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作家米兰·昆德拉著情感小说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作家米兰·昆德拉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84年。该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灵与肉。
    书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别名: 作者:米兰·昆德拉 类别:情感小说 原作品: 译者:许钧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页数: 定价: 开本: 装帧: ISBN:

内容简介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且看长篇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由捷克斯洛伐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编写

图书目录

第一部轻与重第二部灵与肉第三部不解之词第四部灵与肉第五部轻与重第六部伟大的进军第七部卡列宁的微笑大写的牧歌与小写的牧歌弗朗索瓦·里卡尔

创作背景

这部小说是昆德拉1975年流亡法国后用捷克语创作的,1984年以法文版首发。

人物形象

特蕾莎

特蕾莎是昆德拉笔下一个很具代表性的人物,也是与现实联系最为紧密的一个女性形象。在作者男性话语笔下的这个人物形象,具有传统女性的一般特点,即认为灵与肉是不可分的。这正是特蕾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而同时,特蕾莎又是一个不断与自身抗争的女子,只是她显得很软弱,她的抗争对于这个社会而言更是无力的作为。

因此,她便陷入了生命的困境之中。她是一个孤独的守望者与追求者,在托马斯看来,她是一个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顺水漂来的孩子,这篮子顺水而下却恰恰被托马斯拾起,在对他付出无私的爱后,对他的背叛更是近乎畸形意识的成全,一路上她不仅忍受着自己最爱的人对自己的不忠,也在不断寻求灵与肉的和谐。

特蕾莎对卡列宁是一种无私的爱,因为这种爱别无所求。但她对托马斯显然没有达到这样的大度,只是她能忍受一般人无法忍受的,这或许与她一生的经历密切相关。她从没有获得过感情的纯粹。她一直坚守着自己生命中的“重”,而她却偏偏爱上了生命中“轻”大大多于“重”的托马斯,最后她也放弃了自己一贯坚持的“重”跑到工程师那里,让“重”变成了“轻”。但她却和托马斯有着本质的区别,她只是想证实托马斯告诉她的做爱和爱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显然她得到的是肯定的答案。可以说特蕾莎的爱情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托马斯的放纵。

托马斯

托马斯是书中唯一的男主人公,但是他的存在意义却是通过特蕾莎和萨比娜两个截然不同的女性表现出来的。首先作者便从尼采的“永恒轮回”导入,“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这句话在这部书中有着统领作用。托马斯标榜着自己特定的一套爱情理念,即没有感情投入的人就无权干涉对方的生活,所以他给了自己自由的空间,为他的肉体的放纵提供了可靠的理由。

这就是他存在的最轻之处。他所一直奉行的“性友谊”原则让他心安理得的在不同女人之间周旋。他的生命之轻不是对自我生活的放纵,而是在放纵的过程中无法掩饰的空虚。他不需要为谁付出多少,别人也不会向他索要。但是最终压倒他的却是他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在托马斯和特蕾莎的生活经历,作者把叙述中心放在了托马斯身上。他就是在小说规定的生存情境下,选择了自己所坚持的生命的意义,自己生命中认为具有分量的东西。同时从他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生命之重的体验:每一次生命的过程都不可重复,也无可排练,走完了,就是一个无法更改的定格,因此每一次的选择就承担着十分沉重的分量,意义重大并可能影响人一生的顺利或坎坷,幸福或痛苦。托马斯的人生选择——和特蕾莎结婚,选择回捷克,选择乡下生活等等都体现了作者意义中的生命之重。

在小说中托马斯以自己的生命的社会价值,即光明的事业前景,换取了自己所坚持的生命意义——那个在他灵魂深处始终让他牵挂,唯一伴随他终身的特蕾莎。小说结束,托马斯和特蕾莎最终在一次车祸中死去。耗尽生命的能量的托马斯最终走向了存在的极致,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从托马斯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追求意义和原则的生命之重所体验的沉重与痛苦,到结束却以生命之轻得以解脱。轻与重的区别是:同时任何事物只出现一次,这种一次性存在稍纵即逝,具有令人无法承担的轻薄漂浮。

作者简介

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 1929-),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在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童年时代,他便学过作曲,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少年时代,开始广泛阅读世界文艺名著。青年时代,写过诗和剧本,画过画,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总之,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曾在艺术领域里四处摸索,试图找到我的方向。”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1953)、《独白》(1957)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但诗歌创作显然不是他的长远追求。最后,当他在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后,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

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连出三版,印数惊人,每次都在几天内售馨。作者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从此确定。但好景不长。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禁书。昆德拉失去了在电影学院的职务。他的文学创作难以进行。在此情形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来到法国。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