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馆

中国馆

中国上海世博会展馆
中国馆是世博园区中国馆区最重要的场馆项目之一,是上海世博会中永久保留的展馆,该馆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系统地展示以“和谐”为核心的中华智慧。中国馆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东道国展馆,位于世博园区南北、东西轴线交汇处的核心地段,东接云台路,南邻南环路,北靠北环路,西依上南路,轨道8号线在基地西南角地下穿过。中国馆将向世界展现中国的形象,让世界更直观地了解中国。两个展馆可以同时宽松地容纳7000名观众。世博会结束后,更名为中华艺术宫(位于上海地铁8号线中华艺术宫站)。
  • 中文名: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
  • 外文名:
  • 地理位置:上海市浦东新区上南路205号
  • 占地面积:15000
  • 开放时间:
  • 组织机构:世博会
  • 展馆主题:东方之冠,鼎盛中华
  • 造型亮点: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
  • 竣工时间:2010年2月8日
  • 设计者:何镜堂

展馆简介

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形成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通过层层出挑的外观体现“体承天地、制鉴古今、道法自然”,展示出庄重、祥和的国家形象。

黄浦江畔将耸立起一座高63米、凝聚中国气韵的宏伟建筑,这就是被称为“东方之冠”的中国2012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中国馆。该馆将通过层层出挑的构造方式,体现“体承天地、制鉴古今、道法自然”的中国哲学。

作为上海世博会永久性场馆之一,中国馆将是世博会园区的点睛之笔,位于世博会园区浦东区域的中心位置,东接云台路,南邻南环路,北靠北环路,西依上南路,总用地面积6.52公顷,轨道交通8号线从其地下穿过,预计总投资约15亿元。中国馆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东道国展馆,2009年6月22日,中国馆正式通电 。

展馆构成

国家馆为天地区馆为地

世博集团董事长戴柳介绍说,中国馆区由国家馆、地区馆、港澳台馆等三个部分组成,设计充分展现了庄重、祥和的中国国家形象以及中国地域、文化特征。

其中,坐北朝南的国家馆高约63米,由96根梁支撑,建筑面积约27000平方米;地区馆高13米,建筑面积约45000平方米;港澳台馆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

国家馆和地区馆的组成体现了东方哲学对“天”“地”关系的理解。国家馆为“天”,以63米的绝对高度居中升起,外形如同古代冠盖,层叠出挑,像一个斗拱,并采用了中国红,在黄浦江两岸的现代建筑中异常醒目。

地区馆为“地”,平坦卧于国家馆基下,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亲民的城市广场。地区馆四面以台阶步道、园林小品巧妙衔接,屋顶可以会聚四面游客。

戴柳说,国家馆采用了层层叠起的设计方法,分别由中国馆广场、城市广场和景观广场作为衔接,“不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且国家馆的斗冠造型将成为浦江之滨又一标志性城市景观。”

展馆特色

气韵:“叠篆文字”表现中华

除国家馆的“斗冠”造型整合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要素外,地区馆的设计也极富中国气韵,借鉴了很多中国古代传统元素。

据戴柳介绍,地区馆以“叠篆文字”传达出中华人文历史地理信息。在地区馆最外侧的环廊立面上,将用叠篆文字印出中国传统朝代名称的34字,象征中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而环廊中供参观者停留休憩的设施表面,将镌刻各省、市、区名称34字,象征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团结共同进取。

功能:中国馆是“百姓乐园”

中国馆预计于2009年10月总体竣工,而在世博会后,中国国家馆将作为我国中华历史文化艺术的展示基地;中国地区馆将转型为标准展览场馆,与周边的世博轴、世博中心、主题馆、演艺中心和星级酒店等,共同打造以会议、展览、旅游、活动和住宿为主要功能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戴柳说,世博会结束后,中国馆将最大限度地面向上海市民和各地游客开放,“所以,我想市民大可不必担心这里是不是要花钱,这里本身就是我们老百姓的乐园。”

