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鸟龙

中国鸟龙

驰龙科恐龙
中国鸟龙(属名:Sinornithosaurus,意为“中国的鸟蜥蜴”),是种驰龙科的有羽毛恐龙,化石发现于中国的义县组,年代为下白垩纪的中巴列姆阶。中国鸟龙是第五个被发现的有羽毛恐龙,并且在1999年被发现时,是有羽毛恐龙中最接近鸟类的一种。2009年12月22日,美国科学家发现了世界上第一种能够分泌毒液的恐龙——中国鸟龙,其生活在距今1.25亿年前。它能像今天的毒蛇那样,将毒牙中的毒液注入猎物体内,从而有效麻痹猎物。
  • 中文名:
  • 外文名:
  • 别名:
  • 中文学名:中国鸟龙
  • 二名法:sinornithosaurus
  • 界:动物界
  • 门:脊索动物门
  • 纲:蜥形纲
  • 目:蜥臀目
  • 亚目:兽脚亚目
  • 科:驰龙科
  • 属:中国鸟龙属
  • 分布:中国辽宁

其他资料

发音(pronounced):sine-oh-sawr-op-ter-iks

含义(meaning):来自中国的像鸟的恐龙

模式种(type species): s. millenii 千禧中国鸟龙

时代(period):白垩纪早期 middle barremian

食性(diet):肉食

典型状态(length up to):长1米【亚成年】

发现者(discoverer):xu, wang & wu, 1999

命名者(first described):xu, wang & wu, 1999

发现

中国鸟龙是由北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汪筱林、吴肖春等人发现于中国辽宁省的义县组。化石几乎完整,并拥有羽毛痕迹。除了中国鸟龙以外,义县组还发现了四种有羽毛恐龙:原始祖鸟、中华龙鸟、羽龙、以及北票龙。

中国鸟龙的正模标本(编号IVPP V12811)目前存放在中国北京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第二个标本(编号NGMC-91)可能是个幼年的中国鸟龙。在2001年,季强等人勉强地替NGMC-91化石标名,因为该标本的状态虽然相当完好,但是在分开石块时,几乎所有的骨头都散开了,只能辨认出石块上的骨头轮廓。这使科学家难以辨认该化石的特征,无法确定它们的归类。这个编号NGMC-91的标本又俗称“Dave”,发现于中国辽宁省凌源市,与模式标本的发现地相距130公里,目前存放在中国地质博物馆。另外,在“Dave”的脚部附近,发现了一种鱼类-狼鳍鱼的化石。

徐星等人叙述了中国鸟龙,并提出种系发生学的研究,认为它们是种原始的驰龙科动物。徐星也提出它们的头部与肩膀非常类似始祖鸟与其他鸟翼类。这两个特征可证实最早期的驰龙类较像鸟类,而较不像晚期的驰龙类。这个演化时序上的矛盾,质疑了鸟类演化自恐龙的理论。

该化石距今约1.6亿年,较之以往世界最早的“带毛恐龙”――在辽西“热河生物群”发现的“中华龙鸟”的时代要早约2000-3000万年,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长有羽毛的物种。

生物特征

中国鸟龙有火鸡般大小,身上可能长有羽毛,生活于现在的中国东北一带的森林中,与《侏罗纪公园》中描述的另一种恐龙速龙,同属驰龙科家族。据美国堪萨斯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与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古生物学家戴维-伯纳姆(David Burnham)介绍,像鸟一样的中国鸟龙可能利用其略长的牙齿,咬住史前鸟类,与后毒牙蛇和某些蜥蜴一样,中国鸟龙的毒液或许并不致命,只能让猎物瞬间处于一种休克状态,这样,它们就可以不紧不慢地美美吃上一顿。

