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

栀子

茜草科栀子屬植物
栀子(學名:GardeniajasminoidesEllis)别名:黃栀子、山栀、白蟾,是茜草科植物栀子的果實。栀子的果實是傳統中藥,屬衛生部頒布的第l批藥食兩用資源,具有、利膽、降壓、鎮靜、止血、消腫等作用。在中醫臨床常用于治療黃疸型肝炎、扭挫傷、高血壓、糖尿病等症。
    中文名: 拉丁學名: 别名: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Magnoliophyta 亞門: 綱:木蘭綱Magnoliopsida[Cronquist系統] 亞綱:菊亞綱Asteridae[Cronquist系統] 超目: 目:茜草目Rubiales[Cronquist系統] 亞目: 科:茜草科Rubiaceae[Cronquist系統] 亞科:金雞納亞科SubFam.Cinchonoideae 族:栀子族Trib.GardenieaeFRPS系統的茜草科Rubiaceae] 亞族: 屬:栀子屬GardeniaRPS系統的茜草科Rubiaceae] 亞屬: 組: 亞組: 種:栀子Gardeniajasminoides[FRPS系統的茜草科Rubiaceae]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栀子 中文别名:木丹、鮮支、卮子、越桃、水橫枝、支子花、枝子花、山栀花、黃雞子、黃荑子、黃栀子、黃栀、山黃栀、玉荷花 英文名:Cape Jasmine Fruit,Fruit of Cape Jasmine 二名法:Gardenia jasminoides 分布:江西、河南、湖北、浙江、福建、四川等。

形态特征

栀子為灌木,高0.3-3米;嫩枝常被短毛,枝圓柱形,灰色。葉對生,革質,稀為紙質,少為3枚輪生,葉形多樣,通常為長圓狀披針形、倒卵狀長圓形、倒卵形或橢圓形,長3-25厘米,寬1.5-8厘米,頂端漸尖、驟然長漸尖或短尖而鈍,基部楔形或短尖,兩面常無毛,上面亮綠,下面色較暗;側脈8-15對,在下面凸起,在上面平;葉柄長0.2-1厘米;托葉膜質。

花芳香,通常單朵生于枝頂,花梗長3-5毫米;萼管倒圓錐形或卵形,長8-25毫米,有縱棱,萼檐管形,膨大,頂部5-8裂,通常6裂,裂片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10-30毫米,寬1-4毫米,結果時增長,宿存;花冠白色或乳黃色,高腳碟狀,喉部有疏柔毛,冠管狹圓筒形,長3-5厘米,寬4-6毫米,頂部5至8裂,通常6裂,裂片廣展,倒卵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1.5-4厘米,寬0.6-2.8厘米;花絲極短,花藥線形,長1.5-2.2厘米,伸出;花柱粗厚,長約4.5厘米,柱頭紡錘形,伸出,長1-1.5厘米,寬3-7毫米,子房直徑約3毫米,黃色,平滑。

果卵形、近球形、橢圓形或長圓形,黃色或橙紅色,長1.5-7厘米,直徑1.2-2厘米,有翅狀縱棱5-9條,頂部的宿存萼片長達4厘米,寬達6毫米;種子多數,扁,近圓形而稍有棱角,長約3.5毫米,寬約3毫米。花期3-7月,果期5月至翌年2月。

生長習性

性喜溫暖濕潤氣候,好陽光但又不能經受強烈陽光照射,适宜生長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輕粘性酸性土壤中,抗有害氣體能力強,萌芽力強,耐修剪。是典型的酸性花卉。

分布情況

國内産地:産于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香港、廣西、海南、四川、貴州和雲南,河北、陝西和甘肅有栽培。

國外分布:國外分布于日本、朝鮮、越南、老撾、柬埔寨、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太平洋島嶼和美洲北部,野生或栽培。

生境:曠野、丘陵、山谷、山坡、溪邊的灌叢或林中。

物候期:花期3-7月,果期5月至翌年2月

栽培技術

繁殖方法

種子繁殖

播種期分春播和秋播,以春播為好。在2月上旬至2月下旬(立春至雨水)。選取飽滿、色深紅的果實,挖出種子,于水中搓散,撈取下沉的種子,晾去水份;随即與細土或草木灰拌勻,條播于畦溝内,蓋以細土,再覆蓋稻草;發芽後除去稻草,經常除草,如苗過密,應陸續勻苗,保持株距10-13cm。幼苗培育1-2年,高30餘厘米,即可定植。