节能:特殊“外衣”储存阳光点亮夜晚

在遴选中国馆设计方案时,已经将节能环保作为重要标准之一,中国馆将比国家规范节能近10%。

首先,在建筑体形设计层面,国家馆层层出挑的“斗冠”造型,在夏季,上层为下层自然遮挡阳光,窗户都可以开启。而在国家馆顶层,还将有一定面积的植被,起到隔热保温的作用。

此外,地区馆外廊虽然为半室外玻璃廊,但将通过被动式节能技术,提供冬季保温和夏季拔风的效果。地方馆外墙面将选用可利用太阳能的合成材料,通过吸收光能发电,点亮晚上的LED节能照明光。

在景观设计方面,地区馆南侧大台阶水景观和南面的园林设计中,将会引入小规模人工湿地技术,可实现循环自洁,成为生态化景观。

展馆规模

中国馆由国家馆、地区馆和港澳台馆三个部分组成。

国家馆高63米,架空层高33米,架空平台高9米,上部最大边长为138米乘以138米,下部四个立柱外边距离70.2米,建筑面积约为2.7万平方米。

地区馆高13米,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

港澳台馆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

地区馆和港澳台馆将为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提供展览场所,展示中国多民族的风采及城市变迁。中国馆将向世界展现中国的形象,让世界更直观地了解中国。两个展馆可以同时宽松地容纳7000名观众。

展馆构思

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形成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除国家馆的“斗冠”造型整合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要素外,地区馆的设计也极富中国气韵,借鉴了很多中国古代传统元素。地区馆以“叠篆文字”传达出中华人文历史地理信息。在地区馆最外侧的环廊立面上,将用叠篆文字印出中国传统朝代名称的34字,象征中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而环廊中供参观者停留休憩的设施表面,将镌刻各省、市、区名称34字,象征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团结共同进取。

展馆科技

中国馆的设计引入了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使它符合环保节能的理念。四根立柱下面的大厅是东西南北皆可通风的空间,在四季分明的上海,无论展会期间各种气候如约而至,让观众都能感到有一股股与人体相宜的气流在抚摸自己的肌肤。

新式装备

上海浦东展览馆举行的“2009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上,几张为世博中国馆公共休闲空间设计的神奇座椅将与参观者互动。同时,一批与世博会有关的作品也将展出,其中包括世博会瑞士馆的模型、世博立体投影动画等。

据了解,此次展出的由上海交大研制的世博中国馆公共休闲空间座椅装置设计已经被列入世博会备选方案之一。当参观者坐下后,这种座椅下设置的传感器就会触发与之相连的电脑,通过投影仪将动画投射在画纸上。与此同时,座椅前桌上放置的印章将发出亮光,参观者可以使用其与动画中的元素互动。

节能减耗

作为东道国的国家馆,中国馆的设计理念不仅体现世博会的主题,也考虑到环保问题。设计师何镜堂院士表示:“我们在设计中国馆时极度重视环境与能源问题,有一套完整的环境保护与能源节约策略体系,旨在以建筑表述‘环境宣言’。”作为上海世博会的“绿色地标”,中国馆在古典大气的外部造型下,隐藏着许多环保新技术。而这些技术都是以“节能”二字为核心要求。

绿色材料

为顺应世界潮流,承接时代精神,中国馆的设计引入了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使它符合环保节能的理念。

挑出层如此宽阔的建筑本身就是对力学和材料学的有力挑战,难度自不待说。四根立柱下面的大厅是东西南北皆可通风的空间,在四季分明的上海,无论展会期间各种气候如约而至,让观众都能感到有一股股与人体相宜的气流在抚摸自己的肌肤。

外墙材料为无放射、无污染的绿色产品,比如所有的门窗都采用LOM-E玻璃,不仅反射热量,降低能耗,还可能会喷涂一种涂料,将阳光转化为电能并储存起来,为建筑外墙照明提供能量。

