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

汉语汉字
下,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读作xià。最早见于甲骨文。六书属指事字。甲骨文和金文的“下”字上面是一长横,下面是一短横。长横是基准线,短横在基准线下,指低于基准线,也就是下边。其本义为位置在低处的,跟“上”相反;引申为低,又引申为由高处到低处,还引申为降下、落下等。
  • 中文名:下
  • 拼音:xià
  • 部首:一
  • 五笔:GHI
  • 仓颉:MY
  • 郑码:AID
  • 笔顺:124
  • 字级:一级字(0030)
  • 平水韵:上声二十一马
  • 名称:下
  • 笔画:3
  • 部首笔划:1
  • 四角号码:10230
  • UniCode:CJK
  • 反义词:上
  • 笔画读音:横竖捺
  • 统一汉字:U 4E0B
  • 五笔98:GHI

字源演变

“下”,指事字。甲骨文、金文的“下”字作“?”,上面是一长横,下面是一短横。长横是基准线,短横在基准线下,指低于基准线,也就是下边。金文承袭甲骨文作“?”。春秋文字或添一竖画作“下”,为篆隶所本。战国文字大多沿袭春秋文字作“下”,或上添一短横为饰笔;或作“丅”,省去下面一短横。秦代文字沿用战国时期作“下”的写法,只是竖画作弯曲状。汉代文字则又将弯曲的竖笔改回为直笔。小篆把小横竖起来与长横垂直。隶书在竖画的右边加点。楷书笔画化。现代汉语统一规范简化为“下”。

“下”字的本义是下面、下边,即位置处于低处。引申为低;又引申为由高处到低处;还引申为降下、落下。又用作量词。

现代释义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词

例句

名词

下面,位置在下

below;under;underneath

下元;下溜头;下江先生;下眼相看;下路人

在南山之下。——《诗经·召南·殷其靁》

下声肆。——《周礼·典同》

ground

下鬼;下世;下土;下都

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为帝之下都。——《山海经·西山经》

指下巴

the lower jaw

下吧;下嗑子

臣下;百姓;群众

the masses;inferior

全国上下;下民;下比

于是乎下陵上替,能无乱乎?——《左传·昭公十八年》

方面

side

两下里

忽然见林南下有一股子黑气,骨都都的冒将上来。——《西游记》

下一次

the next time

下不为例

特指湖泽

lake

帝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尚书·舜典》

地表之下

underground

夫子疾,莫养于下,请以殉葬。——《礼记》

里面

inside

众军心下大乱,不敢交战,各自奔走。——《三国演义》

旧时时间单位,相当于“点”

o’clock

三下一刻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指时间、处所、范围

time;place;area;scope;field

及郡下。——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位在下的人

subordinate

与其群下

不耻下问。——《论语》

不忍为之下。——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动词

下来

descend

下世;下山;下楼;下凡;下帷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

落下;降下

fall

下火;下雨;下雪;下雹子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离开

get out

下榻;下翻;下席;下番;下饷

弯屈

bow

下头;下腰

魏延平日恃功务高,人皆之下。——《三国演义》

卸下

take off

下门

下担捋髭须。——《乐府诗集·陌上桑》

放入;投入

put in

下采;下埽;下酿

施行;使用

apply;use

下火文

完成;结束

finish;end

下架;下稍头

递送

send;deliver

下插定;下小茶;下究;下话

发表、宣告

issue

谕旨将下;下指示;下令;下战书

令初下。——《战国策·齐策》

去;到

go to

水陆俱下

顺江东下。——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常指从北到南、从上游到下游、从城市到乡下、从上层到基层

下番;下坂走丸

做饭

cook

下饺子;下面条;下汤圆

等我里头赶着给你老炸点儿锅渣面筋,下点儿素面你吃。——《儿女英雄传》

指某些动物生产;养;生

lay

下仔;下小猪;下一窝狗崽

从事棋类活动时,举手着子

play

下着

夺得、攻取、占领或攻占

capture

连下数城

皆下之。——《史记·陈涉世家》

歇宿;收留

stay]

