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

中国汽车

中国制造的汽车
中国汽车[1]生动形象、有感染力。1931年5月,中国试制成功第一辆汽车,命名为民生牌75型汽车,开辟了中国自制汽车的先河。1957年7月13日中国生产出第一辆载货的解放牌汽车,又于1958年5月,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自行研制设计生产了第一辆与当时政治风云起伏颠簸、荣辱与共的红旗牌轿车,被誉为“东方神韵”。几十年来,中国汽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汽车生产采用了各种高科技及人性化的安全及便利设施,汲国外汽车科研之精华。不仅秉乘了传统的坚固造型,更具时尚汽车的柔媚风貌,线条流畅,驾乘舒适的座驾新宠不断诞生。
  • 中文名:中国汽车
  • 外文名:
  • 所属品牌:
  • 制动方式:
  • 生产厂商:
  • 车身重量:
  • 参考价格:
  • 轴距:
  • 车型尺寸:
  • 行李箱容积:
  • 油耗:
  • 油箱容积:
  • 引擎类型:
  • 标准座位数:
  • 最高时速:
  • 座位材质:
  • 加速时间:
  • 驱动方式:
  • 英文名:Chinese car
  • 中国第一辆:1931年5月
  • 特点:生动形象、有感染力

旧中国没有汽车制造业。中国土地上第一辆汽车是1903年输入的美国产奥斯莫比尔牌小汽车,领得第一号汽车行驶牌证,其所有者为上海富商。现存于北京的最早的小客车是1908年袁世凯奉献给慈禧太后的。

中国制造汽车的尝试是在奉系军阀张学良将军支持下,于1928年聘请美国技师指导,在沈阳北大营军工厂成功仿造了美国万国牌载重汽车,1 年中装出10 辆。

1936年中国政府曾有计划与德国奔驰公司合作,成立官办“中国汽车制造公司”,拟先组装汽车、后制造汽车。翌年,抗日战争爆发,此议遂搁置下来。直到1949年国民党离开大陆,中国只有汽车使用和修理业。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汽车产业才得以建立和发展。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过程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创建阶段、独立自主发展阶段和对外开放阶段。

1.创建阶段

1953~1958年是中国汽车产业的创建阶段,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成是这一阶段的标志。这一阶段的特点为建设工作是在原苏联的全面援助下进行的,产品由苏联引进,工艺流程由苏联设计,主要设备由苏联提供,连厂房设计也是由苏联方面承担的。第一汽车制造厂的设计能力为年生产汽车3 万辆,产品是载重4 的载货汽车和相应的越野车。第一汽车制造厂于1953 年奠基,1956年从第一汽车制造厂流水装配线上开出第一台“解放牌”汽车。1958 年生产汽车16000辆。

2.独立自主发展阶段

1958~1984年是中国汽车产业的第二阶段。1958年左右,中苏关系恶化。中国汽车产业与其他经济部门一起进入自力更生的时期。在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基础工业之后,我国各地纷纷仿造和试制了多款汽车,逐渐形成了几个较有规模的汽车制造厂。除第一汽车制造厂外,较大规模的还有南京汽车制造厂、北京汽车制造厂等。1958年北京汽车制造厂研制了中国人的第一辆轿车,起名“井冈山牌”开进了中南海。从此,中国汽车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标志性的成果是第二汽车制造厂的建设。

1964年开始筹建第二汽车制造厂,从当时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建设观点出发选择湖北省西北部山区(现今十堰市)建厂。全国相关行业大协作,从1966 年开始动工,几十个工厂散布在山沟里,绵延80km。建设期间经过“文化大革命”,1978年开始批量投产,主要产品是中国人自己开发的载重5t 的“东风牌”载货汽车,20世纪80 年代中期达到年产中型载货汽车10万辆以上的规模,成为国内生产规模最大的企业,并且产品深受用户欢迎。第二汽车制造厂的工厂设计和工艺设计都是中国人自己完成的,98%的生产设备是国产设备。在当时条件十分困难的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的建成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3.对外开放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发生了一次激烈的争论,主题是要不要发展轿车消费和轿车生产。争论的结果是中国需要发展轿车,中央决定,建立现代轿车工业,这是我国汽车产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决定。

1984年,第一家整车制造合资公司,由北京汽车工业公司与克莱斯勒共同投资的轿车生产企业诞生,这标志着汽车产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外开放阶段。从此,一大批合资公司在中国诞生。

这一阶段有以下特点:把轿车工业作为发展的重点;引进外资,建立合资企业;引进国外产品、工艺和管理方法,实行高起点、大批量的起步方针,很快形成一定规模;企业初步做到按市场机制运行。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改变,是中国汽车产业初步实现与世界产业的接轨。9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制度发生了从中央统一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转变,并且开始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谈判并取得成功。中国的汽车产业也走上逐渐国际化大循环的道路。

