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惑

不惑

是一个汉语词汇
不惑,词语,读作bù huò,意思是遇事能明辨不疑。出自《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1]
  • 中文名:不惑
  • 外文名:
  • 拼音:bù huò
  • 近义词:
  • 反义词:
  • 出处:《论语·为政》
  • 释义:遇事能明辨不疑;作40岁的代称
  • 属性:汉语词语
  • 示例:四十而不惑
  • 注音:ㄅㄨˋ ㄏㄨㄛˋ

词语信息

【基本释义】指40岁。也指遇事能明辨不疑,不惑-论语中孔子的解释是,能很好的控制情绪的变化。

【出处】《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

【示例1】《红楼梦》第一回:“待在下将此来历注明,方使阅者了然不惑。”

【示例2】作家三盅说:所谓不惑,追求过,放弃过;奋进过,颓废过;勇敢过,退缩过;肤浅过,深刻过;天真过,世故过;普通过,二逼过。一切知觉终将在重复中变得麻木。快乐最大的天敌是重复,重播快乐,导致索然无味。同样,痛苦的N次方可以降低痛感。人生体验会随年龄增长而渐弱,得以沉淀的无非就是诸如此类平静的感悟。

详细解释

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四十而不惑。孔安国注,不惑,就是不疑惑。程氏树德《论语集释》,引黄式三《论语后案》: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于立之后者,何也。夫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立,守经也。不惑,达权也。不惑,遇事可以行权,无可,无不可。立,则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不知权变之道。所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这是《论语·为政》中孔子对于自己在4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原文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虽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圣人,但后人往往把孔子的这些自我评语作为人生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生活理想状态。

【高级含义】

不惑,是对于仁义礼有完全的了解,有完全的了解所以不惑,而立是做事能循礼,但并不完全了解,孔子说:“智者不惑。”又说:“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即表明了智和仁的关系。因此,不惑是对于仁义礼有完全的了解,达到智者的地步。

有关诗词

1、《满庭芳-不惑》

文/老街味道。

可叹嬴秦,痴迷魏武,算来只为人忙。

烽烟四起,斗狠问谁强。

莫道功名诱惑,到头却、一枕黄粱。

寒宫内,孑然清影,醉里数星光。

未央。

年不惑,半生辛苦,些许彷徨。

欲何求?粗茶淡饭清觞。

也拟泛舟湖海,又难舍、儿女情长。

芸窗外,秋光恰好,唱我满庭芳。

2、《望江楼》

作者:白居易

江畔百尺楼,楼前千里道。

凭高望平远,亦足舒怀抱。

驿路使憧憧,关防兵草草。

及兹多事日,尤觉闲人好。

我年过不惑,休退诚非早。

从此拂尘衣,归山未为老。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