部的泰顺也有分布。国外分布在缅甸北部。

繁殖

中华竹鼠每只母鼠每年可产仔3~4胎,每胎2~6只。多者可达8只以上。野生竹鼠在7—8个月达性成熟,人工饲养竹鼠4—5个月性成熟。由于竹鼠具有刺激排卵的特点,所以繁殖必须复配2—3天才能提高受孕率。配种时间夏秋两季一般在上午8—10时和傍晚6—9时,冬春两季一般在上午6—9时和下午2—4时最为适宜。

怀孕期一般为2个月左右。母竹鼠分娩后,12—36小时就可与公竹鼠交配,且受孕率比较高。正常情况下哺乳期40多天左右母鼠又开始发情。产仔时母鼠不能受到惊吓,否则母鼠将不会喂养自己的幼仔。

经济价值

营养价值

竹鼠肉质细腻精瘦,鲜美可口,为野味上品,是一种高营养价值、低脂肪、低胆固醇的肉类食品。竹鼠肉的营养成分测定,它含有粗蛋白质57.78%,粗脂粉20.54%,炭份17.36%,粗纤维0.84%,水分3.84%,还富含P、Ca、维生素E及氨基酸,其中赖氨酸、亮氨酸、蛋氨酸的含量,比鸡、鸭、鹅、猪、牛、羊、鱼、虾、蟹都高。

药用功效

竹鼠可以入药治病。《本草纲目》中称,竹鼠有“调经、护发、补血益气、滋阴壮阳”等特殊疗效。现代医学也证明,竹鼠肉能够促进人体白血球和毛发生长,增强肝功能和防止血管硬化等功效。尤其是竹鼠肉富含胶原蛋白。从竹鼠肉中摄取胶原蛋白,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功能,降低细胞可塑性的衰退,增强肌肤弹性,防止皮肤干燥、萎缩、皱等,改善肌体各脏器的生理功能,抗衰防老。

竹鼠的肝、胆、肉、骨头可直接入药,治体虚怕冷、腰椎寒痛、阳痿早泄、产后病后体弱、神经衰弱、失眠、关节筋骨疼痛等。

利用竹鼠的骨和血制成药酒,用来治疗风湿、支气管炎、哮喘和糖尿病等。经常服用能增强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它的油脂能防蚊虫叮咬,治疗烧伤和烫伤,美容等。还有养殖竹鼠可为研制新药提供药用基质和原料。

竹鼠肉是一种有益健康和美容的滋补品。

商业价值

竹鼠皮毛细软,毛绒丰足、色泽光润、板质良好,是制裘原料皮。中华竹鼠皮毛细软,底绒厚、是制裘衣、皮领、帽子的上等原料。尤其板皮是制上等皮革、鞋的好原料。竹鼠须是制作毛笔的高档原料。由于竹鼠集毛皮、肉、药、观赏于一身,因此在国内外市场上一直畅销不衰,其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是出口创汇的高档商品。

饲养管理

饲养场地和设备

竹鼠的繁殖、毛皮质量和卫生防疫等的关系十分密切,根据竹鼠的生活习性,竹鼠的饲养场地应选择在远离人群,地势较高、干燥、排水良好、背风向阳、安静清洁、空气新鲜的地方,并要远离喧闹的公路、机房、厕所、垃圾堆、污水及家禽饲养场地等。鼠舍应坐北朝南。

少量饲养竹鼠可用铁桶或大水缸,桶底或缸底垫土即可。成批量喂养可用空闲的房舍,据房舍的高矮、大小用铁笼重叠饲养。铁笼规格为90厘米×60厘米×30厘米,分为3格,上面或前面开门都可以。也可池养,用砖砌成规格为60厘米×40厘米×25厘米饲养格,一格放一对竹鼠。池底内表面用水泥抹光滑,底面也用水泥抹平,以防止竹鼠打洞逃跑。同时在建设鼠舍时留有竹鼠活动的空间。

饲养方法

初次饲养,适宜用驯化的竹鼠为种源。作为种源竹鼠应体壮无病,无外伤。野生竹鼠对当地饲养环境适应很快,繁殖率很高,一只母鼠最多可产仔4~6只,且成活率较高,也可作为种源。

人工饲养时,根据当地植物资源情况和季节不同,可以喂竹鼠甘蔗、竹片、竹根、玉米茎(玉米)、红薯、草根等。为了加速竹鼠的成长速度,也可喂混合饲料。根据竹鼠的生活习性,应采取白天少喂晚上多投食的方法,同时采取青饲料和混合饲料混合喂养。

鼠舍温度要保持相对稳定,冬季为7~10℃,夏季应在27℃以下,超过32℃应采取降温的措施。鼠舍地面要求干燥、无积水,室内相对湿度要保持在50~60%左右。

饲料要分批投喂,少喂勤添,忌喂水。吃不完的饲料要及时清除,同时要注意保持鼠舍的清洁。

配种要根据竹鼠的发情期来进行,人工配种一般采用一公一母豢养自行交配。由于竹鼠有血配习性,即产仔后12—36小时与公鼠交配,利用这一习性可提高母鼠的受孕率。

疾病防治

竹鼠抗病力强,极少生病。但因饲料、管理、卫生等诸方面原因,可引发以下常见疾病:

便秘:症状竹鼠减食,排粪量少,粪干细小,常伴有高烧,严重时拒食,精神不振,消瘦。治疗可灌服少量的植物油。

腹泻:症状为拉稀,表现头下曲,行动迟缓,严重可导致竹鼠死亡。治疗可用磺胺类药或土霉素,同时注意饮食。

气胀病:此病常见于幼鼠,症状表现为胃部膨胀,萎靡不振。可用磺胺类药或消化类药。同时促使竹鼠运动,让其自行恢复。

感冒:气温突然下降或窝室潮湿、体质弱等因素引起,对病鼠可内服阿斯匹林,每次半片,幼鼠减半。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