自1994年《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发布并执行以来,中国汽车工业有了长足发展,企业生产规模、汽车产销量、产品品种、技术水平、市场集中度均有显著进步。进入21世纪,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汽车工业既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挑战,同时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要促进汽车工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有一个具有创新性、前瞻性、科学性,并具有指导意义的产业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于2004 年6 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汽车产业发展政策》。

与1994年《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相比,新颁布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具有七个方面的特点:①取消了与世贸组织规则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所做承诺不一致的内容;②大幅度减少行政审批,依靠法规和技术标准,引导产业健康发展;③提出了品牌战略,鼓励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为汽车工业自主发展明确政策导向;④引导现有汽车生产企业兼并、重组,促进国内汽车企业集团做大做强;⑤要求汽车生产企业重视建立品牌销售和服务体系,消除消费者的后顾之忧;⑥引导和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汽车和新型燃料汽车;⑦对创造更好的消费环境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其具体目标是使我国汽车产业在2010年前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1992年我国汽车年总产量突破100万辆,到2000年汽车年总产量达到200万辆,此间增长100万辆用了8年。进入21世纪,我国汽车年总产量迅猛增加,2002年突破300万辆,2003年突破400万辆,2004年突破500万辆。短短的几年,100万辆的增长幅度不超过1年.从1984 年到2005年,我国汽车年总产量由31.6万辆提高到570万辆,21年内增长17倍;其中乘用车由0.6万辆提高到393 万辆,21 年内增长654 倍;中国逐步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大国。

在总体发展目标上,我国要在20年左右的时间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同时努力成为汽车技术强国之一。 

现在,我国已经有自主汽车品牌,如吉利、奇瑞、比亚迪、夏利、长城、解放等,汽车的品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感和透明感,因而会格外赏心悦目。

1931年5月,中国试制成功第一辆汽车,命名为民生牌75型汽车,开辟了中国自制汽车的先河。1957年7月13日中国生产出第一辆载货的解放牌汽车,又于1958年5月,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自行研制设计生产了第一辆与当时政治风云起伏颠簸、荣辱与共的红旗牌轿车,被誉为“东方神韵”。几十年来,中国汽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汽车生产采用了各种高科技及人性化的安全及便利设施,汲国外汽车科研之精华。不仅秉乘了传统的坚固造型,更具时尚汽车的柔媚风貌,线条流畅,驾乘舒适的“座驾”新宠不断诞生。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人们把广告比作企业的介绍信,产品的敲门砖,促销的催化剂。甚至有人认为在今后的社会里,没有广告就没有效益,广告成为企业促销必不可少的手段。是危言耸听?还是大势所趋?相信大家各有亲身体会,车站等车可以看到站牌广告,写字楼等电梯可以看到楼宇视频,逛街可以收到各种传单……广告以五花八门的载体在我们生活中层出不穷。承接广告的载体即信息传播的方式,即广告媒体。运用什么样的媒体发布怎样的信息,达到怎样的目的,这环环相扣的问题成为广告效果的关键执行点。

随着国家相关汽车产业法规的健全和完善,特别是新的汽车消费税的实施,有着小排量王国之称的中国汽车市场,正在发生着革命性的消费转变,悄然迈进了2.0汽车时代。

绝对主角中小排量占90%以上,统计显示,目前在中国市场上销售的1000多款各种排量的品牌汽车中,1.0L排量以下占近100款,1.0L-1.6L排量之间的有200-300款,其中2.0L排量的各型汽车有近500款之多,占到了其它排量车型总量的90%以上。中小排量汽车已成为各大汽车厂家攻打市场的主要武器。此外,我们从今年国内外各大汽车厂家推出的新品来看,2.0L左右的产品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特别是自主品牌走高端路线是今年一个明显的趋势,奇瑞、吉利、哈飞、华晨和华普等自主品牌汽车纷纷向高端市场发起攻势,并推出了2.0L左右的车型。

健康发展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新的消费税和高油价时代对一些大排量车特别是SUV汽车造成了致命的影响,但是处于中间位置的2.0L排量的汽车,并不会受到太大影响,政策和消费环境不是决定和影响消费者心态的主要因素。北京汽车工业发展研究所首席分析师贾新光也认为,1.0升至2.0升的汽车销量已占整个汽车市场一半以上,而新的汽车消费税的实施,让这部分税率并没有太大变化,肯定会带动消费者去购买喜爱这一区间的车。中国汽车肯定会步入2.0时代。业内资深人士近日纷纷发表意见认为,进入2.0时代以后,中国汽车业发展轨道将更加健康有序。

汽车政策

十二五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汽车产业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进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2011年将是汽车相关重要政策出台的密集期。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2011年,我国汽车行业相关政策主要以如下几个方面为着力点。