下人;下处;下店

徐孺下陈蕃之榻。——唐·王勃《滕王阁序》

官人要下呵,俺这里有干净店房。——元·王实甫《西厢记》

以菜肴佐食

go with

下饭;下口;下酒物

投降

surrender

下气;下腰

吾恐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国之可下?——《韩非子》

居人之下;谦让

modestly decline

下人;下顾;下气

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三国志》

安扎

camp

各依本方下营。——三国·诸葛亮《兵要》

beat;clap

抚尺一下。——《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薄暮下管键。——清·方苞《狱中杂记》

形容词

身分、地位低

lower]

下役;下作;下番;下人

吾羞,不忍为之下。——《史记》

幼小

young

上下

次序或时间在后

latter;next

下稍头;下古;下半世;下回

上下同欲。——《孙子·谋攻》

低于,少于

inferior

下节;下中;下考

量词

表示动作的次数

下子;敲了几下门;摇了几下旗

表时间的单位,犹言点

下子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一】【丄部】

底也。指事。下,篆文丅。胡雅切。注:(古文二)?(下)二(上)。文四,重七

说文解字注

底也。底当作氐。广部曰:底者,山凥也。一曰下也。许氏解字多用转注。转注者,互训也。底云下也,故下云底也。此之谓转注。全书皆当以此求之。抑此底字当作氐。广部“一曰下也”四字,疑后人所缀。何者?许书无低字。日部昏下曰从氐省。氐者,下也。正与此下者氐也为转注。上,高也。下,氐也。高氐亦正相反相对。今本氐篆解云至也,亦当本作下也。如是正之,乃见许氏发挥转注之恉。有好学深思者,当能心知其意也。从反?为?。有物在一之下也,此古文下本如此。如字从古文下是也。后人改为丅,谓之古文,则不得不改丅为下,谓之小篆文矣。胡雅、胡驾二切,古音在第五部。

(丅)篆文下。今各本篆文作丅。后人所改。

康熙字典

【子集上】【一字部】下·康熙笔画:3·部外笔画:2

〔古文〕丅?。《广韵》:胡雅切。《集韵》《韵会》《正韵》:亥雅切,?遐上声。在下之下,对上之称。《易·乾·文言》:本乎地者亲下。

又《说文》:底也。《玉篇》:后也。

又贱也。

又《仪礼·士相见礼》:始见于君,执挚至下。郑注:下谓君所。贾疏:不言所而言下者。凡臣视袷已下,故言下也。

又《集韵》《韵会》:?亥驾切,遐去声。《正韵》:降也,自上而下也。《易·屯卦》:以贵下贱。《诗序》:君能下下。

又《尔雅·释诂》:下,落也。郉疏:下者,自上而落也。草曰零,木曰落。

又去也。《周礼·夏官·司士》:岁登,下其损益之数。

又《韵补》:叶后五切,音户。《诗·召南》:于以奠之,宗室牖下。与女叶。吴棫曰:毛诗下字一十有七,陆德明皆此读。《?第·古音考》:与吴同。

又叶胡佐切,音贺。曹丕《寡妇赋》:风至兮淸厉,隂云曀兮雨未下。伏枕兮忘寐,逮乎朝兮起坐。

考证:《尔雅·释训》:下,落也。谨照原书释训改释诂。

方言音韵

◎赣语:hra5

◎客家话:[梅县腔] ha1 ha3 ha5 [宝安腔] ha3 | ha1 [客英字典] ha5 ha1 [东莞腔] ha3 ha5 [沙头角腔] ha5 ka1 ha1 [陆丰腔] ha6 [海陆腔] ha1 ha6 [台湾四县腔] ha1 ha5 [客语拼音字汇] ha1 ha4 ka1

◎粤语:haa5 haa6

◎潮州话:hia6 ê6

◎韩语:HA 하

◎越南语:hạ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字头

韵书

小韵

声调

韵目

字母

韵部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开口呼

全浊

胡雅切/胡驾切

ɣa

开口呼

全浊

胡驾切/胡雅切

ɣa

集韵

合口呼

全浊

后五切

ɣo

开口呼

全浊

亥雅切

ɣɪa

开口呼

全浊

亥驾切

ɣɪa

开口呼

全清

居迓切

kɪa

韵略

亥雅切

亥驾切

增韵

侯古切

亥雅切

胡驾切

中原音韵

去声

家麻

家麻

全清

xia

中州音韵

去声

家麻

奚价切

洪武正韵

全浊

侯古切

ɣu

全浊

亥雅切

ɣa

全浊

胡驾切

ɣa

分韵撮要

阳去

第二十六家贾嫁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