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条约》

《天津条约》

不平等条约
《天津条约》,是清咸丰八年(1858)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由于中国战败,英、法、俄、美强迫清政府在天津分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58年5月,英法联军侵占大沽炮台,并以进攻北京作为威胁。6月23日,迫使清政府与英、法、俄、美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天津条约》包括《中美天津条约》、《中英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中俄天津条约》四个部分,中国对英、法两国赔款600万两白银。真确文本原存于中华民国外交部,现存于台北外双溪国立故宫博物院恒温恒湿的库房保存。于6月26日、27日分别与英、法订立中英、中法《天津条约》。 天津条约是清咸丰八年(1858)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国、法国、俄国、美国强迫清政府在天津分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
  • 中文名:
  • 外文名:
  • 发生地点:天津
  • 主要人员:
  • 中文名称:《天津条约》
  • 时间:1858年
  • 相关组织:清政府、2美国、英国、法国和俄国政府
  • 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

简介

《天津条约》包括《中俄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英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是指1858年清朝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后与俄国、美国、英国、法国在天津所签订的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清朝委派大学士桂良和各国代表谈判并签约。真确文本原存于台湾外交部,现存于台北外双溪国立故宫博物院恒温恒湿的库房保存。

签约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两国为了进一步扩大侵略特权而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爆发于1856年10月,英军进攻广州,1860年10月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清朝廷被迫于1858年先后与俄(6月13日)、美(6月18日)、英(6月26日)、法(6月27日)签订《天津条约》,与沙俄签订《瑷珲条约》,1860年又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 

1858年(咸丰八年)5月,英法联军侵入天津,并扬言进攻北京。清政府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为钦差大臣,赴天津议和。于6月26日、27日分别与英、法订立中英、中法《天津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清朝被迫于1858年先后与英、法、美、俄签订《天津条约》,与沙 俄签订《瑷珲条约》,1860年又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条约内容

对俄国

清朝代表桂良和俄国代表于6月13日签约,共12款。

1.向俄国增开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台湾(台南)、琼州七处通商口岸,俄国兵船可在各口岸停泊。

2.扩大陆路通商,嗣后对俄国陆路通商人数、所带货物与资本,不加限制。

3.俄国得在各通商口岸设领,俄人若与中国人发生纠葛或其他事故,由两国官员“会同办理”。俄人在华犯罪,按俄国法律受审。

4.俄国人在内地传教,中国方面不得禁止。

5.中国今后给予别国的一切政治、贸易及其他特权,“毋庸再议,即与俄国一律办理施行”。

6.由两国派员查勘“从前未经定明边界”,“务将边界清理补入此次和约之内”。

对美国

清朝代表桂良和美国代表于6月18日签约,共30款。

1.清政府若就公使驻京问题与别国另有应允或立约,美国同时享受同等权利。

2.若美国官船驶至中国近海,清朝应就采买食物、汲取淡水、修理船只等给予协助。若美国船只被毁、被劫,应准许美国官船追捕盗贼。若美国人受到匪徒侵害,地方官须立即派兵驱逐匪徒,严拿治罪,以保护美国人。

3.增开潮州(后改汕头)、台南为通商口岸。美国人可在通商口岸居住,或租地自行建楼以及设立医院、教堂及墓地等。美国的官员及人民可以雇佣清朝买办、厮役、工匠、水手、引水,可以延纳汉人教授语言及帮办文墨,地方官民均不得稍有阻挠、陷害。

4.对于传教士,地方官当一体保护,他人毋得骚扰,即“宽容条款”。[2]“宽容条款”的要害是,不仅外国传教士,连中国信徒也受不平等条约的保护。

5.嗣后清朝有何惠政、恩典、利益施及他国及其商民,美国官民一体适用。

对英国、法国

清朝代表桂良和英法代表于6月26、27日签约,各有56、42款,再加上附约。

1.增开牛庄、登州、台湾(今台南安平旧港)、淡水、潮州(后改汕头)、琼州、南京及镇江、汉口、九江为通商口岸。

2.英法人士可在内地游历及传教。

3.英法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往来。

4.英法人士在华犯罪,各由该国之领事处理。

5.关税由双方协定,每十年修订一次。

6.双方互派公使;外使可行西礼,并进驻北京。

7.清朝赔偿英国四百万两、法国二百万两白银。

附约亦规定:

1.鸦片改称洋药,可自由买卖及进口。

2.海关聘用英人帮办税务。

3.修改税则,以“值百抽五”(即5%)为原则。

签约场面

八年四月初八(5月20日),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溯白河而上,进逼天津。直隶总督谭廷襄吓得魂飞魄散,主张彻底投降。十二日,他向咸丰帝奏称:“统观事势,细察夷情”,“不能战,不易守,而不得不抚。”十四日,英法联军驶抵天津城下,英、法公使通知清政府另派头品大臣二员速来津共议,否则先取天津,再攻北京,两日以内,听候回音。十六日,清政府急忙派大学士桂良(1785—1862)、吏部尚书花沙纳(1806—1859)为全权大臣,驰往天津向英、法求和。十八日,额尔金、葛罗乘炮艇抵天津,普提雅廷和列卫廉乘俄船“亚美利加”号同至。当即照会清政府,钦差大臣必须有“全权便宜行事”衔名,否则仍需进京。二十日,清政府命桂良、花沙纳便宜行事,从权办理。二十三日,前此两天赶到天津的桂良、花沙纳就和额尔金在城南海光寺初次会见。此后在谈判过程中,额尔金和葛罗分别委派随员威妥玛(1818—1895)、李泰国(1832—1898)和马吉士办理实际交涉,以李泰国为主。他是上海海关的英籍职员,同中国官员曾有频繁接触,此次充当英法联军的中文翻译与谋士。在谈判过程中,他以战胜国发言人自居,恃强要挟,态度蛮横,对桂良、花沙纳耍尽了威吓流氓手段。在谈判中最使清朝最高统治者头痛的是外国公使驻京、增开通商口岸、外国人得入内地游历传教等条款。因为这些将会影响到清朝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所以,咸丰帝一再讨价还价,不肯让步。有时甚至想到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势须与之用武”。桂良、花沙纳对咸丰帝的苦衷虽然十分了解,但他们畏敌如虎,向咸丰帝奏称:“战之不可”,“战则必败”。由于此时清朝封建统治者最害怕的是太平天国起义,而不是外国侵略者。因此在对外战争中所调动的兵力,不是主力,而是边远的军队。既然如此,那么在英、法联军的胁迫下,最终不得不屈服投降。

主要影响

《中美天津条约》的签订,是美国对中国主权的进一步破坏。在该条约的签订过程中,美国利用英、法武装侵略给清政府造成的困境,不费一兵一卒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自己的侵略要求。通过这个条约,美国获得了远比《望厦条约》更广泛的侵略权益,同时以周详严密的片面最惠国条款,坐享英、法等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攫取的一切特权。《中美天津条约》既是美国对中国主权进行粗暴践踏的历史罪证,也是美国推行合作侵华政策的典型产物。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