宏观、重磅政策值得期待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出台新的汽车产业政策。新的产业政策重点突出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该政策有望在2011年发布。与2004年版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相比,新的汽车产业政策按照国务院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及转变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以汽车强国建设为核心,以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为主线,以对外开放和自主创新为手段,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为突破口,积极营造促进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创新环境、市场环境和发展环境,全面提升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新的汽车产业政策力求推动汽车行业结构调整和兼并重组,促进汽车产业实现自主创新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培育自主品牌,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积极推进传统能源汽车的节能减排,妥善解决因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所产生的能源、交通、环境等问题。到2020年,初步把我国建设成汽车产业强国。新的汽车产业政策坚持市场导向和政府调整相结合,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坚持传统汽车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汽车发展相结合,坚持产业发展和资源环境发展相结合。

2011年另一个重要政策是业内期盼已久的汽车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依据汽车产业十二五规划草案,2015年,中国将促进汽车产业与关联产业、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从汽车制造大国转向汽车强国,预计2015年产销量达到2500万辆;继续鼓励中国汽车集团跨区域兼并重组,形成2至3家产销规模超过300万辆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4~5家产销规模超过150万辆的汽车企业集团;2015年,自主品牌乘用车国内市场份额超过50%,其中自主品牌轿车国内份额超过40%;我国汽车产业将从依靠内需市场,转向大规模走出国门,2015年自主品牌汽车出口占产销量的比例超过10%;大力扶持传统燃料的节能环保汽车、以纯电动汽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支持研究开发混合燃料、氢燃料等汽车。

指导我国新能源汽车未来10年发展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有望在今年出台。《规划》包括明确电动汽车产业化研发方向,加大对示范产品的开发、优化和应用的财政补贴力度等7个方面。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掌握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培育自主开发能力,发挥市场和资源优势,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电动汽车以及关键零部件工业体系,投放电动汽车充电站、加氢站等基础设施,满足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发展需求。

有权威人士透露,即将出台的《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十二五发展规划》将代替汽车行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目前,该规划已经制定完毕,近期将上报国务院。2010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是一个宏观的方向性文件,落实行业兼并重组的具体意见细则《促进汽车企业兼并重组指导意见》有望在2011年出台。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实施积极的汽车进口促进战略。通过综合利用金融、税收、经贸等政策,鼓励引进先进技术设备、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等。

鼓励消费政策变化较大

2011年,我国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出台的包括购置税优惠等在内的刺激汽车消费政策将分阶段退出。这表明国家针对汽车行业的政策已经从拉动消费转向鼓励节能减排。

连续实行两年的购置税优惠政策已在2011年年初取消。《汽车摩托车下乡实施方案》和《汽车以旧换新实施办法》2011年也已停止(已纳入汽车下乡补贴渠道的摩托车下乡政策执行到2013年1月31日)。目前,只有《“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节能汽车(1.6升及以下乘用车)推广实施细则》延续执行,购买符合节能汽车补贴标准汽车的消费者仍可获得每辆车3000元的中央财政补贴。

在车船税方面,2010年公布的车船税改革草案提出,我国的车船税将实行7档税率,汽车按照排量大小征税,排量小缴税少、排量大缴税高,表明了国家支持小排量汽车的政策导向。草案公布后,行业和社会各界反响不一,争论较大,今年的车船税有可能保持不变。

2011年,鼓励新能源汽车生产和消费政策将进一步完善。去年出台的《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将在今年继续带动地方政府出台相关鼓励政策。

北京治堵示范效应令人担忧

近两年我国汽车销量的超常规增长,已经带来了城市拥堵、环境恶化等问题,以北京最近出台的治堵政策为代表的地方政策将对2011年以及今后的国内市场产生较大影响。

专家指出,2010年全国产销汽车超过1800万辆,北京市销售了80万辆,占全国汽车市场的4.5%,一线城市的汽车消费占全国市场的30%。在北京治堵政策的示范效应下,目前很多二线城市也开始研究治堵政策,这些政策将对2011年的汽车市场产生一定影响。

产销前景

在购置税优惠、以旧换新、汽车下乡和节能惠民产品补贴等多种鼓励消费政策叠加效应作用下,在国人购车热情的持续给力下,2010年国内汽车产销双双超过1800万辆,蝉联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第一大新车消费市场,并刷新了美国于2000年创下的1740万辆的全球新车销售历史纪录。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国内汽车产销分别达1826.47万辆和1806.1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2.44%和32.37%。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分析,刺激2010年汽车销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国民经济继续高速增长,二是汽车消费政策刺激,包括汽车下乡、购置税优惠政策等,三是市场潜力大,购买能力增强。

