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储蓄

中国邮政储蓄

中国储蓄银行
我国邮政储蓄最早始办于1919年,民国末期陷于停顿。新中国成立后,人民银行于1951年委托邮政部门代理储蓄业务,1953年再次停办。1986年,为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国务院批准邮政部门恢复办理储蓄业务,并在原邮电部和各省(区、市)邮电管理局内设置了邮政储汇局,对邮政储蓄、汇兑等项金融业务进行管理。[1]
    中文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外文名:POSTAL SAVINGS BANK OF CHINA 别名:

中国邮政储蓄

20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支持下,各级邮政干部职工不懈努力,开展了积极有效的经营管理工作,使邮政储蓄在经营能力、服务水平、网络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发展。

简介

从管理模式和发展速度上看,20年来邮政储蓄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

从1986年到1989年的起步阶段。依托邮政的网络设施,邮政部门为人民银行代办储蓄业务,并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建立了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充实人员队伍,广大城乡居民开始认可和接受邮政储蓄。到1989年,邮政储蓄存款余额超过100亿元,市场占有率达到1.96%。

从1990年到1998年的平稳发展阶段。邮政储蓄由代办模式转变为自办模式,邮政储蓄资金全额转存人民银行,双方协商确定转存款利率。1995年储蓄余额突破1000亿元。

从1998年到2003年的快速提高阶段。邮电分营、邮政独立运行后,邮政储汇业务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邮政储蓄余额逐年攀升,成为邮政业务中规模最大、增长速度最快、贡献率最高的高效业务和支柱业务。

从2003年以来,以国家对邮政储蓄开始实行新老划段、新增资金自主运用的改革为标志,邮政储蓄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04年6月,邮政储蓄余额突破1万亿元大关。邮政储蓄由单纯的吸收存款,向资产、负债、中间业务全面、协调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为城乡居民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市场地位进一步巩固。

邮政部门拥有国内领先水平的邮政储蓄计算机实时交易系统、电子汇兑系统、代理保险实时出单系统和代理开放式基金交易系统,有力地支持了各项业务的经营管理。邮政金融的经营范围涉及本外币储蓄业务,由邮政储蓄延伸出的代理保险、代发工资、代理国债等中间业务,新兴发展的协议存款、债券交易等资金运用业务。截至2006年3月,全国邮政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48万亿元,占同期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9.7%,联网网点超过3.5万个。邮政汇兑业务年交易金额为2200亿元,邮政代理保险年均代收保费200亿元,邮政储蓄资金自主运用资产余额突破6000亿元,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安全性和收益性。

总结20年来邮政储蓄的成功实践和有益做法,我们形成了五点基本认识:一是要坚持以发展为中心,做大做强邮政储蓄业务,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二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产品创新,拓展服务范围,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三是要全力发挥中国邮政的信誉优势和网络资源优势,为邮政储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四是要加快信息化建设,从产品开发、销售、服务、会计核算等全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发挥科学技术对企业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五是要依法合规经营,提高风险管理水平,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社会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势头,我国的改革与开放继续走向深入,市场竞争将日益激烈,邮政储蓄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按照中国邮政总体战略部署和国家金融行业改革的方向,我们将进一步理顺邮政储蓄的运营模式,加快邮政金融信息化建设和产品创新,全面提高邮政储蓄的核心竞争能力。具体包括: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效益意识

市场经济条件下,良好的经济效益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一切经营管理工作的出发点。邮政储蓄要树立价值最大化理念,强化资本回报对经营管理的约束,努力调整业务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和盈利模式,从直接效益、综合效益、边际效益等层面来推进产品、客户、行业和区域结构调整,加快建立以结构调整和成本核算为基础的效益型增长方式,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重点业务、重点客户和重点项目,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二)加快业务发展,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一是提高负债业务管理水平,调整邮政储蓄存款的期限结构、客户结构和地域结构,提高活期存款比重,降低付息成本,继续发挥储蓄业务的基础性作用。二是全面整合结算业务,建设包括绿卡、储蓄异地交易、转账和汇兑在内的联通城乡、方便快捷的资金结算体系,发挥邮政金融网络覆盖面广、服务手段多样的特点。三是大力发展代理保险、代发工资、代收资费等中间业务,巩固市场份额,培育新的收入增长点。四是积极拓展资产运用业务,在做好银行间债券市场和协议存款工作的基础上,探索开办银团贷款、资产证券化产品、财政专项融资、信托产品、换汇投资等业务,为邮政金融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三)加强基础建设,塑造邮政储蓄的品牌形象

硬件设施建设、服务和宣传是关系邮政储蓄健康、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在邮政储蓄骨干网点建设的基础上,我们将努力建设一批城市精品网点,力争达到或接近当地同业最高水平。要加强市场营销工作,通过总部营销、专业营销等手段,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进一步规范流程和相关办法,全面提升邮政储蓄的市场形象。

(四)推进信息化建设,为邮政储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2006年,邮政储蓄重点将抓好邮政客户管理系统、ATM/POS/银联前置集中系统、电话银行系统“三大工程”的建设工作。要组织落实银联卡2.0版本改造切换上线工作,完成电子稽查系统的上线推广、金融业务柜员身份认证系统的上线工作。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邮政储蓄统一版本业务功能,实现邮政储汇业务会计集中统一处理和网点前端整合。要完成外币储蓄系统和国际电子汇兑系统对接工作,开办新的汇款业务。要积极着手个人信贷系统和邮政信用卡系统的研究论证,尽快完成工程建设前期准备工作。要完成灾难备份系统的建设,争取上半年完成储蓄系统数据异地备份,年底实现业务异地接管工作。同时,我们将继续开展“安全运行年活动”,进一步提高系统运维水平,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五)加强风险管理,保证邮政储蓄的平稳运营

要加快邮政储蓄风险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着重致力于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组织架构改革、制度流程完善、人员队伍建设等方面工作,初步建立覆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风险管理体制。要建立严格、合理的授权授信制度,提高风险技术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内部稽核监督体系,充实和加强内部稽核人员的数量和质量。要引入信息化技术手段,通过建设风险管理信息化系统,提高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

(六)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和企业文化建设,为邮政储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金融业是人才密集型行业,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走向深化的进程中,事业兴旺,人才为本。我们要重视培养、引进和储备专业人才队伍,逐步建立起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邮政储蓄人员队伍。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最主要内容之一,也是企业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邮政储蓄的企业文化建设要以经营管理为中心,在观念层次上,引进和培养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培育创新、学习、贡献等核心价值观念;在制度和行为层次上,要建立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企业风气。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