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国家战略
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First-class universities and disciplines of the world ),简称“双一流”,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有利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柱。[1]2017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2022年2月14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和给予公开警示(含撤销)的首轮建设学科名单。公布的名单共有建设高校147所。建设学科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布局59个、工程类学科180个、哲学社会科学学科92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自主建设的学科自行公布。
    中文名: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外文名:First-class universities and disciplines of the worldDouble First-Class 别名:双一流 建设周期:5年 建设高校:147所 建设学科:基础学科59个、工程类学科180个、哲学社会科学学科92个 实施目标:深化改革、服务需求、开放合作中加快发展,努力建成一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 实施部门: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

建设历史

2015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做出新部署,将“211工程”“985工程”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同年11月,由国务院印发,决定统筹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2017年1月24日,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正式确认公布;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12月底,各高校“双一流”方案陆续公布,方案是各高校围绕“双一流”建设总体目标。

2018年9月28日至29日,中国教育部在上海召开“双一流”建设现场推进会。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出席会议并讲话。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上海市、陕西省作了交流发言。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同志重点对中央两部委加快“双一流”建设的工作考虑做了说明。

2019年,教育部官网发布声明:已将“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统筹为“双一流”建设。

2021年12月17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习近平主持会议时强调,要突出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导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2022年2月8日,教育部在官网发布2022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逐步淡化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身份色彩”,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统称为“双一流”建设高校。

2022年2月,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由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经国务院批准,“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更新公布,新一轮建设正式启动。

2022年2月14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和给予公开警示(含撤销)的首轮建设学科名单。

指导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提出扭转教育评价导向、深化教育改革等重要举措,特别是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概括为“九个坚持”,标志着对我国教育事业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双一流”建设,强调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鼓励高校办出特色,在不同学科不同方面争创一流,为加快“双一流”建设指明了方向。

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要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扎根中国大地,遵循教育规律,创造性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之路,努力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办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出中国特色。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这个关键,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布局,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深化科教融合育人,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基本原则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2017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要求,结合“双一流”建设实际,经广泛征求意见,确定总的工作原则是稳中求进、继承创新、改革发展。

稳中求进,即从建设基础出发,平稳开局,平稳过渡,平稳推进,不搞全体发动、推倒重来;继承创新,即充分考虑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基础,继承好已有建设成效,同时创新建设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促进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发展,即以改革为动力,既要坚持竞争开放、动态调整,打破身份固化,强化绩效激励,又要强调改革引领、深化综合改革,切实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提高质量。

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

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加快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使之成为知识发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的重要源泉、培养各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

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

到21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具体任务

建设一流师资团队

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聚集世界优秀人才。遵循教师成长发展规律,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优化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团队,增强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优秀教师队伍。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大力推进个性化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国际视野、科学精神和创业意识、创造能力。合理提高高校毕业生创业比例,引导高校毕业生积极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将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导向正确、科学有效、简明清晰的评价体系,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健康成长。

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提升高水平科学研究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实施作出重要贡献。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强学科布局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重点建设一批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优势学科和领域。提高基础研究水平,争做国际学术前沿并行者乃至领跑者。推动加强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研究,着力提升解决重大问题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大力推进科研组织模式创新,依托重点研究基地,围绕重大科研项目,健全科研机制,开展协同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打造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新型高校智库,提高服务国家决策的能力。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和学术标准体系。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宽松的创新环境,保护创新、宽容失败,大力激发创新活力。

传承创新优秀文化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觉和制度自信,形成推动社会进步、引领文明进程、各具特色的一流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坚持用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静心治学,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基本遵循,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宣传,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做到扬弃继承、转化创新,并充分发挥其教化育人作用,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着力推进成果转化

深化产教融合,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着力提高高校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努力成为催化产业技术变革、加速创新驱动的策源地。促进高校学科、人才、科研与产业互动,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与产业化链条,推动健全市场导向、社会资本参与、多要素深度融合的成果应用转化机制。强化科技与经济、创新项目与现实生产力、创新成果与产业对接,推动重大科学创新、关键技术突破转变为先进生产力,增强高校创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

