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鱼刺身

三文鱼刺身

日本的传统食品
“三文鱼刺身”是日本的传统食品。“刺身”是日本料理出了名的食品,是日本料理中最“清淡”的菜式。也非常受日本人欢迎,但是实际在日本内陆,20世纪早期冰箱尚未发明前,很少有人吃。只是沿海比较流行。现在随着保鲜和运输技术的条件改进后,食用‘刺身’的人也多了起来,而且越来越受世界各地人的欢迎。[1]
    中文名:三文鱼刺身 外文名:Salmon Sashimi 分类:日本菜 口味:清淡 主要食材:三文鱼,白萝卜 口 感:鲜嫩爽口 功 效:降低血脂和血胆固醇,防治心血管疾病

菜品特色

1、刺身的材料和形状。刺身最常用的材料是鱼,多数是海鱼。常见的是金枪鱼、鲑鱼(三文鱼)、鲷鱼、比目鱼、鲣鱼、多春鱼、鱼参鱼、鱼师鱼、鲈鱼、鲻鱼,等等;也有鲤鱼、鲫鱼等淡水鱼。在古代,鲤鱼则是刺身的上品。但刺身并不限于使用鱼,所用材料的范围很广,有螺蛤类(包括螺肉、牡蛎肉和鲜贝),有虾(一种红色的甜虾)和蟹,有海参和海胆,还有鸡肉(sasami,鸡胸脯嫩肉),甚至有我们想象不到的但又很贵重的鹿肉和马肉。是不是就到此为止了呢?不,居然还有我们俗称“魔芋”的植物“蒟蒻”。至于早期,据说还有蔬菜,也可以作为刺身的材料。

再深入一步,即使是鱼的刺身,除了用一般鱼类所制成的生鱼片之外,还有用一些特别的鱼制成的刺身,例如章鱼、鱿鱼、墨鱼、鲸鱼也是常见的材料。鲸鱼可以片成较厚的鱼片,但章鱼、鱿鱼和墨鱼却不能片成鱼片,而是利用这些鱼自身的体形切成不算太薄的鱼块,当然也可以算成鱼片。除了鱼片,还有整鱼,一些长不大的微型鱼,如果生吃、活吃的话,也就是一种美味的刺身。鱼肉之外,还有生鱼子,也可以成为刺身。至于香港人食用的生鱼翅,在日本人看来也是一种刺身,必须用刺身去翻译指称。

刺身的形状不外乎片、块、条,一般要根据材料而定。鱼肉细腻的可切成薄片,也比较高级。一些大鱼,肉质较粗的就切成较厚的片(几乎可称为“块”了)或小长条。这些鱼的皮一般都去掉,但是也个别鱼的特殊做法是保留鱼皮的,例如在鲷鱼上浇热水的一种刺身(名叫“鹿の子作り”,其做法叫“烧霜作り”)。至于章鱼之类只能根据各部位体形切成各不相同的块了。还有的刺身,如牡蛎、螺肉、海胆、寸把长的小鱼儿、鱼子之类,则就无须劳动快刀,可以整个儿地食用。

从上所述,我们翻译成“生鱼片”就其通常情况来说是可以的,生鱼和薄片状毕竟是最常见的形式。这样的翻译“虽不中亦不远矣”。

2、刺身的数量、佐料和盛器。除了食物本身外,刺身的特点还可以从数量、佐料、器皿三方面去观察。

刺身的量不会太大,仅仅是一次用餐里的一小部分,最初的原因是刺身比较贵,以后就成为一种规矩,以此显示其身份。

刺身的佐料大致有这样几种:酱油,山葵泥(浅绿色,类似芥末,日语称为wasabi),醋,姜末,萝卜泥,酒(一种“煎酒”)。在食用动物性刺身时,前二者几乎是必备的,后数者则视乎地区不同以及各人爱好和食肆特色增减。酒和醋在古代则几乎是必需的。有的地方在食用鲣鱼(katsuo)时使用一种调入芥末/芥子泥的酱油。在食用鲤鱼、鲫鱼、鲇鱼(ayu)时放入芥子泥、醋和日本黄酱(miso,汉字“味噌”),甚至还有辣椒末。

盛刺身的器皿必须用浅盘,现在一般是陶瓷浅盘,形状则五花八门。根据器皿质地形制的不同以及片切、摆放的不同,可以有各种命名。

国内目前较常见的刺身种类有:红魽、鲑鱼、鲔鱼、鲷鱼(加纳鱼)、旗鱼、龙虾、芦虾等等。

刺身并不一定都是完全的生食,有些刺身料理也会稍微的经过加热处理,例如:炭火烘烤、热水浸烫。

刺身料理通常出现在套餐中或是桌菜,同时也可以作为下酒菜、配菜或是单点的菜色。

刺身的早期名称。刺身至少在十四世纪末已经产生,并已相当流行。最早使用“脍”(namasu,也作鱼会)字来概括刺身和类似食品。“脍”是指生的鱼丝、肉丝,也可指醋泡的鱼丝、肉丝。而sashimi(刺身)在那时只是指“脍”的一种烹调技法。只是到了酱油传入日本并广泛使用后,“刺身”(sashimi)才发展成指称类似目前刺身的名称。

刺身的书写形式。“刺身”二字是用训读汉字书写的形式;古时也常用假名书写(如《御汤殿上日记》文明十五年十月一日,即公元1483年)。前两个音节sashi现在用“刺”来书写,那完全是一种想当然。最初写法并不稳定,古代曾经使用过“指味、差身、差味、差酢、刺子、刺躬”,读音都是sashimi,较多的是用“指身”来书写(见《铃鹿家记》,应永六年,即公元1399年)。“指”读音也是sashi;后来觉得与“指”无关,而是动刀子的,于是找到了有立刀旁的“刺”,于是也就把sashi解释成“切拼盘”和“切好并摆好”。这确乎有点俗词源学的味道。后一个音节mi倒是多用“身”来书写,意思是指肉。至于用“味”来书写,则显然也是望“音”生义的想当然。