扡插繁殖

扡插期秋季9月下旬至1O月下旬,春季2月中下旬。剪取生長2-3年的枝條,擯節剪成長17-20cm的插穗。插時稍微傾斜,上端留一節露出地面。約一年後即可移植。

定植

2-3月間定植,按株距1.2-2m,作好直徑50cm,深30cm的穴,并用堆肥10kg與細土拌勻作基肥。每穴栽苗1株。

水插法

雖然繁殖栀子的方法有多種,但最簡便快捷的是漂浮的水插法,首先找泡沫闆一塊,并往上打孔,将栀子當年半熟枝剪下,插入泡沫闆的孔中,然後将泡沫闆放入裝滿水的桶中,将桶放在既能讓漂闆穗條遮陰,又能讓陽光照射水桶的環境,将水溫控制在18℃-25℃之間,栀子一星期即能長出3厘米以上的根。此方法扡插栀子,成活率為100%。

田間管理

幼苗期須經常除草、澆水,保持苗床濕潤,施肥以淡人糞尿為佳。定植後,在初春與夏季各除草、松土、施肥1次,并适當壅土。

土壤

栀子是酸性土壤的指示植物,故土壤的微酸性環境,是決定栀子生長好壞的關鍵。培養土應用微酸的沙壤紅土7成,腐葉質3成混合而成。将土壤pH值控制在4.0-6.5之間為宜。

溫度

栀子的最佳生長溫度為16℃-18℃。溫度過低和太陽直射都對其生長極為不利,故夏季宜将栀子放在通風良好、空氣濕度大又透光的疏林或陰棚下養護。冬季放在見陽光、溫度又不低于0℃的環境,讓其休眠,溫度過高會影響來年開花。

水分

栀子喜空氣濕潤,生長期要适量增加澆水。通常盆土發白即可澆水,一次澆透。夏季燥熱,每天須向葉面噴霧2次-3次,以增加空氣濕度,幫助植株降溫。但花現蕾後,澆水不宜過多,以免造成落蕾。冬季澆水以偏幹為好,防止水大爛根。

肥料

栀子是喜肥的植物,為了滿足其生長期對肥的需求,又能保持土壤的微酸性環境,可事先将硫酸亞鐵拌入肥液中發酵。進入生長旺季4月後,可每半月追肥一次(施肥時最好多兌些水,以防燒花)。這樣既能滿足栀子對肥料的需求,又能保持土壤環境處于相對平衡的微酸環境,防止黃化病的發生,同時又避免了突擊補硫酸亞鐵,局部過酸對栀子的傷害。

整地

育苗地,先深耕33cm左右,除去石礫及草根,再行造畦,畦高17cm,寬1.3m。打碎土塊,耙平,每畝施基肥2000kg。然後按行距27cm,挖寬7cm、深3cm的橫溝,以待播種。

盆栽

盆栽用土以40%園土、15%粗砂、30%廄肥土、15%腐葉土配制為宜。栀子苗期要注意澆水,保持盆土濕潤,勤施腐熟薄肥。澆水以用雨水或經過發酵的淘米水為好。生長期如每隔l0-15天澆1次0.2%硫酸亞鐵水或礬肥水(兩者可相間使用),可防止土壤轉成堿性,同時又可為土壤補充鐵元素,防止栀子葉片發黃。夏季,栀于花要每天早晚向葉面噴一次水,以增切空氣濕度,促進葉面光澤。

盆栽栀子,8月份開花後隻澆清水,控制澆水量。十月寒露前移入室内,置向陽處。冬季嚴控澆水,但可用清水常噴葉面。每年5-7月在栀子生長旺盛期将停止時,對植株進行修剪去掉頂梢,促進分枝萌生,使日後株形美、開花多。栀子多采用扡插法和壓條法進行繁殖,也可用分株和播種法繁殖,但很少采用。