建设名单

据教育部介绍,考虑到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整体建设任务更重,示范效应更加明显,更需要提升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打破身份固化、激发建设活力,将一流大学区分为A、B两类。这样做主要是希望督促所有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加快改革、加快发展,并推动归入B类的高校正视差距、奋起直追。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遴选认定不是一劳永逸。“双一流”建设以学科为基础,对建设过程实施动态监测,实行动态管理。建设过程中,将根据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和自评报告,参考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对建设成效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等情况,对实施有力、进展良好、成效明显的,加大支持力度;对实施不力、进展缓慢、缺乏实效的,提出警示并减小支持力度。对于建设过程中出现重大问题、不再具备建设条件且经警示整改仍无改善的高校及学科,及时调整出建设范围。建设期末,将根据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及整体自评报告,参考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对建设成效进行期末评价。根据期末评价结果等情况,重新确定下一轮建设范围,有进有出,打破身份固化,不搞终身制。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36所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吉林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复旦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浙江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厦门大学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南大学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四川大学

重庆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兰州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B类)6所

东北大学

湖南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新疆大学

郑州大学

云南大学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外交学院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

中央音乐学院

中国音乐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中央戏剧学院

中国政法大学

天津工业大学

天津医科大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

内蒙古大学

辽宁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延边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东华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体育学院

上海音乐学院

上海大学

苏州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南京邮电大学

河海大学

江南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中国美术学院

安徽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福州大学

南昌大学

河南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暨南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海南大学

广西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西南石油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

西南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贵州大学

西藏大学

西北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长安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青海大学

宁夏大学

石河子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

宁波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注: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实际包括6所独立设置的高校:

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实际98所。

注:以上名单及排序以《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教研函〔2017〕2号)文件为准。

高校省份分布

行政区划

省份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数量

华北地区

(11-15)

北京市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外交学院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

中央音乐学院

中国音乐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中央戏剧学院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34

天津市

天津大学

南开大学

天津工业大学

天津医科大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

5

河北省

河北工业大学(天津市)

1

山西省

太原理工大学

1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大学

1

东北地区

(21-23)

辽宁省

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辽宁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4

吉林省

吉林大学

延边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3

黑龙江省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4

华东地区

(31-37)

上海市

复旦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东华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体育学院

上海音乐学院

上海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14

江苏省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苏州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南京邮电大学

河海大学

江南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15

浙江省

浙江大学

宁波大学

中国美术学院

3

安徽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3

福建省

厦门大学

福州大学

2

江西省

南昌大学

1

山东省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3

华中地区

(41-43)

河南省

郑州大学

河南大学

2

湖北省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7

湖南省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中南大学

湖南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4

华南地区

(44-46)

广东省

华南理工大学

中山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暨南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5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大学

1

海南省

海南大学

1

西南地区

(50-54)

重庆市

重庆大学

西南大学

2

四川省

四川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西南石油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8

贵州省

贵州大学

1

云南省

云南大学

/

1

西藏自治区

西藏大学

1

西北地区

(61-65)

陕西省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长安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8

甘肃省

兰州大学

/

1

青海省

青海大学

1

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大学

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大学

石河子大学

2

双一流学科名单

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如下:

华北地区

北京市

北京大学

41个

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艺术学理论、现代语言学、语言学、机械及航空航天和制造工程、商业与管理、社会政策与管理

中国人民大学

14个

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中国史、统计学、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清华大学

34个

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力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设计学、会计与金融、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统计学与运筹学、现代语言学

北京交通大学

1个

系统科学

北京工业大学

1个

土木工程(自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7个

力学、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北京理工大学

3个

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兵器科学与技术

北京科技大学

4个

科学技术史、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矿业工程

北京化工大学

1个

化学工程与技术(自定)

北京邮电大学

2个

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中国农业大学

9个

生物学、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草学

北京林业大学

2个

风景园林学、林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

4个

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药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3个

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

北京师范大学

11个

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地理学、系统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戏剧与影视学、语言学

首都师范大学

1个

数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1个

外国语言文学

中国传媒大学

2个

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

中央财经大学

1个

应用经济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1个

应用经济学(自定)

外交学院

1个

政治学(自定)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1个

公安学(自定)

华北电力大学

1个

电气工程(自定)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个

安全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

中国科学院大学

2个

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个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个

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北京体育大学

1个

体育学

中央音乐学院

1个

音乐与舞蹈学

中国音乐学院

1个

音乐与舞蹈学(自定)

中央美术学院

2个

美术学、设计学

中央戏剧学院

1个

戏剧与影视学

中央民族大学

1个

民族学

中国政法大学

1个

法学

天津市

南开大学

5个

世界史、数学、化学、统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天津大学

4个

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

天津工业大学

1个

纺织科学与工程

天津医科大学

1个

临床医学(自定)

天津中医药大学

1个

中药学

河北省

河北工业大学(天津市)

1个

电气工程(自定)

山西省

太原理工大学

1个

化学工程与技术(自定)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大学

1个

生物学(自定)