刺身的异名。“刺身”原是关东地区的称呼,有的时候也被称为“uchimi”(“打身”,义为复盖物)和“tsukurimi”(“作身”,义为拼盘。是关西的一种称呼,一般简单称为tsukuri;也可称为tsukuritoiu)。

至于“刺身”一词在日本还有多种方言的语音变异,如:富山县的sashin和shyashin;八丈岛的sasumi;静冈县、鸟取县的shyashimi。

据现在了解,sashimi(刺身)一词是日本室町时代(1392~1573年)开始产生的。关于这个词的来源有许多种说法:

一种解释是“刺身”是tachimi的转音。tachi是日本的刀的称呼。(《言元梯》)

一种解释则认为“刺身”是“左进”之义。(《黄昏随笔》)“左”的音读是sa;“进”的音读是shin。富山县正好把“刺身”读成sashin。

一般的解释是:“刺”为切成小块或薄片,或解释为切成并摆放成拼盘。至于“身”则大多解释为肉。

另一种解释是:“刺”是串起来的意思,因串起鱼腮而得名;而“身”就是腮的称呼。

此外,还有将“刺身”解释为复盖品,因切成薄片的鱼肉可以在做寿司时复盖其上而得名。

做法一

主料:鲜三文鱼柳250克、白萝卜适量。

辅料:绿芥末酱、日本万字酱油(或美极酱油)、黄瓜1段。

烹制小窍门

三文鱼含有较多的水分和脂肪,所以用于烹制热菜时,加热的时间不宜长,否则成菜后,肉质会干硬,吃起来口感不佳。这里特别提醒大家,三文鱼用于制作热菜时,其最佳成熟度为七成熟,三文鱼原料在这样的成熟度,口感才软滑鲜嫩、香糯松散。

原料:三文鱼300g、紫苏叶一把、生抽15ml、芥末酱适量、醋少许、白糖少许、白开水少许。

做法:

1、冰鲜的三文鱼半扇,拔去大刺。

2、将三文鱼切成大块诺干,取一块生食,其他用保鲜膜裹好放入冰箱冷冻。

3、备用的三文鱼去皮(切成大块后好去皮,整扇的话比较考功夫,呵呵)。

4、将三文鱼切成0.3~0.5cm左右薄厚的片。

5、取一深盘放入冰块,上铺保鲜膜。

6、洗净的紫苏叶铺在冰上,中间用长条鱼片卷成花型。

7、紫苏叶上码入三文鱼片,取少许紫苏丝装饰在中间,盖上保鲜膜放入冰箱冷藏十分钟。

这段时间调制佐料:用生抽、醋、白糖、白开水调成汁,根据个人口味放入芥末酱拌匀,过三、五分钟即可取出刺身食用。食用时卷裹紫苏叶味道更佳。

做法二

主料:三文鱼。

辅料:白萝卜、紫苏叶、酱油。

调料:寿司醋、芥末。

1、将白萝卜修成四方形,片成薄片再切成细丝,放进冰水浸泡片刻;捞出一把萝卜丝,卷成一团摆进盘子,再斜放一片紫苏叶;买来的鱼柳,再次修去边角和筋膜、脂肪等;刀法来了:刀刃与鱼柳垂直,刀尾部切入,均匀用力切下,同时拉动刀身;

2、从刀尾拉倒刀尖,另一只手轻轻按在鱼片上(我的另一只手在操作相机,没法按鱼片了,只能比划),一刀切下一片;五片一组,用筷子将鱼片立起来,再按下,大约整成扇形;用筷子抄底,另一只手辅助;将鱼片摆在紫苏叶上,即可。

小贴士

1、刺身的厚度自己掌握,不同厚度的刺身口感不同。

2、寿司鱼片一般比刺身薄、且宽,所以下刀时要倾斜刀刃,片出适当宽度。

3、搭配日式酱油和辣根食用。

4、配一碟小菜,煮一锅味增汤,再烫上一壶小清酒,也算是别具风味的周末大餐了!

饮食宜忌

1、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能有效降低血脂和血胆固醇,防治心血管疾病。所含的Ω-3脂肪酸更是脑部、视网膜及神经系统所必不可少的物质,有增强脑功能、防治老年痴呆和预防视力减退的功效。在鱼肝油中该物质的含量更高。三文鱼能有效地预防诸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享有“水中珍品”的美誉。鱼肝油中还富含维生素D等,能促进机体对钙的吸收利用,有助于生长发育。

2、过敏体质、痛风、高血压患者。孕妇忌食生三文鱼。

材料挑选

目前,市场上比较常见的进口海产品主要来自日本、挪威和美国。为了确保品质,一般野生海产的供应都是要提供相应证明的,“比如美国阿拉斯加海产协会在中国会针对从美国进口的海产颁发相应证明给供应商,消费者在购买时如有疑问可以索要这些证明来鉴别。”

挑选优质三文鱼方法:

看外观

养殖的三文鱼通常身上都会有斑纹,或者头上有斑点,而野生的三文鱼外表非常光滑、颜色统一。

看鱼肉

超市中,一些三文鱼是切成一段段出售的,这样便于加工和保存。而同时也方便消费者辨别三文鱼成色。如果鱼肉里面有一条或几条白花花颜色,就是养殖的;相反,野生的三文鱼肉质紧实,脂肪含量几乎为零,所以看不到白色的膘。

看口感

一般来说,野生三文鱼的肉质口感很紧,就像吃瘦肉的感觉,而养殖的三文鱼口感则比较“散”。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