扡插可分為春插和秋插。春插于2月中下旬進行;秋插于9月下旬至10月下旬進行。插穗選攝2-3年的枝條,截成10-12厘米的段子,留頂上兩片葉子,各剪去一半,然後斜插入插床中,土面上隻留一節,注意遮蔭和保持一定濕度,一般1個月可生根,1年後移植。南方還有采用水插法繁殖的,即将插穗插在用葦稈編織的圓盤上,任其漂浮在水面上,使其下部在水中生根,再移植栽培。

壓條可在4月清明前後或梅雨季節進行。選三年生母株上一年生健壯枝條,将其拉到地面,刻傷枝條上的入土部位,如能在刻傷部位蘸上200ppm粉劑案乙酸,再蓋上土壓實,則更容易生根。一般個把月生根後即可與母株分離,到第二年春再帶土移栽。

病蟲防治

栀子主要病害有褐斑病、炭疽病、煤污病、根腐病、黃化病等,在室内,病害全年都可能發生,嚴重時植株落葉、落果或枯死。在病害發生初期或發生期施用多茵靈、退菌特等可有效地防治病害。

黃化病

栀子經常容易發生葉子發黃的黃化病,黃化病由多種原因引起,故須采取不同措施進行防治。缺肥引起的黃化病:這種黃化病從植株下部老葉開始,逐漸向新葉蔓延。

緻病原因

1、老葉由綠色變成褐色。

2、缺磷:老葉呈紫紅或暗紅色。對以上諸種情況,可迫施腐熟的人糞尿或餅肥。缺鐵引起的黃化病:這種黃化病,表現在新葉上,開始時葉片呈淡黃色或白色,葉脈仍是綠色,嚴重時葉脈也呈黃色或白色,最終葉片會幹枯而死。對這種情況,可噴灑0.2%—0.5%的硫酸亞鐵水溶液進行防治。

3、缺鎂引起的黃化病:這種黃化病由老葉開始逐漸向新葉發展,葉脈仍呈綠色,嚴重時葉片脫落而死。對這種情況,可噴灑0.7%—0.8%硼鎂肥防治。澆水過多、受凍等,也會引起黃葉現象,所以在養護過程中要特别加以注意。栀子在冬季室内通風不良及溫濕度過高時,容易發生介殼蟲危害,并伴有煤煙病發生。對介殼蟲,可用竹簽刮除,也可用20号石油乳劑加200倍水進行噴霧防治。對煤煙病,可用清水擦洗,或用多菌靈1000倍液進行噴灑防治。

4、缺氮:單純葉黃,新葉小而脆。

介殼蟲

一般有兩種,一種是糠介,另一種是吹棉介。煤煙病便是介殼蟲的排洩物滋生細菌所緻。這兩種介殼蟲都是屬刺吸式害蟲。蟲背部表面附有一層臘質,一般藥物無法穿透,可用吡蟲啉類或其改良劑進行噴霧滅殺。每周一次,一般需要2-3次才能滅殺徹底。煤煙病就是黑黴菌感染,噴灑任何藥物都不會自行脫落,必須進行擦洗,方可解決。

品種分類

栀子氣味芳香濃郁,曆來受百姓所喜愛,但栀子形态平淡,造型單調,雖香味可嘉,但上不了廳堂。故在古代,花農們經過辛勤勞作、定向培育,早已培育出很多重瓣變種。如常見的:

大花栀子G.J.var.grandifloraNakai.

卵葉栀子G.J.var.ovalifoliaNakai.

狹葉栀子G.J.var.angustifoliaNakai.

斑葉栀子G.J.var.aureo-variegataNakai.

由于花農的定向培育,已經把栀子分成“藥用栀子”和“賞花栀子”了,即原來的單瓣的野生栀子作為“藥用栀子”,通常以其果實入藥;而人工培育出來的重瓣栀子則作為“賞花栀子”,其實也隻能作為賞花栀子,這種栀子一般不結果,而有結果的其果實也不做藥用。

變異類型

本種分布較廣,生長在不同的環境,使其習性、葉的形狀及大小、果實的形狀及大小等均發生一些變異。其變異主要可分為兩個類型:一類通常稱為“山栀子”,果卵形或近球形,較小;另一類通常稱為“水栀子”,果橢圓形或長圓形,較大。據稱前者适為藥用,後者适為染料用。一些學者亦根據其葉、花、果實等的變異,定為若幹變種或變型。