东北地区

辽宁省

辽宁大学

1个

应用经济学(自定)

大连理工大学

2个

化学、工程

东北大学

1个

控制科学与工程

大连海事大学

1个

交通运输工程(自定)

吉林省

吉林大学

5个

考古学、数学、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延边大学

1个

外国语言文学(自定)

东北师范大学

6个

马克思主义理论、世界史、数学、化学、统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黑龙江省

哈尔滨工业大学

7个

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

哈尔滨工程大学

1个

船舶与海洋工程

东北农业大学

1个

畜牧学(自定)

东北林业大学

2个

林业工程、林学

华东地区

上海市

复旦大学

17个

哲学、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机械及航空航天和制造工程、现代语言学

同济大学

7个

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艺术与设计

上海交通大学

17个

数学、化学、生物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电子电气工程、商业与管理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1个

基础医学

华东理工大学

3个

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

东华大学

1个

纺织科学与工程

上海海洋大学

1个

水产

上海中医药大学

2个

中医学、中药学

华东师范大学

3个

教育学、生态学、统计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1个

外国语言文学

上海财经大学

1个

统计学

上海体育学院

1个

体育学

上海音乐学院

1个

音乐与舞蹈学

上海大学

1个

机械工程(自定)

江苏省

南京大学

15个

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大气科学、地质学、生物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矿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东南大学

11个

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风景园林学、艺术学理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1个

力学

南京理工大学

1个

兵器科学与技术

中国矿业大学

2个

安全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

南京邮电大学

1个

电子科学与技术

河海大学

2个

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

苏州大学

1个

材料科学与工程(自定)

江南大学

2个

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

南京林业大学

1个

林业工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1个

大气科学

南京农业大学

2个

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南京中医药大学

1个

中药学

中国药科大学

1个

中药学

南京师范大学

1个

地理学

浙江省

浙江大学

18个

化学、生物学、生态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农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园艺学、植物保护、基础医学、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

宁波大学

1个

力学

中国美术学院

1个

美术学

安徽省

安徽大学

1个

材料科学与工程(自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1个

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

合肥工业大学

1个

管理科学与工程(自定)

福建省

厦门大学

5个

化学、海洋科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

福州大学

1个

化学(自定)

江西省

南昌大学

1个

材料科学与工程

山东省

山东大学

2个

数学、化学

中国海洋大学

2个

海洋科学、水产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个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华中地区

河南省

郑州大学

3个

临床医学(自定)、材料科学与工程(自定)、化学(自定)

河南大学

1个

生物学

湖北省

武汉大学

10个

理论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测绘科学与技术、矿业工程、口腔医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华中科技大学

8个

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2个

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武汉理工大学

1个

材料科学与工程

华中农业大学

5个

生物学、园艺学、畜牧学、兽医学、农林经济管理

华中师范大学

2个

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1个

法学(自定)

湖南省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5个

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湖南大学

2个

化学、机械工程

中南大学

4个

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矿业工程

湖南师范大学

1个

外国语言文学(自定)

华南地区

广东省

中山大学

11个

哲学、数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工商管理

暨南大学

1个

药学(自定)

华南理工大学

4个

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农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1个

中医学

华南师范大学

1个

物理学

海南省

海南大学

1个

作物学(自定)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大学

1个

土木工程(自定)

西南地区

四川省

四川大学

6个

数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

西南财经大学

1个

应用经济学(自定)

西南交通大学

1个

交通运输工程

电子科技大学

2个

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

西南石油大学

1个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成都理工大学

1个

地质学

四川农业大学

1个

作物学(自定)

成都中医药大学

1个

中药学

重庆市

重庆大学

3个

机械工程(自定)、电气工程(自定)、土木工程(自定)

西南大学

1个

生物学

贵州省

贵州大学

1个

植物保护(自定)

云南省

云南大学

2个

民族学、生态学

西藏自治区

西藏大学

1个

生态学(自定)

西北地区

陕西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个

农学

西安交通大学

8个

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

西北工业大学

2个

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个

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长安大学

1个

交通运输工程(自定)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1个

临床医学(自定)

西北大学

1个

地质学

陕西师范大学

1个

中国语言文学(自定)

甘肃省

兰州大学

4个

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

青海省

青海大学

1个

生态学(自定)

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大学

1个

化学工程与技术(自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大学

3个

马克思主义理论(自定)、化学(自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定)

石河子大学

1个

化学工程与技术(自定)

