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

山东省威海市的国家一级博物馆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Museum Of Sino-Japanese War),位于山东省威海市刘公岛原北洋海军提督署内,创建于1985年,是以北洋海军和甲午战争为中心内容的纪念性博物馆,是中国近代海防设施中保存最完整、现存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文物遗址群。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总面积达十多万平方米,所辖北洋海军和甲午战争的历史遗迹28处,馆藏文物有历史照片1000多幅,北洋海军与甲午战争文物资料200多件,打捞舰船文物300多件。[2]1988年1月,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的28处北洋海军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中国首批一级博物馆。[1]
  • 中文名: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
  • 外文名:Museum Of Sino-Japanese War
  • 地理位置:山东省威海市刘公岛原北洋海军提督署内
  • 占地面积:
  • 类别:历史类博物馆
  • 开放时间:8:30-16:30(淡季);7:30-18:00(旺季)
  • 门票价格:免费
  • 竣工时间:1985年
  • 馆藏精品:济远舰双前主炮
  • 博物馆级别:中国国家一级博物馆

建设沿革

1985年3月21日,威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威海市北洋海军提督署文物管理所,隶属威海市(现环翠区)文化局。

1987年12月9日,威海市北洋海军提督署文物管理所上划为市直文化单位,隶属于威海市教育文化体育委员会,并挂牌威海市文物管理所。

1992年3月1日,威海市北洋海军提督署文物管理所划归威海市文化委员会。同年4月25日,威海市北洋海军提督署文物管理所更名为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

1994年,江泽民为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题写馆名。

2003年6月30日,威海市委市政府将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划归刘公岛管理委员会,仍为市直文化事业单位。

2009年9月,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更名为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

2022年5月,山东大学与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5月5日通过“云上签约”形式签署了《山东大学、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加强校馆协同融合、开展文物研究阐释与保护、优化拓展陈列展览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建筑格局

概述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总面积达十多万平方米,有陈列22个,室内陈列展示面积5000平方米,开放参观景点6处面积6万多平方米。

北洋海军提督署

北洋海军提督署是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的指挥中枢,是中国国内仅存的、保存完好的清代高级军事衙门,占地1.7万平方米。

北洋海军将士纪念馆

北洋海军将士纪念馆中有长达18.88米、寓意北洋海军1888年成军的北洋海军将士名录墙,铭刻着近600位北洋海军将士的姓名、职衔。

威海水师学堂

威海水师学堂建于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占地约20000平方米,现存有东西辕门、照壁、堞墙、小戏台和马厩等,这是国内唯一一处有迹可寻的水师学堂。水师学堂共开办四年,毕业一届30名驾驶生。中日甲午战争后,刘公岛陷落,水师学堂也毁于战火。2004年6月威海水师学堂修复开放。

馆藏文物

藏品简介

藏品图片

镇馆之宝——济远舰双前主炮

旗顶山炮台

旗顶山炮台设240毫米口径平射炮4门,火力可支援岛上其它炮台,与南北帮炮台配合可封锁威海湾南北两口。环绕炮台向东建有防护长墙十里,与迎门洞、东泓相接,仅存部分墙基。炮台高下三层,内有蓄水池和通风设施。炮弹可由

弹药库内直接吊运到炮位,炮手沿外部台阶可直接进入炮位。兵舍、掩体与弹药库位于炮台南侧高崖底部,倚崖而建,隐蔽省工。

东泓炮台

刘公岛最东端的炮台,规模也较大。炮台设240毫米与120毫米口径平射炮各2门,75毫米口径行营炮6门,速射炮4门,火力可及刘公岛东部海面与南北两海口,同日岛、南嘴及南岸炮台一起封锁威海湾南口。在刘公岛保卫战中,与日岛炮台配合,发挥重要作用,重创敌舰数艘。另外,还有辅设的雾炮台,是为雾天航船服务所设。

馆藏文物

所获荣誉

1988年1月,威海市北洋海军提督署文物管理所的28处北洋海军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中国首批一级博物馆。

2019年11月12日,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被国家民委公布为“第六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参观信息

地理位置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位于山东省威海市刘公岛原北洋海军提督署内。

开放时间

8:30-16:30(淡季);7:30-18:00(旺季)

门票价格

免费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