主要價值

古代染料

栀子是秦漢以前應用最廣的黃色染料,栀子的果實中含有酮物質栀子黃素,還有藏紅花素等,用于染黃的物質為藏紅花酸。《漢官儀》記有:“染園出栀、茜,供染禦服。”說明當時染最高級的服裝用栀子。古代用酸性來控制栀子染黃的深淺,欲得深黃色,則增加染中醋的用量。用栀子浸液可以直接染織物成鮮豔的黃色,工藝簡單,漢馬王堆出土的染織品的黃色就是以栀子染色獲得的。但栀子染黃耐日曬的能較差,因此自宋以後染黃又被槐花部分取代。

因為其重要性,太史公在《史記。貨殖列傳》有“千畝栀、茜、千畦姜韭;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的記載。

染色方法:新鮮的栀子果,捏碎泡水3小時,過濾,即可取染液。幹栀子果,放入熱水浸泡一夜,泡軟後将果實剝開或捏碎,加火煎煮,煮沸續煮30分,熄火,過濾取第一次染液;可重複煎煮取3~4次染液。

藥用價值

功能主治

清熱,瀉火,涼血。治熱病虛煩不眠,黃疸,淋病,消渴,目赤,咽痛,吐血,衄血,血痢,尿血,熱毒瘡瘍,扭傷腫痛

栀子出自《本草圖經》:栀子,今南方及西蜀州郡皆有之。

實用複方

1.治傷寒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心中懊NONG:栀子十四個(剖),香豉四合(綿裹)。上二昧,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納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傷寒論》栀子豉湯)

2.治傷寒大病瘥後勞複者:枳實三枚(炙),栀子十四個(剖),豉一升(綿裹)。上三味,以清漿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實、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溫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内大黃如博棋子五、六枚。(《傷寒論》枳實栀子豉湯)

3.治傷寒身黃發熱:肥栀子十五個(剖),甘草一兩(炙),黃柏二兩。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栀子半,去滓,分溫再服。(《傷寒論》栀子柏皮湯)

4.治濕熱黃疸:山栀四錢,雞骨草、田基黃各一兩。水煎,日分三次服。(《廣西中草藥》)

5.治尿淋,血淋,鮮栀子二兩,冰糖一兩。煎服。(《閩東本草》

6.治:栀子仁二七枚,鹽花少許,獨顆蒜一枚。上搗爛,攤紙花上貼臍,或塗陰囊上,良久即通。(《普濟方》)

7.治急性胃腸炎,腹痛,上吐下瀉:山栀三錢,盤柱南五味(紫金皮)根五錢,青木香二錢。上藥炒黑存性,加蜂蜜五錢。水煎,分二次服。(《單方驗方調查資料選編》)

8.治口瘡、咽喉中塞痛,食不得:大青四兩,山栀子、黃柏各一兩,白蜜半斤。上切,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下蜜更煎一兩沸,含之。(《普濟方》栀子湯)

栀子-原植物

栀子-原植物

9.治目赤:取山栀七枚,鑽透,入煻灰火煨熟,以水一升半,煎至八合,去滓,入大黃末三錢匕,攪勻,食後旋旋溫服。(《聖濟總錄》栀子湯)

10.治胃脘火痛,大山栀子七枚或九枚,炒焦,水一盞,煎七分,入生姜汁飲之。(《丹溪纂要》)

11.治鼻中衄血:山栀子燒灰吹之。(《簡易方論》)

12.治肺風鼻赤酒:老山栀為末,黃蠟等分溶和。為丸彈子大。空心茶、酒嚼下。忌酒、炙煿。(《本事方》)

13.治赤白痢并血痢:山栀子仁四七枚。锉,以漿水一升半,煎至五合,去滓。空心食前分溫二服。(《聖濟總錄》栀子仁湯)

14.治熱水腫:山栀子25克,木香7克,白術12克。細切,水煎服。(《丹溪》)

15.治婦人子腫濕多:炒山栀子一合。為末,米飲吞下,或丸服。(《丹溪心法》)