注:1、不加(自定)标示的学科,是根据“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确定的标准而认定的学科;2、加(自定)标示的学科,是根据“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建议由高校自主确定的学科;3、高校建设方案中的自主建设学科按照专家委员会的咨询建议修改后由高校自行公布;4、名单排序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文件为准。

注:名单排序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文件为准。

支持措施

总体规划,分级支持

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立足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加强总体规划,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加快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每五年一个周期,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

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合理选择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路径,科学规划、积极推进。拥有多个国内领先、国际前沿高水平学科的大学,要在多领域建设一流学科,形成一批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一流学科,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或前列。拥有若干处于国内前列、在国际同类院校中居于优势地位的高水平学科的大学,要围绕主干学科,强化办学特色,建设若干一流学科,扩大国际影响力,带动学校进入世界同类高校前列。拥有某一高水平学科的大学,要突出学科优势,提升学科水平,进入该学科领域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

中央财政将中央高校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纳入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中统筹考虑,并通过相关专项资金给予引导支持;鼓励相关地方政府通过多种方式,对中央高校给予资金、政策、资源支持。地方高校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由各地结合实际推进,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统筹安排,中央财政通过支持地方高校发展的相关资金给予引导支持。中央基本建设投资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相关基础设施给予支持。

强化绩效,动态支持

创新财政支持方式,更加突出绩效导向,形成激励约束机制。资金分配更多考虑办学质量特别是学科水平、办学特色等因素,重点向办学水平高、特色鲜明的学校倾斜,在公平竞争中体现扶优扶强扶特。完善管理方式,进一步增强高校财务自主权和统筹安排经费的能力,充分激发高校争创一流、办出特色的动力和活力。

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积极采用第三方评价,提高科学性和公信度。在相对稳定支持的基础上,根据相关评估评价结果、资金使用管理等情况,动态调整支持力度,增强建设的有效性。对实施有力、进展良好、成效明显的,适当加大支持力度;对实施不力、进展缓慢、缺乏实效的,适当减少支持力度。

多元投入,合力支持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完善政府、社会、学校相结合的共建机制,形成多元化投入、合力支持的格局。

鼓励有关部门和行业企业积极参与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围绕培养所需人才、解决重大瓶颈等问题,加强与有关高校合作,通过共建、联合培养、科技合作攻关等方式支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按照平稳有序、逐步推进原则,合理调整高校学费标准,进一步健全成本分担机制。高校要不断拓宽筹资渠道,积极吸引社会捐赠,扩大社会合作,健全社会支持长效机制,多渠道汇聚资源,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组织实施

组织管理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负责顶层设计、宏观布局、统筹协调、经费投入等重要事项决策,重大问题及时报告国务院。教育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负责规划部署、推进实施、监督管理等工作,日常工作由教育部承担。

推进实施

要完善配套政策,根据本方案组织制定绩效评价和资金管理等具体办法。

要编制建设方案,深入研究学校的建设基础、优势特色、发展潜力等,科学编制发展规划和建设方案,提出具体的建设目标、任务和周期,明确改革举措、资源配置和资金筹集等安排。

要开展咨询论证,组织相关专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国家战略需要,对学校建设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进行咨询论证,提出意见建议。

要强化跟踪指导,对建设过程实施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建议。建立信息公开公示网络平台,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管理举措

分类建设引导特色发展

充分考虑不同类型高校和学科的特点及建设条件,按“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两类遴选确定建设高校。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重在一流学科基础上的学校整体建设、重点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创新能力;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重在优势学科建设,促进特色发展。

开放竞争激发建设活力

根据高校承担的主要职能确定遴选条件。面向所有高校,根据遴选条件遴选确定建设高校。不论是中央高校还是地方高校,同样标准、同等对待,开放竞争,鼓励竞争。在充分利用国内外第三方评价结果基础上,形成对高校的多元客观评价,不再单独组织申报,避免突击整合、互相挖角等无序竞争、恶性竞争。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强化精准支持,突出绩效导向,专项资金在相对稳定支持的基础上,实行动态调整,对成效明显的建设高校加大支持力度,对缺乏实效的建设高校减小支持力度。推动高校聚焦任务、内涵发展、争创一流。

打通动态管理打破身份固化

建立建设高校有进有出动态调整机制,对于建设过程中出现重大问题、不再具备建设条件且经警示整改仍无改善的高校,及时调整出建设范围。建设期末,根据期末评价结果等情况,重新确定下一轮建设范围,打破身份固化,不搞终身制。