总体而言,2010年汽车市场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是各类车型全面增长,但增速逐月回落。去年,国内车市月销量同比增长由1月份的84%回落至全年平均的32%;与上年产销增长48.30%和46.15%相比,增幅分别回落15.86个百分点和13.78个百分点。这也表明中国汽车市场在经历高速增长的爆发期后,逐步趋于理性。去年,乘用车产销1389.71万辆和1375.78万辆,同比增长33.83%和33.17%。商用车产销分别为436.76万辆和430.41万辆,同比增长28.19%和29.90%。

其次,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受政策影响显著。2010年优惠政策力度有所减弱,1.6升及以下车型市场份额开始下降,7月份落至最低点。节能惠民产品补贴政策的实施,对该类车型下半年市场份额回升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三,自主品牌汽车市场份额有所提升。2010年,自主品牌乘用车销售达627.30万辆,同比增长37.05%,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5.60%,比上年提高1.30个百分点。

第四,汽车出口逐步恢复。2010年,我国汽车出口54.49万辆,同比增长63.94%。其中,乘用车出口28.29万辆,同比增长89.18%,商用车出口26.19万辆,同比增长43.28%。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分析认为,2011年,国内汽车产销总体还将稳步增长,但增速将由30%回调至10%至15%左右,全年销量约为2000万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出口逐步恢复等因素,都有利于汽车产业保持增长势头。另一方面,购置税优惠等多项政策的退出,将会对全年车市走向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因此,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发展小排量、节能环保汽车;调整市场结构,开拓二三线汽车市场,将成为2011年国内汽车工业发展的主基调。

配件发展

目前,中国汽车零部件正在遭受着汇率大战以及通货膨胀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以拉高产品附加值来抵御汇率和通胀的问题,还要放长眼光着眼未来,把握汽车零部件的未来趋势,打有把握的仗。从目前来看我国汽车零部件的发展有以下四大趋势:

1.国际产业转移加速,并购重组活跃。

目前国内大多数汽车零部件企业销售额较低,与销售额高达百亿美元的跨国巨头相比,中国汽配企业规模明显偏小。而且我国的制造业出口向来以廉价而闻名,跨国大型企业为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开拓新兴市场不但向低成本国家和地区大规模转移生产制造环节,而且将转移范围逐渐延伸到了研发、设计、采购、销售和售后服务环节,转移的规模越来越大,层次越来越高。

2010年已经有多家零部件跨国企业通过合资等途径来华建厂。最近的一次是2010年11月3日美国的阿文美驰做出中国本地化的战略,阿文美驰计划用5年的时间,将亚太区营收占全球10%的比例,提升至1/3。”未来,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市场,和非公路车辆业务,将成为阿文美驰发展的关键领域。

国内零部件企业要想在未来国际化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最快捷的途径就是通过兼并重组,形成规模化的零部件企业集团。零部件企业的兼并重组比整车更急迫,如果没有大的零部件企业出现,成本下不来,质量上不去,整个行业的发展就会极其困难。国内零部件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研发能力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零部件产业若想快速发展,必须加快兼并重组,形成规模效应。

2.汽车零部件企业积极实施系统化开发、模块化制造、集成化供货,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化发展特征明显。

从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发展汽车零部件工业的进程来看,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与汽车工业发展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要做大做强就必须发展成一个产业集群,这是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战略选择。整车企业在产品开发上使用平台战略,系统化开发、模块化制造、集成化供货逐渐成为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化发展特征越来越明显。

3.零部件全球化采购将成为潮流,但未来一段时间里我国仍将以出口和国际化为主旋律。

伴随着汽车零部件产业组织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整车厂将实行零部件全球化采购。但是中国规模巨大的制造业和质优价廉的特点短时期内不可能一下转变,因此汽车零部件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以出口和国际化为主旋律。

目前,国际采购商对于中国采购日趋理性和实际,通过选择和培养潜在核心供应商;加大自身物流整合;加强与外资在国内的工厂的沟通提高后者对于出口的积极性;分散采购目的地,与其它新兴市场进行对比决定采购地点等方式来推进中国采购的进程。

据分析,尽管国际采购商对于中国采购日趋谨慎,但未来十年内,出口和国际化仍将是中国本土零部件生产商的主旋律。主要原因有:

1)汽车零部件是一个全球性的行业,中国供应商提高国际化发展步伐意识是必然的,一些已初尝国际采购成果的企业传递了相当积极的信号;

2)中国零部件企业特别是配套市场的零部件供应商,其竞争环境越来越残酷,国际化将是差异化的主要出路之一;

3)经过这几年的快速成长,相当的配套厂商已达到10亿以上的规模,具备了一定国际化拓展的经济实力;

4)外资/合资企业也将加大出口力度,让中国真正成为制造中心,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4.汽车零部件新技术发展趋势。

汽车零部件新技术发展呈现以下几个主要趋势:开发深度不断加深;零部件通用化和标准化程度提高;零部件电子化和智能化水平提高;整车及零部件轻量化成为未来发展趋势;清洁环保技术成为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