16.治折傷腫痛:栀子、白面同搗,塗之。(《瀕湖集簡方》)

17.治火丹毒:栀子,搗和水調敷之。(《梅師集驗方》)

18.治火瘡未起:栀子仁灰,麻油和封,惟厚為佳。(《千金方》)

19.治瘡瘍腫痛:山栀、蒲公英、銀花各四錢。水煎,日分三次服。另取生銀花藤适量,搗爛,敷患處。(《廣西中草藥》)

20.治燒傷:栀子末和雞子清濃掃之。(《救急方》)

21.治遠年日久内外:山栀(燒作灰研為細末)、乳香(另研)各半錢輕粉少許.上再研為末用瓷器盛貯.每用時先将蔥白、花椒煎湯洗瘡.稍歇再溫漿水又洗一次候惡水去盡再将白水煮百沸候溫再洗.但瘡口膿水血絲清水各盡又用粉帛拭幹.然後敷之.如幹者香油調敷濕者幹摻.但惡瘡口滿實軟絹帛護之.中硬不作膿者未可用.如腫軟有膿者依前法再洗敷貼之.(《普濟方》奇妙栀子散)

22.治下疳瘡:栀子一枚去穰裝入明礬末面糊合口火燒存性為末.洗淨幹摻上.(《奇效良方》栀子散)

藥代動力學

栀子甙(Geniposide)是穩定的,在37℃pH1.8胃液中無變化,但在腸内溶物中可代謝成京尼平(Genipin)。羟異栀子甙(Gardenoside)對酸和熱不穩定,在胃液中可轉化成脫乙酰基車葉草甙酸甲酯(Deacetylasperulosidicacidmetbylester,DAM)和雞屎藤次甙甲酯(Scan-dosidemethylester,SSM)。在腸内溶物中DAM轉化成DAM-genin,而SSM轉化成SSM-genin。

藥理作用

1.對肝髒功能的影響

①用SD大白鼠分為4組;A組為對照組;B組為正常動物,用2g生藥提取物灌胃;C組為結紮總膽管,引起的動物;D組為高膽紅素血症動物,并用2g生藥的栀子提取物灌胃。實驗測定肝髒Y蛋白、Z蛋白、BSP清除率、膽紅素及有關酶的測定。[6]

實驗結果表明:

1)栀子提取物對動物血清和肝勻漿内堿性磷酸酶的活力并無影響,結紮總膽管引起堿性磷酶酶活力增加将近2倍。但栀子提取物對升高了的酶活力并無作用。

2)栀子提取物對大白鼠血清和肝内活力的影響極小,4組動物酶活力的波動均在正常範圍之内。

3)栀子提取物對正常動物血清GOT無影響。結紮總膽管後,血清GOT增加7倍,栀子提取物可顯著降低升高了的酶達40%。肝内GOT較穩定,4組動物均無明顯改變。

4)栀子提取物對正常動物的酶活力無影響,但能使結紮總膽管動物升高了的酶活力恢複正常,可認為栀子提取物并不增加UDP一GT的活力。

5)測定肝髒二磷酸脲苷-葡萄糖脫氫酶表明,結紮總膽管可以降低酶活力,栀子提取物能增加正常動物酶活力,同時也能使降低了的酶活力升高。

6)栀子提取物能增加正常動物的Y蛋白、Z蛋白的量,但不能使由于結紮總膽管而減少的Y蛋白、Z蛋白量增加。表明栀子抗膽紅素血症作用與Y蛋白、Z蛋白關系不大。

7)動物給藥後靜脈注射BSP(2g/100g體重),測定血液中及膽汁中的BSP清除率,發現到達峰值時間均有相應的延長,表明BSP從肝内排出的過程受到阻滞。

8)栀子能降低含量,但與葡萄糖醛酰轉移酶無關。因此可以認為栀子提取物對無毒性作用,栀子提取物可降低動物血清膽紅素水平,但其退黃機制較為複雜,它不增加UDP-GT的活力,也不增加肝内的Y蛋白和之蛋白,也不像茵陳蒿那樣,增加膽汁的分沁量。