地区馆平台上厚达1.5米的覆土层,可为展馆节省10%以上的能耗。

国家馆顶上的观景台也可能引进最先进的太阳能薄膜,储藏阳光并转化为电能。顶层还有雨水收集系统,雨水净化用于冲洗卫生间和车辆。

主体建筑的挑出层,构成了自遮阳体型,已经为下层空间遮阴节能了。所有管线甚至地铁通风口都被巧妙地隐藏在建筑体内。

通信技术

中国电信上海公司在固网全球眼的基础上,与中国电信集团、研究院等部门,不断探索、勇于攻关,终于推出了电信无线全球眼这项信息服务。以往的全球眼的监控设备,需要布线连接到网络。而在上海世博会工地,很多场合布线非常困难。有了“电信无线全球眼”,现在只要有电源,就可以通过监控点的CDMA无线发射装置,将监控的视频、图像等源源不断地发往中心存储平台。用户可以方便地通过电脑、手机、PDA等各种终端进行查看,有力地保障了世博场馆建筑的施工安全。

在世博展会期间,安装在移动巡逻车上的CDMA无线发身装置,可以非常灵活地对所经路段和车辆进行监控和检测,如果发生情况,就会触发车内的报警装置,第一时间做好应急处理。

在展厅、博物馆等地安装了电信无线全球眼后,一方面可以省却比较烦杂的线路;另一方面,无线全球眼中的“可疑人员进入虚拟线”、“遗留物检测”等功能,会大大提升展厅的安全防卫等级,给游客创造一个安全、放心的参观环境。同时,可以对相关的展台进行人数统计,为展厅布置、展品的调整提供量化的数据支撑。

在世博的公区服务区域,无线全球眼,更可以大显神通,“可疑人员在特定场合逗留”、“行为分析”、“移动目标检测”等功能,可以让正常的监控工作,提升一个台阶,让监控更量化、更科学、更多样化。比如,当一个人在ATM旁踱来踱去,电脑就会在众多的轨迹中将这个在原地划圈或划固定轨迹的人锁定,并把他的图像切换至监控平台。安装在入口处的无线全球眼,可以通过“面部识别”的功能,来从7000万的人流中进行数据分析,在逃、嫌疑人等妨碍公区安全的人员,都可能在面部识别给“挑”出来。

展馆象征

中国馆运用立体构成手法对传统元素进行开创性的演绎,它的建筑语言简练而直率,传统建筑构件的繁复度大大降低。直线条构成了平衡与稳重,四柱之中的空间感增加了通透。挑空33米形成的巨大空间,增加了建筑的通透感和公共性、开放性,与广场的联接又增强了它的平民化。层层叠加、向上展开的倒金字塔型有一种振翅飞翔、御风而上的动感,使这个建筑具有很强的标志性和不同凡响的外观,并予人超时空的想象。它的立面也是很丰富的,多层次的,也为光与影的变化、与大自然的对话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在外观上,它通体披一层鲜亮的红色,予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广阔的园区里非常醒目,远远望去,它有一种坚固而空灵的雕塑感。外墙参照了故宫外墙的颜色。上层建筑的贴面可以是轻质金属,也可以是轻质陶瓷。柱子是钢筋水泥的。

展示主题

中国国家馆分为四个部分,分别展示城市发展的某个角度或某个侧面,重点(但不限于)表现某个智慧。

生命之光

展示主线:

中华民族的生存环境与其他民族相比,并不是最好的,甚至是很艰苦的,既有比较恶劣的自然环境,也有强权统治、外族入侵等因素。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勇于克服困难,自尊自强,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中国城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显得尤为突出。比如在艰苦的自然条件下建城集居,战乱后迅速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移民进城后艰苦创业,为城市发展作出贡献等等。

不少古城,历经天灾人祸、世事变迁,却能够从灾难中重生,衰败中复兴,历经千年,至今熠熠生辉。这个部分通过中国城市的诞生、发展、困境、再生,展示中国城市一脉相承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百折不挠的生命意志,求新图变的创新精神,表现中国城市的奋勇前进、持续发展。

展示内容举例:

1、传承历史的千年古城(如洛阳、西安、北京、曲阜等)。

2、百折不挠的城市再生(如水患后重生的开封、战火后重建的成都、地震后崛起的唐山等)。

3、求新图变的城市变革(如通商变化后的口岸城市上海、中国第一个特区深圳等)。

自然之美

展示主线:

城市建设与自然息息相关。不同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不同的城市风貌,丰富的自然资源赋予了城市快速发展的潜质。但是在城市的建设、管理、生活、发展中,人类如果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而过度开发与利用自然,会导致环境污染、民族矛盾、社会冲突等恶劣后果。

中华文化中有一种独特的宇宙观,即把人看成自然的一部分,尊重自然的规律,向自然学习,讲究与万物的共生。按照这样的思想,在城市规划中注重考察自然环境,顺应自然;在城市营建中巧借自然,吸取自然的睿智,与自然相协调,形成了各有千秋的宜居住宅;在城市扩展中重视资源的平衡利用,努力保持与环境的良好关系。在人类日益重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今天,“师法自然”作为中华文化中的古老智慧,被赋予新的内涵,表现出对城市发展的重要价值。

这部分通过中国城市中的规划与营建、自然资源的利用、生态环境的营造;展示中国城市师法自然、因地制宜的特质。

展示内容举例:

1、规划(如沿河规划、依山而建,不同地域的城市因循自然、因地制宜,创造了大江南北各具特色的城市风貌。)

2、园林(如园林建筑的建造技术、空间布局、色彩质感、装修装饰、家具陈列、庭院环境等。)

3、民居(如京津四合院、晋商大院、徽派建筑、上海石库门、华南包括台湾地区民居的建筑风格和营建技术等。)

生活之乐

展示主线:

和各国城市一样,中国城市也由南来北往的移民构成。这些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居住在同一个城市里,小到个人矛盾,大到文明冲突,都日益成为城市文化生活中的棘手问题。今天,随着快速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中国社会面临着更广泛、更深层面的多元社会挑战。

中华文化特别强调多元和谐,强调君子之间的“和而不同”。中国城市中,民族众多、宗教多元,但不同民族、宗教都彼此尊重、共同发展,在同一个城市中传承自己的习俗,演绎自己的文化,促成中国城市文化的丰富多彩。这种理念还特别表现在家庭生活、社区邻里之间,中国人口众多、人际复杂,但中国人将家庭的亲情人伦之爱推己及人,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既尊重个体,又包容不同。因此,“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是多元化背景下的中国的多元社会得以绵延千年的动力之一。

这个部分通过中国城市的多元文化和多彩生活,展示中国城市文化生活的多元性和互补性。

展示内容举例:

1、多宗教并存(如不少城市里,不同宗教场所并存。)

2、民族风采(如56个民族的服饰、习俗、语言、艺术、饮食、居住等。)

3、市井生活(如以《清明上河图》、《姑苏繁华图》等为参考背景,表现自古至今的城市平民生活。)

文明之脉

展示主线:

中华文化有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极其丰富的内涵,对延续千年历史,维护万里疆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世界文明产生很深远的影响。中华文化的伟大,来自于它本身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在保持文化个性的基础上,对各种异质文化兼收并蓄,善于消化,使其融合成中华文化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之所以能够包容,是因为中华民族的厚德品行,能以天广地厚的胸襟接纳一切。

这种厚德在城市里表现特别典型。自古以来,中国城市就是各种宗教、习俗、文艺等融合的场所。以“厚德载物”为价值观的城市精神,催生了各类杰出人物,演变出各种理论思想和物质精品。进入近现代,随着中外交流、改革开放,中国以城市为载体,吸纳了大量的外来文化元素,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

这个部分通过璀璨辉煌的城市文明成果,展现中华城市自由宽容的品质,反映“厚德载物、有容乃大”的中华智慧。

展示内容举例:

1、杰出人物(如影响中国社会的若干思想家、历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等。)

2、礼仪思想(如成语故事中表现的、影响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品行道德。)