在中国鸟龙的标本周围岩石都发现了羽毛的痕迹。这些羽毛痕迹由丝状物所构成,并具有两个特征显示它们是早期的羽毛。第一,数个丝状物聚合成一丛,类似羽毛的结构。第二,一排羽毛聚合成一个羽轴,类似正常鸟类的羽毛结构。然而,中国鸟龙的羽毛并没有现代鸟类羽毛所具有的次要分支与小型羽支,这些特征可形成现代鸟类的分散羽片。除了羽毛以外,中国鸟龙可以拍打它们的手臂,它们是最早发现拥有类似鸟类肩带的恐龙之一。中国鸟龙也拥有类似鸟类的骨盆与后肢,以及非常长的手臂。“Dave”(编号NGMC-91)的羽毛覆盖了整副身体,包含了眼睛前方的头部、颈部、前肢、大腿,尾巴末端则有菱形羽块,类似始祖鸟。

分类

中国鸟龙属于驰龙科,驰龙科是一群敏捷的肉食性恐龙,拥有镰刀状的第二趾爪,也包括恐爪龙与犹他盗龙等成员。中国鸟龙生存于下白垩纪的巴列姆阶,约1亿2500万年前,使它们成为最早、最原始的驰龙科恐龙之一。中国鸟龙身上的羽毛,显示较晚期的驰龙科可能也拥有羽毛,而非鳞片或简易原始羽毛。

中国鸟龙目前已拥有至少两个种。模式种是千禧中国鸟龙(S. millenii),是在1999年被叙述。第二个种是郝氏中国鸟龙(S. haoiana),是在2004年所叙述,与千禧中国鸟龙的差异在于头颅骨与臀部的特征。一个昵称为“Dave”的手盗龙类标本(编号NGMC 91),其保存状态极好,可能代表中国鸟龙的第三个种,或是幼年个体。

生物学意义

1999年9月中国学者徐星、汪筱林和吴肖春在《nature》上报道了发现于辽西的中国鸟龙(sinornithosaurus)(xu et al.,1999)。从根本上说,鸟类恐龙起源说的复活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驰龙类恐龙骨骼形态的研究基础上。然而,由于材料的局限性,过去对于驰龙类解剖结构实际上存在着很多误解。相应地,这一假说在某些方面遭到了反对派的攻击。中国鸟龙在分类上属于兽脚亚目的驰龙科,它的发现为详细研究驰龙类恐龙的解剖结构提供了可能,初步的研究表明驰龙类在形态上已经非常接近早期鸟类。以中国鸟龙为代表的驰龙类的头后骨骼形态已经与大多数恐龙很不相同,具有许多早期鸟类的特征,它的肩带结构与世界上最早的鸟类——发现于德国的始祖鸟几乎没有区别。尽管中国鸟龙并不能飞行,但是它在结构上产生了一系列适应飞行的变化,骨骼系统已经完全具备了拍打式飞行的要求,是一种典型的预进化模式。中国鸟龙的发现为兽脚类恐龙向鸟类演化提供了最具说服力的证据之一,并且为一些重要形态特征的演化提供了连接的环节,使得我们对于鸟类起源的理解更加深入。下图为千禧中国鸟龙正模标本。中国鸟龙的前肢已经不再像多数兽脚类恐龙一样向前腹向伸展,而是像鸟类的翅膀一样向上向侧面伸展。这一转化为鸟类飞行的起源在骨骼结构上打下了基础。

中国鸟龙的发现支持了鸟类飞行的“从地面起飞”理论。而“从树上滑翔”理论则假设鸟类是从树栖恐龙演化而来,这些树栖恐龙从树枝间滑翔移动。另一方面,“从地面起飞”理论则假设鸟类从奔跑恐龙演化而来,这些奔跑恐龙的羽毛具有隔热作用,或是求偶的展示物。然而,四翼恐龙小盗龙的发现,显示原本的鸟类演化理论过度单纯化,不同的近鸟类恐龙同时发展出“从地面起飞”与“从树上滑翔”的演化模式,并各自拥有相对应的生活方式。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