②肝髒的保護作用

1)ICR大鼠預先(24或48小時以前)給于栀子提取物,可防止因半乳糖胺引起的暴發性肝炎。

2)實驗大鼠給于異硫氰酸a-萘酯50mg/kg,可使大鼠血清膽紅素和血清堿性磷酸酯酶和升高,如每日給于栀子粗提物(1.5g/kg,口服,3天)可使因異硫氰酸a-萘酯中毒大鼠的血清膽紅素、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和堿性磷酸酶下降。栀子中提取的成分栀子甙同樣有此作用。

3)對肝髒的影響:大鼠灌胃藏紅花素50mg/kg8天對肝髒功能無影響,但可引起急性肝髒變色。如服用高劑量100mg/kg2周則可引起肝損害和黑變,但低劑量10mg/kg40天并不産生上述情況,上述的肝損害和黑變是完全可逆的。因此藏紅花素即使很高劑量對大鼠肝髒的毒性極小,在人服用時不可能達到如此高的劑量,所以藏紅花素作為食品着色劑是十分安全的。

2.對膽汁分泌的影響

大鼠、兔實驗證明,栀子具利膽作用。其醇提物和栀子甙、藏紅花素等均能使膽汁分泌量增加。大鼠口服、靜脈注射或十二指腸内給于栀子甙25mg/kg引起膽汁分泌增加,以十二指腸内給藥最為顯著,幾與去氫膽酸鈉的效價相當。

3.對胃液分泌及胃腸運動的影響

十二指腸給予栀子甙25mg/kg,能使幽門結紮大鼠胃液分泌減少,總酸度下降,pH值升高,作用相當于硫酸阿托品的1/5-1/10。靜脈注射栀子甙和其甙元(Genipin),劑量分别為100mg/kg與25mg/kg,能抑制大鼠自發性胃蠕動和匹羅卡品(Pilocarpine)誘發的胃收縮,但作用短暫。低濃度(1:25,000)栀子醇提取物能興奮大鼠、兔小腸運動,高濃度(1:1,000)則抑制。小鼠和豚鼠離體回腸試驗表明栀子甙有較弱的抗乙酰膽堿和抗組胺作用。

4.促進胰腺分泌作用

楊稚珍等用膽胰插管研究栀子及其不同提取物對大鼠膽胰流量及胰酶活性的影響,結果顯示,栀子及其幾種提取物有明顯的利胰、利膽及降胰酶效應。京尼平甙有最顯著的降低胰澱粉酶作用,而其酶解産物京尼平的增加胰膽流量作用最強,較短。裴德恺的研究認為栀子促進胰腺分泌作用可能與保持胰細胞膜的結構、功能直接有關,從而從細胞水平上論證了栀子治療胰腺炎的藥效基礎。初步觀察亦發現栀子有使膜脂的過氧化産物減少作用。

5.對的作用

小鼠腹腔注射栀子醇提取物(栀子果實粉碎後以乙醇滲漉,滲漉液在50℃減壓濃縮去醇,制成300%濃縮液)5.69g/kg,能減少小鼠自發活動(踏闆法),與對照組相比較P<0.01,且與環己比妥鈉(靜脈注射,50mg/kg)有協同作用,能延長睡眠時間近12倍。但如用藥組小鼠灌胃35g/kg栀子醇滲漉液,然後分别在1.2.3小時,靜脈注射環己烯巴比妥鈉50mg/kg,記錄翻正反射消失時間,結果隻有于2小時給藥的栀子組能顯著延長環己烯巴比妥鈉睡眠時間(P<0.05)。

但栀子對苯丙胺誘發活動無對抗作用。小鼠腹腔注射栀子醇提物5.69g/kg,體溫可平均降低3℃,大鼠腹腔注射200mg/kg體溫下降可持續7小時以上。

6.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栀子煎劑和醇提物對麻醉或不麻醉貓、兔、大鼠,不論口服,腹腔注射或靜脈注射給藥均有降壓作用,其降壓作用對腎上腺素升壓作用及阻斷頸動脈血流的加壓反射均元影響。也沒有加強乙酰膽堿的降壓作用。給予抗組胺藥如苯海拉明,對栀子的降血壓作用無影響。其降壓作用不是由于釋放組胺所引起。靜脈注射普魯卡因也不改變栀子的降血壓效果,說明其降血壓作用與傳入神經纖維無關。對神經節無阻斷作用。