3、开放交融(如胡服骑射、丝绸之路,改革开放等历史事实。)

展示方案

方案总设计师、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接受记者专访,细数有“东方之冠”之称的中国馆展示方案的策划思路与亮点。

国宝级文物将现身

百米墙面重现《清明上河图》,在中国馆最核心、也是最高的49米层展区北面,100米长的整面墙都将被放大了数百倍的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覆盖。

潘公凯介绍,“这是一种投影形式的多媒体展示,让大家感受到千年前的城市已经那么好玩,那么有意思。”据透露,投影版《清明上河图》画面中的几百名人物,或许都能走动或做出动作,变得更加栩栩如生。

而国宝《清明上河图》原件,也将出现在世博期间的中国馆。“《清明上河图》有多个版本,除了北京故宫的版本,我们希望能多一点版本,比如台北故宫所藏的版本,正在联系商榷。”出于文物保护的需要,中国馆可能只在部分时间展出《清明上河图》原件。

穷尽现有高科技手段

45分钟体验五千年文明精华,潘公凯为参观者勾勒出中国馆的参观路线图。

从电影院出来后,人们将回溯历史,从中国最早的模块状城市发展规划遗迹开始,再用放大了数百倍的《清明上河图》来反映当年汴京的繁华。“之后,从历史转向现代,在‘绿色城市’展区,用一种抽象的树来表现绿色的环境。”潘公凯透露,“四大发明”等跟城市发展有关的文物,也将出现在中国馆。

中国馆41米层是名为“智慧之旅”的体验展区。“我们希望在中间层,突出一种诗意梦幻的舞台效果,让观众既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又能体会到中国古代建筑的智慧。”

最后,参观者将来到33米层的功能展区,名为“绽放的城市”。这3400平方米的空间将尽量安排得简洁、高雅、现代。以白色为基调,营造充满未来感的舒展空间,展现中国人依赖生活的智慧,来给出未来城市发展的中国式答案。从现代、到古代、再到未来,中国馆将上下五千年的精彩浓缩呈现,整个参观过程约需45分钟。

观众容量面临挑战

有望闭幕后长时间开放,由于中国馆所有观众都得通过垂直电梯进馆,而馆内面积有限,三层加起来约1.5万平方米,满足预测的平均每天40万、高峰期60万的观众流量显然困难。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国家馆“四条腿”里面的电梯比较小,全天只能运送5万人。上下都得靠电梯,我们必须保证里面的人流非常流畅,不能停下来。

世博会组织者表示,正在研究相应的应对措施与解决方案,比如,运营中采取特殊措施,中国馆是不是可以延长开放时间?在世博会闭幕后是不是还可以将其保留相当长一段时间?此外,中国馆还将采用预约方式来防止观众排队时间过长。

建设进程

征集

由建设部、中国建筑学会和上海世博集团共同主持召开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项目建筑方案”全球征集公告发布会于2007年4月25日在上海世博集团会议厅隆重举行,海内外40余家著名设计企业的100多位专家等应邀出席。建设部副部长黄卫在会上致辞并郑重宣布,世博会中国馆设计方案正式开始向全球华人公开征集。

该征集活动自2007年4月25日开始,至2007年6月15日24时截止,组委会共收到合格的应征方案344个,方案来自中国大陆、港台和欧美各地,体现了世界华人参与世博设计的主旨。

2007年7月4日,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全球华人方案征集结果公布,8个方案从344个应征作品中被选中,进入法定招标程序。入选作品并未同时对外公布。

定案

在国家建设部、中国建筑学会和上海世博局的指导下,上海世博(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中国馆业主单位,于2007年4月25日向全球华人发出征集设计方案的强烈信号。

在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内,收到344件方案。最终在多位中科院院士、建筑学家的主持下进行两轮评审,确定8件方案入围。然后又围绕“唯一性、标志性、地域性和时代性”标准,进行最后一轮评审。