全盘统筹建设深化综合改革

要求建设高校结合综合改革方案,加强和改进中国共产党对高校的领导,统筹学校整体建设和学科建设,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实现关键环节突破,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以“双一流”建设深化高校综合改革,以综合改革推进“双一流”建设。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遴选认定

遴选要求

遴选认定“双一流”建设高校,既要破除封闭固化的做法,打破终身制,又要考虑高等教育战略布局,考虑国家急需、特色鲜明、无可替代的学科。注意突出四个重点:

一是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落实“四个服务”要求,加强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内涵发展,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积极探索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中国道路中国模式。

二是鼓励和支持高水平建设。“双一流”建设的目标是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前列或行列,是突破性工程,重在扶优扶强、引领示范,必须坚持高水平、鼓励高水平、支持高水平。

三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布局。把国家重大战略布局作为遴选“双一流”建设高校的重要因素,把“211工程”“985工程”等作为重要基础,发挥“双一流”建设对区域、行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

四是扶持特殊需求。对于经过长期建设、具备鲜明特色且无可替代的学科或领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求,但在第三方评价中难以体现的高校予以扶持。

在这里要特别说明,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遴选,既要体现冲击一流的水平,也要与中国国情国力相适应;既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布局,也要与以往重点建设项目平稳衔接。专家委员会讨论确定:以学科为基础,一流大学拟建设高校从一流学科拟建设高校中遴选产生,主要根据客观数据和综合评价。

有两个主要考虑:一是落实稳中求进、继承创新的原则,既要继承原“985工程”建设基础,又要以改革促进发展,以改革增加建设动力,特别是加大对那些需要加强建设的高校的压力,实行存量改革、激发活力。二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并有利于加快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同时,考虑到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整体建设任务更重,示范效应更加明显,更需要提升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打破身份固化、激发建设活力,将一流大学区分为A、B两类。这样做主要是希望督促所有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加快改革、加快发展,并推动归入B类的高校正视差距、奋起直追。

在具体工作中,将做到三个同等,即同等重视、同等建设、同等评价。同等重视,就是一视同仁,都是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都是冲击世界一流的重点建设对象;同等建设,就是建设方案同等要求,政策经费等都同等覆盖;同等考核,都按照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标准评估考核,一个尺子一个标准。

遴选步骤

根据《总体方案》《实施办法》,“双一流”建设高校通过竞争优选、专家评选、政府比选、动态筛选产生。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以增量方式统筹推动建设,以存量改革激发建设活力。“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的认定遴选程序主要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根据《总体方案》《实施办法》,组建“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高层次战略专家作用,具体承担遴选认定和审核建设方案的有关工作。

第二步,依托专家委员会,以学科为基础,确定遴选认定标准,产生拟建设高校名单及拟建设学科。具体分为三个环节:首先,综合考虑有关第三方评价的权威性、影响力及高校认可度,论证确定采用的第三方评价结果;然后,以中国特色学科评价为主,特别是反映人才培养和学科水平的评价,酌情参考国际评价,统筹考虑国家战略、行业区域急需、不可替代性等因素,论证形成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认定标准;最后,根据认定标准,遴选产生137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议名单,随之对应产生了拟建设学科。

在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议名单基础上,综合评价论证提出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议。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重在一流学科基础上的学校整体建设、重点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创新能力;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重在优势学科建设,促进特色发展。此后,根据专家委员会的建议,三部委审议确定“双一流”拟建设高校及拟建设学科名单。

第三步,确定拟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拟建设高校编制论证建设方案,经所属省级人民政府或主管部门审核后,报三部委。专家委员会对拟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进行审议咨询,首先把牢政治关,其次坚持综合评价和内涵发展导向,逐校对建设方案提出具体咨询意见。三部委研究后,根据咨询意见通知有关高校修改完善建设方案,并对修改完善情况进行核对把关。

第四步,三部委根据专家委员会意见,研究确定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报国务院批准。其中,专家委员会根据国家需求、布局、区域发展以及政策连续性等因素,建议部分高校自主确定了一批建设学科,考虑到这批学科的特殊性,在名单中特予注明。

机制创新

三部委在总结以往重点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借鉴教育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高等院校设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工作的推进机制,积极推进“双一流”建设高校认定遴选机制的改革创新,主要有:

一是充分发挥专家作用。成立专家委员会、建立战略专家咨询组织,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创新,也是实施推进的重要保证。专家委员会由来自有关部委、高校、科研机构、学会协会和咨询机构的代表组成,特别兼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代表,具有很高的代表性、权威性,不仅在认定遴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建设方案咨询、跟踪指导、建设中期和周期评价等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改革认定工作流程。采用认定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