當切斷兩側迷走神經後,栀子的降血壓作用顯著減弱或完全消失,阿托品也可取消其降血壓作用。故認為栀子的降血壓作用部位在中樞,栀子降血壓效應主要是加強了延腦副交感中樞緊張度所緻。亦有報道栀子對外周阻力影響不大,離體鼠心灌流實驗表明,栀子提取物能降低心肌收縮力。麻醉犬、鼠靜脈注射栀子提取物500mg/kg引起的血壓下降是由于心收縮容積及心輸出量下降。Im藏紅花酸(藏紅花素的水解産物)0.01mg/kg,能減少喂飼膽固醇兔動脈硬化的發生率。

大鼠靜脈注射大劑量1g/kg的栀子甲醇提取物時,心電圖可呈現心肌損傷及房室傳導阻滞。但麻醉兔靜脈注射栀子甙30mg/kg,對血壓、心率和乙電圖都無明顯影響。栀子果實的熱水提取物能刺激體外培養牛主動脈内皮細胞的增殖,從而使血管内膜得以修複。

7.抑菌作用

栀子煎劑對白喉杆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寒杆菌有抑制作用,對多種皮膚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8.緻瀉作用

去乙酰車葉草甙酸甲酯有瀉下作用,小鼠的半數有效量為0.53g/kg,服用6小時後開始腹瀉。羟異栀子甙亦有導瀉作用,小鼠口服的半數有效量為1.2g/kg,服後3小時開始作用。栀子甙的導瀉作用半數有效量為300mg/kg,服藥後3小時起作用。栀子甙酸的導瀉作用半數有效量>800mg/kg。

9.鎮痛作用

栀子甙及其水解産物京尼平對腹腔注射醋酸引起的小鼠扭體運動有抑制作用。

10.抗炎及治療軟組織損傷的作用

栀子以乙醇回流提取,在40℃以下減壓濃縮至粘稠膏狀(G1);将乙醇回流提取後的藥渣,用水滲漉,滲漉液水浴蒸幹(G2);将G1部分以甲醇溶解加矽藻土拌勻,以不同有機溶劑洗脫,分别回收溶劑得石油醚部分(G3),氯仿部分(G4),乙酸乙酯部分(G5),甲醇部分(G6)。

然後以栀子甙(C-A),氫化可的松軟膏(H-U),氫化可的松注射劑(H-I),外傷止痛膏(H-E)作為對照。觀察栀子各分離部位對軟組織損傷動物模型的治療作用和抗炎作用。結果如下:

1.栀子各分離部分對軟組織損傷模型的治療作用:

1)栀子對小鼠軟組織損傷模型的實驗治療:小鼠由特制的軟組織打擊器制成模型,然後分别塗藥,每日1次,連續4次,5天後處死,按外表觀察,分5組評分,同時進行組織切片觀察,分4級評分。栀子中G2.G3.G4對小鼠軟組織損傷無治療作用,G5和G6具較好的治療作用。經4次敷藥,從外表觀察已基本治愈,無出血、瘀血竈。組織學觀察,隻見輕度肌纖維腫脹及少量點狀出血竈,而外傷止痛膏對軟組織損傷無明顯治療作用。

2)G5.G6對家兔軟組織損傷的實驗治療方法與1類似。實驗表明,G5.G6對家兔軟組織損傷同樣有明顯的治療效果,敷藥1小時後,家兔恢複正常活動,出血、瘀血竈明顯好轉。敷藥4天後,外表已無明顯的出血和瘀血竈。5天後處死動物組織學觀察,見肌纖維輕度腫脹,部分組織内有點狀出血和瘀血竈。實驗進一步證明外傷止痛膏對出血和瘀血性組織損傷無明顯效果。

藥(毒)理學

栀子醇滲漉濃縮液(300%)1次給藥,腹腔注射和灌胃小鼠的半數緻死量分别為17.1g/kg和107.48/kg。栀子甙(Geniposide)和栀子水提物對小鼠的急性毒性很低,前者口服、腹腔注射、靜脈注射給藥的半數緻死量為3g/kg。水提物腹腔注射給藥的半數緻死量為5g/kg。京尼平(Genipin)l次給藥觀察72小時,其口服、腹腔注射、靜脈注射對小鼠的半數緻死量分别為237.190與153mg/kg。