通过投票表决,确定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的“东方之冠”方案、清华安地建筑设计公司和上海建筑设计院的“叠篆”方案、北京市建筑设计院的“龙”方案胜出。

9月初,对3个方案进行整合深化。光是部级领导参加的讨论会就召开了20多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有过3次讨论,最终确定了现在这个建筑形态。世博集团董事长戴柳对本刊记者反复强调一点:“这是领导、专家、民众以及外国同行智慧的结晶。”

开工

2007年12月18日上午9时58分,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核心建筑之一——中国馆正式开工,标志着上海世博会园区建设的核心工程已经全面启动。

上海世博会组委会第一副主任委员、执委会主任、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宣布中国馆开工。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副主任委员、执委会执行主任、中国贸促会会长万季飞,上海世博会执委会常务副主任、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杨雄分别致辞。

建设

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简称上海世博会)海报,让无数人认识了中国馆——大红的外表,巍峨的斗拱,就像矗立于高天厚土间的一位巨人。作为东道主展馆,中国馆已成为上海世博会的焦点展馆和象征之一。

经过16个月的紧张建设,高达69米的中国馆已完成土建,进入内部机电设备安装和外立面施工的新阶段。这意味着中国馆“走下”图画,开始接受万众的审视和检验。

封顶

2009年3月25日,上海世博会场馆建设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上海世博会执委会副主任周汉民透露,中国馆目前已经封顶,今年年底建设将全部完成。中国馆是上海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将永久地保存。

竣工

中国馆于2010年2月8日竣工。

场馆活动

端午节:智慧长河

端午佳节,世博网提供中国馆“智慧的长河”系列壁纸共有8幅,可供读者下载。本届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的“智慧的长河”展区采用国宝《清明上河图》作为核心展示素材,同时以多媒体技术将其放大、再现于长达128米的折幕上,并为其中的人物、车马、舟船一一赋予动态。观众步入其中,犹如回到宋代都市。而画前的那条由投影塑造的“汴河”,也宛如从历史中流淌而来,将中国城市发展的智慧传承至今。

国庆节:国家馆日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1周年之时,上海世博会将迎来中国国家馆日。馆日当天中国馆将被装点得更为庄严、华美,前来参观的观众也将获得和以往不同的精彩体验。 中国国家馆馆日是世博会重大专场活动之一。中国国家领导人和国展局秘书长等中外嘉宾届时将出席活动。馆日活动将于国庆节当天在世博园区的世博中心举行,主要包括官方仪式、巡馆及文艺晚会等几个部分。

官方仪式将于当天10时30分在世博中心中央大厅(绿厅)启动,中外贵宾共约700人参加。中央电视台将向全球直播仪式实况。随后,馆日代表团将参观中国国家馆和省区市联合馆。

中国国家馆日文艺晚会将在世博中心红厅举行。整台晚会由9个节目组成,演出时间约60分钟,将由央视全球直播。上海世博局副局长胡劲军透露,庆典广场音乐喷泉二期工程将于2010年10月1日完成并全新亮相。

另据中国馆常务副馆长钱之广介绍,馆日当天早上8点,中国馆南广场前将举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开园之后,中国馆为入馆的普通参观者准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互动环节。在9米平台的排队等候区小舞台上,将有“馆日特别版”的文艺演出。在排队等候区的大屏幕上,当天还将推出两部专题短片。一部回顾中国馆从无到有的足迹;另一部则反映中国城市和中国人的精彩生活。

后续规划利用

中华艺术宫落户中国馆

中华艺术馆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将分别选址在世博浦东园区的中国馆、浦西园区的城市未来馆。至此,上海艺术博物馆系列将形成完整格局:上海博物馆展示古代艺术,中华艺术宫展示近现代艺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示当代艺术。

改建后的中华艺术宫将依托上海美术馆作为运营管理的主体,在原中国馆的基础上将展示面积扩大至7万平方米左右,预计2012年10月1日开馆试展。中华艺术宫将作为今后上海美术馆的永久场所,成为以中国近现代美术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交流为基本职能的综合性艺术博物馆。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