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塔

三元塔

广东潮州三元塔
三元塔在潮安县江东镇井尾乡鲤鱼山上,隔江与猫头山对峙,濒水数丈,洪峰季节,江水汹涌湍急。人谓“急水”,故塔也有“急水塔”之称。
  • 中文名:三元塔
  • 外文名:
  • 地理位置: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江东镇
  • 气候条件:
  • 开放时间:全天开放
  • 门票价格:
  • 占地面积:
  • 著名景点:
  • 始建:明万历三十三年

发展历史

三元塔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竣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由明代名贤林熙春倡建。林熙春于明万历十一(1564)年考中进士,历任巴陵县令、乐昌县令。由于他清正廉明,勤政爱民,受到当地官员和民众的爱戴,被推荐提拔到京城任户部给事。万历二十四(1577)年,林熙春因上《伸救言官疏》激怒万历帝,被贬为茶陵判官,他毅然告病回乡。

回潮州后,为地方官员和民众做了大量的好事,比如协助巩固潮州海防建设,倡修文庙、乡贤祠,为民减低税赋等等,深受官民的爱戴。万历四十一(1613)年,林熙春逝世后,被朝廷追封为尚书,连同他的父亲林乔贯、祖父林瓒都追封为尚书,潮州牌坊街的“三世尚书”就是为了表彰、纪念他。

三元塔于万历三十三(1604)年开工启建。建塔时,运送材料的工棚桥延伸三里路至江东龙口村,塔基石、压檐石、室板石、砖条、灰沙等材料大部分要从龙口村起运,用圆木条置于桥棚上,再用“驶牛母”(杠杆传递)的办法运送上去,还在塔基周围搭建杉木、竹架施工,历八年时间建成。建塔时耗费的财力、物力、人力可想而知。

塔身构造

三元塔塔基合围3.38丈(合14.6米),相传用一条面条围上塔基,一个人一次吃不完。塔高17丈(合51米),共六层,顶层增设一个葫芦。塔门向西北,匾额楷书刻“三元塔”三字,两旁石刻对联“霞标插汉三千界,砥柱当潮九万程”。塔身中空,有螺旋石阶可登,各层藻井均由石砌并镶以不同的石刻浮雕图案。

第一层、第二层为灰岗岩构件筑成,三层以上除压檐石外,皆用青砖条填砌。塔身与塔基同有八面,逐层缩小升高。塔身各层中空,每层塔室地板,都由灰岗岩铺成,分别刻有图案,如八卦图、玉兔桂树、双鹤祥云等。除首层外,每层塔壁留四个圆拱门,可供游客出入眺望周边景物。塔梯螺旋式向上,通道建于塔壁之中,可直通第六层,结构严谨,上落自如。

首层塔门朝北向着龙湫宝塔,门额上刻有“三元塔”,三元谐指状元、会元、解元,祈望潮州科科考出解元、会元、状元。塔门刻有阴刻门联一对:“霞标插汉三千界,砥柱当潮万里程”,联高六尺六寸,宽一尺,有莲花状刻纹装饰,每字七寸见方,无题款,传为林熙春自己撰书。

三元塔建成至今四百多年,历明朝、清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每隔数百数十年,便有州府、县府拨资修补。民国七(1918)年农历正月十三日大地震中,三元塔的第六层被损坏,葫芦掉进急水中,幸而塔基稳固,塔身直立,至今仍然屹立于鲤鱼山头。三元塔于公元一九一八年戊午潮州地震时遭严重破坏,震掉塔刹宝葫芦及一层半,但五层以下尚完整。

林熙春还为三元塔撰写塔铭,刻石嵌于第五层内塔壁上。塔铭曰:凤城之东,急水一泓,两山对峙,万派朝宗,左昂右逊,华表偏隆,时维万历,群议攸同,乙已建塔,丁未竣工,负巽抱乾,一柱凌空,路从内转,不觉身崇,牖窥星汉,檐散氛风,天地为小,云阶可通,影摇金刹,砥柱潮中,发轮永固,灏气新钟,元魁辈出,国泰民丰。把建塔的经过以及该塔雄伟壮观的气势描述得淋漓尽致。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