栀子乙醇提取物小鼠灌胃的半數緻死量為107.4g/kg,腹腔注射為27.45g/kg。栀子乙醇提取物10g/kg灌胃,連續4天,使小鼠環己烯巴比妥鈉睡眠時間延長,肝髒呈灰綠色,乙醇提取物4g/kg或去羟栀子甙250mg/kg灌胃,連續4天,可使大鼠肝微粒體P-450含量和對硝基苯甲醚脫甲基酶活性降低,肝呈灰綠色。栀子骨髓微核試驗、Ames試驗和睾丸染色體畸變試驗表明,栀子無緻突變,緻畸效應。

化學成分

果實含環烯醚萜類成分:栀子甙(gardenoside),都桷子甙(geniposide),都桷子素龍膽雙糖甙(genipin-1-gentiobioside),山栀甙(shanzhiside),栀子酮甙(gardo-side),雞屎藤次甙甲酯(scandosidemethylester),都桷子甙酸(geniposidicacid),去乙酰基車葉草甙酸(deacetylasperulosidicacid),去乙酰車葉草甙酸甲酯(methyldeacetylasperulosidate),10-乙酰基都桷子甙(10-acetylgeniposide)6〃-對香豆酰基都桷子素龍膽雙糖甙(6〃-p-coumaroylgenipingentiobio-side)。

又含酸類成分:綠原酸(chlorogenicacid),3,4-二-O-咖啡酰其奎甯酸(3,-4-di-O-caffeoylquinicacid),3-O-咖啡酰基-4-O-芥子酰基奎甯酸(3-O-caffeoyl-4-O-sinapoylquinicacid),3,5-二-O-咖啡酰基-4-O-(3-羟基-3甲基)戊二酰基奎甯酸[3,5-di-O-caffeoyl-4-O-(3-hydroxy-3-methyl)glutaroylquinicacid],3,4-二咖啡酰基-5-(3-羟基-3-甲基戊二酰基)奎甯酸[3,4-dicaffeovl-5-(3-hydroxy-3-methylglutaroyl)quinicacid],藏紅花酸(cro-cetin),藏紅花素(crocin),熊果酸(ursolicacid),藏紅花素葡萄糖甙(crocinglucoside)等。

還含黃酮類成分:芸香甙(rutin)以及D-甘露醇(D-mannit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膽堿(choline),二十九烷(nonacosane),葉黃素(xanthophyll)等。

果皮及種子中也含栀子甙、都桷子甙、都桷子甙酸、都桷子素龍膽雙糖甙。

花含三萜成分:栀子花酸(gradenlicacid)A、B和栀子酸(gardenicacid)葉含栀子甙,都桷子甙,栀子醛(cerbinal),二氫茉莉酮酸甲酯(methyldihydrojasmonate),乙酸苄檬(limonene),芳樟醇(linalool)等。

根莖含D-甘露醇,齊墩果酸(oleanolicacid),豆甾醇(sing-masterol)

植物文化

花語:“喜悅”,就如生機盎然的夏天充滿了未知的希望和喜悅。

花占蔔:您有感恩圖報之心,以真誠待人,隻要别人對您有少許和善,您便報以心靈緻謝。這是因為您有一顆赤子之心,不懂人心險惡,而您的真誠使您常懷歡愉,寬恕他人也使您充滿喜悅。

花箴言:有時候要把自己的喜惡表現出來。

也有解釋說栀子的花語是-“永恒的愛與約定”。很美的寄托。大意是因為,此花從冬季開始孕育花苞,直到近夏至才會綻放,含苞期愈長,清芬愈久遠;栀子樹的葉,也是經年在風霜雪雨中翠綠不凋。于是,雖然看似不經意的綻放,也是經曆了長久的努力與堅持。或許栀子這樣的生長習性更符合這一花語。不僅是愛情的寄予,平淡、持久、溫馨、脫俗的外表下,蘊涵的,是美麗、堅韌、醇厚的生命本質。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